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800000020

第20章 日落时分

我们的故事是从2009年1月26日开始的,也应该在2010年1月26日结束。两个1月份的天气没有多大差异:清晨都是浓雾弥漫,寒意刺骨,淡淡的太阳没有什么温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众人骨子里的寒气略略散去。有钱人家不愁取暖的家什,他们有电暖气片、壁炉、威士忌酒、厚厚的棉被和热水袋。而那些穷苦人家,则在路旁度过一夜又一夜,很多人受冻而死,成为新闻报道中的死亡数字。

2010年一开始就带着悲伤的气氛,对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来说都是如此。在巴基斯坦北部城市白沙瓦,一场排球比赛正在进行时,一个塔利班分子引爆了一枚炸弹,三十二名观众被炸死,七十多名观众受重伤,凶手也在爆炸中丧命。这种疯狂行为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与此同一天,印度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者比利?阿里安?辛格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二岁。去世前,他一直独自在小木屋里与老虎、豹子和其他野生动物为伴。这些动物都不曾伤害过他,因为他已经成了它们的朋友。辛格是非常奇特的人物,他出生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一个名为卡普塔拉的小城镇,整个家族都信仰基督教。很显然,圣方济各的人生对他影响颇大。辛格向全世界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你真诚地爱护动物,爱护鸟类,它们就会同样地爱你。现在,这个世上并没有多少人像他这样生活。

在一个寒风刺骨、浓雾笼罩的上午,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来到印度进行官方访问,她在德里受到了热烈欢迎。在她父亲以及其他亲属遭到亲巴基斯坦的暗杀者枪杀后,孟加拉国和印度的关系一度降到冰点,几近敌对状态。哈西娜的父亲是谢赫?穆吉布?拉赫曼,亲近的人称他班加?班度,他是孟加拉国的开国之父,孟加拉国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统。印度曾千方百计地帮助他及自由战士与巴基斯坦军队作战。拉赫曼死后,孟加拉国及其历任统治者都对印度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争端时,都与巴基斯坦站在一边。谢赫?哈西娜的做法则有所不同,她是支持印度的。鉴于此,印度的确很有理由热烈欢迎她来访。

两天后,即1月12日,海地首都太子港发生强烈地震,死亡人数超过二十万,这是有史以来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之一。海地人做了什么事,竟会受到这样的惩罚?无所不能的仁慈的造物主又在哪儿?

可能他在大壶节期间去了哈里瓦,浸在冰冷刺骨的恒河圣水里。他是想洗去在海地犯下的罪恶吗?一如既往,有上百万人去庆祝大壶节。不过这次造物主很注意,庆祝的人没有发生践踏事件,没有无辜的人失去生命,因为他也在这些人中间。不管怎样,他还是组织了一次日食,以此来表达他对自己所作所为心怀遗憾之意。

1月17日,印度西孟加拉邦前任首席部长乔蒂?巴苏去世。他已卧病很久,这给印度领导人很多机会去关心他的健康。他们成群结队前去看望他,从总理到首席部长,以及其他盼望在他床边拍合影的人。他曾担任首席部长长达二十三年之久,但并没有为西孟加拉邦做多少事。在担任首席部长期间,他允许工会破坏了很多实业公司,工会组织了大量游行活动,还围堵封锁企业家的住宅。尽管如此,巴苏还是创纪录地在位如此之久。加尔各答人为他开了规模浩大的追悼会。追悼会结束时,战士们对空鸣枪,同志们紧握拳头,以此向他致意。

浓雾和寒意仍然一天接着一天,24日早晨更是浓雾笼罩,令人担心独立日的盛大游行可能无法照常进行。很多航班和火车都取消了。幸运的是,在独立日那天,早上八点以前浓雾就散了。韩国总统是主要嘉宾,他亲眼见证了印度的实力,明白任何国家都别想对印度不轨。

我们偏离了主题,还是回到正题吧。“日落俱乐部”怎么样了呢?1月1日和2日,俱乐部成员仍然一如既往地碰面,他们讨论了2010年头两天里发生的事情。

1月3日清晨,在贝格之家,每个人都按时起床做晨祷,同时也在等着男主人发出那一声:“噢!安拉!”这是他在伸开双臂打哈欠时大声喊叫的内容,同时也表明,所有人都该从这一刻开始一天的工作了。然而,这天大家一直没有听到男主人的喊声。莎吉娜夫人着手给大家安排这一天该做的事情:给仆人交代午餐和晚餐的菜单,给他们买牛肉、鸡肉和蔬菜的钱,命令其他仆人做日常的家务。就这样,半小时过去了。

随后,莎吉娜夫人吩咐一个女仆给男主人送茶并叫醒他,女仆便用托盘端着茶杯往贝格的房间走去。大家先是听见托盘和茶杯摔在地板上破裂的声音,紧接着就是女仆的尖叫声:“啊,安拉,噢,上帝,怎么会这样!”莎吉娜夫人和其他仆人都跑向贝格的卧室。贝格的眼睛和嘴巴都半张着,早已没有呼吸了。莎吉娜放声痛哭:“贝格,你怎么会这样啊?把我就这样扔下了!”她不停地捶胸,不住地拍打前额。仆人们也互相拥抱着大声哭泣。迦利布说得很对:

是噪声让房子成为家;

如果不是哀嚎逝去之人的悲声,

那就是婚礼上欢乐的歌声。

过了好一阵子,莎吉娜夫人才控制住情绪,开始安排接下来该做的事情。她吩咐道:“通知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随后又加了一句:“还有报社。”于是仆人们忙了起来,用家里的两部手机和一部座机给每一个他们能想到的人打电话。

布塔正坐在卧室的椅子上,房间里暖意融融,椅子面上也衬有棉垫。他已经浏览完六份报纸的新闻标题,正全神贯注地玩填字游戏。隔壁房间里的电话响了,布塔从来不接电话,于是铃声一直响个不停,哈巴德去拿起听筒,听了打电话过来的人说的话后,他把无绳电话拿过来给布塔,说道:“是贝格先生家打来的。”

布塔接过无绳电话,另一端的声音问道:“请问您是萨达尔?布塔?辛格吗?”

