登陆注册
1198200000007

第7章 不凡身世 种下佛缘(4)

张祥龢对于孙辈的教育也从不放松,虽然他们还在童年,也处处要求他们勉以立志。

笔者手里有长达十多个小时的珍贵录音资料,共有50小段,是2008年间由昌臻老法师的侍者能慧和隆顺在随侍昌臻老法师时,无意录下。所录时间,大部分都是法师在内客堂吃饭时及饭后散步时,内容多是两个侍者好奇法师过去经历,而随意提出的问题,法师也用回忆对侍者进行着开示。

然而正是这些提问,为我们留下了法师过去生活的点滴,及他学佛的心路历程。当我在聆听并将其还原成文字时,那份无有年龄分别的交流、浓浓的师徒相融之景,在碗筷之声中,融入了感人的温馨。法师平淡谦和的性情,语默动静中的庄严示范,都展示无余。

在本书中,我将在不同的章节里,视其需要择而表述。在这里,我们来看看爷爷童年的教诲,对张耀枢成长的影响,是如何的巨大,这成了他后来庄严转身成昌臻法师的内在基础。

现将录音展示如下:

能慧:师爷,你几岁开始学医,看得懂医书不?学了几年?

昌老:我们都是六岁发蒙,背四书五经,《周易》也背,主要以儒家的东西为主,学医不是主要的,我也没有很好地学。我小时候,爷爷四十多五十岁,后来祖母死了,他就在他的房中放一小床,我和二弟张载熙就去陪他。深夜他打坐,这是刘门功夫,然后他想起今天处的方子中有什么问题,就喊我们写下来。我当时也没有很好地学,当时醉心于富贵功名,学而优则仕,学医是以后的事,所以时间就拖得很长。

能慧:你学了医后好多岁开始给人看病?

昌老:我没有正式给人看病,是帮爷爷开药单。后来大概二十多岁,看一般的病,没有在医院做过。

隆顺:那他(祖父)看病不收钱了?

昌老:嗯。对穷人不收钱,还施药。对有钱人也不收钱。他说,我自己有钱能生活,我拿那么多来干啥?他只是不断地给他们说,你那病要好起来,你自己赶快多做善事。我爷爷用脉有独到之处,他很尊崇张仲景。有一个人,得了重病,他过去看,喊他吃自己开的药就好了。他看病不收钱,病人就感激他,给他送吃的,还把娃娃拜继给他。所以,他收了一串串干儿干女。

他的品德很好,从不考虑自己,很注重内心修养。他吃东西很简单,虽然不吃长素,只吃花斋,但吃得非常简单。就两三个菜,吃不多,剩到的要吃几天。看到他老吃,我们就帮他吃了。

他没有什么贪欲,衣食住行都很随便(成都方言,俭朴、简单,不讲究之意。——笔者注)。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一不讲穿,二慷慨布施,(我们)很受他的影响。当然,自己没有学到。他当时很有钱,但是有钱的人很多,但像他那么慷慨布施的人不多。如有饥荒啊,他就带头捐钱,别人就参照他交,与他差不多。

他不管别人,自己想捐多少就捐。所以钱不够,他就卖田,如果遇到卖不脱的时候,又急需捐钱,他就借。所以他死后给儿子每人留了几千元的债务。不过他们也很信爷爷做的善事,相信父辈积的德,可以庇荫我们。

事实上也是,爷爷是独子,我们这一代就二十几三十个,我最小的兄弟都七十好几。这不能不说没有道理。止恶行善、相信因果,从小就受这种教育,确实很有道理。儒家也讲利人就是利己,有因必有果。爷爷后来的家产只剩二分之一都不到,这当然也变成了好事,不然在刚解放减租退押的时候更恼火。

能慧:以前你家里靠租地给别人当生活来源?

昌老:嗯嗯。是地主家庭。也做其他的工作。

隆顺:当时,你们施药很多哦?

昌老:当然。从我祖父就开始,还有我三叔张澄菴,他从小跟我祖父学医,后来师从沈绍九。解放后,在成都一医院中医科工作,也号称“张大包”。当时成都有四个药堂,祖父有四个记账处方,给贫病穷人就用这种处方,他们拿到去捡药就不收钱,到年底药堂就到我们家来结账。祖父还施棺材、义诊、布施放生等。爷爷在成都东门外买了一块地皮,修了一个放生池,我做小孩的时候去过,很大,里面有很多的鱼,专门有人看守,现在被四川音乐学院的校舍占了。

他布施很慷慨,我们比起来就差远了。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他读报,看到河南旱灾,人吃人,当时就流泪了。马上就卖了两百亩田,以无名氏的名字寄过去救灾。我们现在晓得钱不能存,要布施都是受了他的影响。

但是他自用之节约,像对我们都要求穿布衣,补疤疤的。他自己出门才穿好的,回来就脱了挂起。冬天穿的棉衣,棉花都在外头,他就不换新的,说补了还可以穿。

那个时候,祖母死得早,以他的钱和地位,娶几个姨太太是没有问题的,也有人劝他娶一个,他坚决不。所以我和二弟就在他房里陪他,他要求我们很严格。

我十岁左右,一年春节,一位显贵人物,他们全家都是祖父的病人,来我们家拜年。他的儿子和我差不多大,是祖父的干儿子,也来了。

我祖父就给我说,来了一个小客人,你去陪。我从窗户往外一看,嚯,那小孩穿得富贵堂皇的,我当时穿的是布衣裳,还有补丁。我一看,就很不好意思,心想,别人穿那么好,我穿那么差。我就故意拖延时间不去陪。这个时候,爷爷又喊,我不敢违背了,心里很不自在。被爷爷看出来了,后来和我个别谈话几次。

他说,你读圣贤书,你完全没有读懂。并引用《论语》孔子对子路的赞赏,“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一段话来教育我说,孔子的弟子子路穿破棉袄,他和穿狐皮袍子的人站在一起。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装得有诗书嘛!他穿得好,他肚子头没得货。你应该和他比诗书比志向,你咋个和他比衣裳呢?你没有立志。

为这事,他和我个别谈话三次。他不骂你,还问你,想通没有。还说,你在读圣贤书你在学啥子?读圣贤书,不仅是学他们的学问,更是学他们的做人,圣贤书上没有喊你穿好的。

后来我也想通了,就给他说,自己只是读书,但是没有用来像古人学习,说来说去还是自己没有立大志。他说:“做人首重立志,读书志在圣贤。一个有品德、学问的人,才会受人尊重,才能有所成就。”并写一把扇子给我,现在只记得有四句:“志在圣贤,修身克己。养成国器,中流作砥。”使我终身受益。

他结合实际的例子来教育人,很有影响。因为小孩子不懂,后来,经过这个教育,对我印象很深。所以以后我工作了,那时候他都去世了,我都绝不穿好的。

隆顺:你老人家现在穿的短褂补疤,都是受他的教育?

昌老:还是有这种影响。就不想穿那些了,后来就习惯了。我当芝麻官也是在芝麻官里穿得最一般的。

隆顺:你老人家在外面穿大褂,回来就脱掉,是不是就是受祖父的影响?

昌老:当然是有影响的。惜福惜衣,他一直都这样教我们的。他说:你要惜福……

的确,古来大德都是非常地惜衣惜福。近代著名高僧弘一大师惜福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他由律而归于净。弘一大师亲近印光大师后,自觉深受印老四点影响:1. 习劳;2. 惜福;3. 注重因果;4. 专心念佛。他将这些常人所能学者,不折不扣地学了过来。

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何谓“惜福”?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

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下联是,“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蹋掉。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持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1920年在杭州时,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需要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的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制的……

无论是弘一大师,还是昌臻法师,这些大德高僧小时候所受的教育让现今的我们倍感汗颜。学佛先学做人,昌臻法师出家后,一直所倡导的佛学思想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不得不让人感叹:教育——做人之基础,立国之根本。

$求学尚友书塾

在昌臻老法师2009年2月留下的最后一本写有《随笔》的笔记本中,老人所写的采访提纲中,第一个问题便是关于私人书院(槐轩书院)的情况:

问:今日书院教育,能在世道人心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能否弥补现代教育模式的不足?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昌老在提纲中这样写道:

刘止唐先生的槐轩学派,其宗旨和内容,以孔孟为宗,贯通佛道,从诚意、正心、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套“内圣外王”之学。它上承孔孟心传,学修一体,重视慎独功夫,奠定做人基础。

槐轩是他讲学的书斋,后人称“槐轩之学”,并无“槐轩书院”之名。清末民初,其子刘文(鉴泉之父)继续讲学。以后其孙辈创办尚友书塾,刘咸焌、刘咸燡均先后担任塾长,刘咸炘任少学塾师,少学为当时书塾的高级班。课程开设经、史、文学等,采取课堂讲授与个别指导的方式。刘鉴泉之弟子们,以后又创办了“志景书塾”……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到,昌臻法师在谈到自己学佛因缘时,也讲到了是受槐轩之学的影响,尤其注明是在尚友书塾、志景书塾学习之事。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法师就学的书塾情况。

在成都纯化街上,不仅有“儒林刘止唐先生第”,在离刘宅不远的地方,还有成都当时很有名气的一座寺庙——延庆寺。这座寺庙,刘家除了在里面举行法言坛、慈善活动外,还在里面设有尚友书塾一座。尚友书塾,可谓成都最早的私立国学学校之一。

刘沅之子刘文在清末民初创办了“十二学堂”,刘沅之孙刘咸焌,在此基础上继续办学,于1915年在纯化街延庆寺内,创办明善书塾,1918年改名为尚友书塾,是解放前成都最有名的书塾。

当时,刘咸焌任塾长,后又由其胞弟刘咸燡任塾长。教学课程和书塾章程则完全由刘咸炘(号鉴泉)制定,分幼学、少学两个班,学生数百人。又设有研究班,从少学中考取成绩优异者肄业。从开办到1932年刘咸炘逝世,此15年为蓬勃发展时期,有《尚友书塾学报》刊行,造就不少国学人才。这是四川早期国学杂志之一,共出版八期,1932年刘咸炘去世后停刊。

1929年,12岁的张耀枢从张家私塾进入到离家几百米的尚友书塾就读,得其刘门后人亲自教授。

尚友书塾塾师李惠生,是成都教育界的名流。曾就学于刘咸炘门下,25岁被鉴泉先生任为尚友书塾甲级塾师。1932年鉴泉先生逝世后,李先生以师志为志,在延庆寺旁的南昌里,租小院创办志景书塾。主讲史志学及文学史,培养出一批国学人才。时年15岁的张耀枢也随后到了志景书塾就读,直到1937年考入朝阳大学为止。

那么书塾教学些什么呢?

在昌臻法师的记忆中,尚友书塾教学是以“养心养气、成己成人”为主要目的。它尊崇孔孟之道,合三教之精微,主张“学为人而已”。采取的是课堂讲授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开设经、史、文学等。以孔孟之道和槐轩教法为主要特色。同时还主张学生静养和修习,静养时修习“四步功”,有老师教学生静坐,以健康身体。

在昌臻法师晚年和徒孙的一次讲谈中,他是这样忆及自己的四外爷刘咸炘——这位天才学者的。据录音整理:

我外爷(即外公刘豫波。——笔者注)的(堂)兄弟,叫刘咸炘,号鉴泉。在成都办尚友书塾,是天才神童。他爱看书,只看商务印书馆的书,每天都看,尤其看新出版的书,翻新书很快,看一下就能决定买还是不买。有学生心存疑惑:翻一下就能知其全部?他们又不敢问。于是私下推荐两个学生先去看要买的书,并记下要点。等到刘咸炘先生去买的时候,就跟到他去,并问他这本书的要点是什么,长处缺点是什么,好在哪儿等等。结果他都能说出来,没有漏掉的。这些学生就服气了。

他讲书没有讲稿,张口就来。有的学生记下要点,他的著作很多,有不少是他说,学生记下来的。

他很特别。当时刘湘要聘他做官,他不出来。说,我不是那块料。他完全是古代读书人的形象,他不慕名闻利养。他是博学家又懂相法。他32岁自己题自己的相赞:“五岳平,无权势;两耳白,有智慧;眉目寻常不足畏。额有伏犀亦疑似;褒之曰清,贬之曰无能,质言之曰读书人。”说明他的志趣。只是30多岁就过世了。解放后,都还有法国、德国的学者来访问和买他的书,他们不知道他还在不在……

相士王玉溪算命

三岁“出家”以后,虽说从小就体弱多病的耀枢,没有像算命先生铁口所断的那样夭折,但是已经12岁的他,逐渐在临近15岁这个极限数,此时的他已在尚友书塾读书。经过家人和自己的努力,那么自己的命运到底有没有改变呢?也许,不管是他还是父母,都想知道冥冥之中的变化。

当时在成都有一个很出名的相士王玉溪,在成都文殊院附近。此人很有学问,还有著作流行于世。他给人算命看相后,总要写一份他的论断并加盖私章,交给请其看相的人保存以示负责任。当时传说他作出的判断,就像法庭的判决书那样,断生死如神,不得有更改。

1929年,在一次聚会上,相士王玉溪正巧在场。家人请他给耀枢看相算命。他也断定已12岁的耀枢要短命,活不过15岁。此事大人小孩一听,都愣住了,耀枢仿佛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声,惊慌无助地看着大人。

这时爷爷和父亲几乎同时地问王玉溪:“如果我们为他培福积德,并求佛菩萨加被,可否延寿?”王考虑后回答道:“可延至20岁。” 父亲又问:“可否再延长?”王不回答了。爷爷、父亲见此情形非常忧虑,而已12岁的耀枢也很恐惧。

从此家里长辈们教他念“大悲咒”和观世音菩萨名号,常告诫他要随时将“死字顶在头上”,并为他做大量放生等功德。

也就在这一年,耀枢的爷爷去世,终年65岁。

死亡,竟是如此真实地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想着再也见不到的爷爷,想到算命先生对自己寿命的铁断,耀枢在惊恐中更加虔诚地祈求观世音菩萨保佑自己不短命。

然而后来的一件事情却改变了耀枢对命运的看法,让他发愿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刘外爷改命的启示

同类推荐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圣经故事:爱的胜利

    《爱的胜利》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五分册,本卷回顾了基督教会一千九百年来的历史,讲述了基督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并在卷末复述了《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中的故事。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小霸王难追妻

    小霸王难追妻

    听说,南海花城的二公子花千花要迎娶在江湖中籍籍无名的秋叶门朱掌门之女朱云云。先不说这个消息的来源,光这一说法,在江湖中就立时激起千层浪。南海花城这个名词,在大周国中,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仅是因为南海花城的老城主在江湖中颇具地位,人人敬崇。更亦是他们的生意在大周国南部地区几乎处于垄断地位,钱庄、酒楼、船运、盐业……金银财富如雪球般越滚越大,除了朝廷和楼氏世家,天下再无比……
  •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这本书继续提倡“只需去做,生活就会改变”,提供给大家的是一个人生活的建议,提供一些一个人平时想不到,或者想到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情。告诉一个人生活,怎么去做这些事,或者去哪里可以做到。这本书讲到的也不是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个人的小事。但是,生活并不是由大事组成的。这些事,并不枯燥,认真看,每一个都非常有意思,如果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都去做了,生活的质量就变了。一个人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概念,还是一种环保概念。这种意识会让你更有责任感,进而影响你整个生活方式、态度和处事哲学。一个人的生活,我们也有很多憧憬和未来。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有些人无需怎么费神就能功成名就,财富和权利仿佛唾手可得;还有些人历经艰辛终于获得成功;而另一些人则在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遭到彻底的失败。为什么有人轻易就能成功,有人费了老大的劲才能成功,而有人则根本无法成功呢?显然不可能是身体上的原因,要不然最强壮的人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人与人的根本差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心灵具有创造力,构成了人与人最本质的差异。也正是心灵帮助我们克服不利的外在环境。战胜挡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只要能充分理解思维创造性的力量,我们即可见证奇迹般的效果。
  • 现代名家散文经典(散文书系)

    现代名家散文经典(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嫁个老公爱上爱

    嫁个老公爱上爱

    白糖姑娘在某天发现自己突然拥有了异能,也就是传说中的乌鸦嘴,于是,一连串的爆笑乌龙事件就发生了。
  • 千金散尽还妇来

    千金散尽还妇来

    他温文尔雅,富可敌国,对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淡然从容。她视财如命,吃和银子是她的人生追求。他们因为一千两银子结缘,他对她却情有独钟,她是否一步步跳入他温柔的陷阱。而贵为天子的他为爱又太过执着,只能使自己深陷其中,是命还是劫。面对友情,一次次的背叛。她如何抉择。她把他看作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张口就来:“公子,给点银子呗。”他却说:“观世音菩萨不是女的吗?”从此她为了他的一千两银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她看到她的好朋友和她的青梅竹马抱在一起的时候,她说:“我成全你们。”当她再次看到同样情况的时候,她只有无比的辛酸。他太好,太优秀,他步步紧逼,她步步后退。她对她说,我看上公子了,你把他介绍给我吧,她该如何抉择。她和他误会重重,最终缘深还是缘浅。时事都难料,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步步都精彩。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

    做最好的银行职员

    许多银行职员活没少干,班没少加,累没少受,可是离优秀却越来越远,如无头苍蝇,在职场中撞得满头是血,最终身心疲惫却两手空空……本书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针对困扰银行职员的“职业疾病”问题,展开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讨论,为银行职员开出“治疗药方”。让银行职员能够跳出思想束缚、热情拥抱理想、努力拼搏事业、尽力挖掘资源、巧妙筑起阶梯,描绘自己的银行蓝图,成为不多事、会做事、能成事、领导倚重的优秀员工。
  • 我的同桌有点怪

    我的同桌有点怪

    报告老师!我的同桌好像有点奇怪!奇装异服、胡言乱语,还脑补过度!简直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神经病一样的队友!熊森极度想要暴走,怎么说自己也是异事件调查联盟的优秀成员,居然要和一个不着调的重度中二病少女组队!这科学吗?这靠谱吗?这、这以后还能愉快地完成上头交给自己的任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