“我是,”布塔答道,“说话。”

“先生,告诉您一个不幸的消息,贝格先生今天早晨已归于真主。”

“你在说什么?”布塔感到非常迷惑,“昨晚我还和他聊天来着,他看起来很健康。”

“只有安拉知道,”仆人答道,“女仆给他送早茶去的时候,他已经去了。女仆尖声大叫‘噢!安拉!’然后我们所有人都冲进了他的卧室。莎吉娜夫人叫我告诉您,葬礼在下午三点举行,他将安葬在尼桑木丁的家族墓地。还烦请您通知一下潘迪特?沙玛先生。”仆人声音哽咽着放下电话。

布塔闭上双眼,泪水顺着两颊滑进胡须。他抽泣起来,泪水不住地涌出眼眶。几乎半个小时过后,他才平静下来。布塔觉得自己无法打电话把消息告诉沙玛,于是写了一张便条,叫巴哈德送到沙玛家去。便条上面写着:“刚才接到贝格家来电,他今天凌晨在睡梦中去世。葬礼下午三点举行,两点半左右到我家来接我一起去。布塔。”

下午两点半,沙玛的司机按响了布塔家的门铃。布塔上了沙玛的车后,沙玛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儿?昨晚他还好好的。”

“我什么都不知道,”布塔答道,“他家仆人只是说,有个女仆送早茶给他时,发现他已经去世了。”

他们都没再说话。贝格之家的大门关着,外面停着很多小车。沙玛和布塔下了车,有人将他们领进家门。房子前面的草坪上已站满人,很多人都戴着号帽,身着宽松裤和袍子,还有些人穿着西装。仆人将沙玛和布塔领到阳台上,莎吉娜夫人正在那里接待前来慰问的女宾。他们两个以前都没有见过贝格的妻子,她看起来肤色白皙,身材丰满,有七十五岁左右。布塔不禁想起一句格言:“废墟宣告纪念碑的庄严。”贝格夫人哭得两眼通红,但她看起来很能克制自己。布塔的眼泪又开始往下流,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用力紧握双手,满脸茫然。沙玛简短地说道:“贝格突然离世,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四十年的友谊戛然而止,谁也没想到造物主的安排会是这样。”

莎吉娜答道:“非常感谢你们!每天晚上,他从罗迪公园回来后,都会说起二位。你们不用等着参加葬礼祈祷。谢谢你们到这里来。”

布塔心中充满悲伤,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他痛苦的神情让莎吉娜深受感动。

草坪上,众人正排着队,准备参加葬礼祈祷。沙玛和布塔从他们身边走过,上了沙玛的小车。他们一路上默不作声,直接回了家。

接下来的三天,就像达成了默契一样,沙玛和布塔都没有去罗迪公园。没有了贝格,“日落俱乐部”不可能保持原样。布塔在自家公寓套房前面的草坪上兜圈,这里还是像往常那样,看不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只有少男少女在打羽毛球,随着球跑来跳去,他们的狗则跟在后面追着跑。沙玛则绕着可汗市场消磨傍晚的时间,凝视那些灯火明亮的商店橱窗。市场永远都在不停地翻修,一堆堆的砖头四处散放着,让顾客没法在人行道上行走,也没有地方可供停车,所以小车不停地从入口开进来,又从出口开出去。有些地方的人行道已经挖掉,以便拓宽道路,为举办英联邦运动会做准备。

沙玛一不小心就自找麻烦了。2010年1月10日傍晚,在回家的路上,沙玛被挖得乱糟糟的人行道上一大块铺路石绊倒,倒在公路上,因为髋骨摔裂了,他疼得没办法站起来。帕万稍等了一会儿,费力地把他拖拽到人行道上,等着有人来帮忙。很多店主都跑过来,问是否需要他们提供帮助。沙玛在这一带已经住了很多年,所以大部分商家都认识他。又过了一会儿,沙玛的侄儿开着沙玛的车来了。他和帕万扶着沙玛坐进后座,然后驱车到家里接了苏尼塔,一起前往马尔霍特拉医生的私人疗养院。几个医生给他做了检查,还照了X光片,决定第二天早上给他动手术。沙玛整夜都疼痛不已,甚至连在床上翻个身都做不到。苏尼塔、帕万和沙玛的侄儿也在疗养院待了一整夜。第二天早上,沙玛侄儿给布塔打了电话,告诉他沙玛摔伤的事情以及他们现在在哪里。

布塔立刻开车前往疗养院,那时沙玛还在手术室里。一个小时以后,沙玛被送回病房。尽管麻醉剂的作用还没有彻底消失,但他仍在痛苦地呻吟着。布塔坐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沙玛的妹妹坐在床的另一边,握着他的另一只手。沙玛从麻醉中苏醒过来,他妹妹尖声呵斥道:“谁叫你晚上去绕着可汗市场散步的?看看这后果!”

这时一个医生走进来,问道:“你感觉如何?手术很成功。我们已经把断骨接好了,不过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愈合。”

布塔大声地说:“医生先生,你怎么不给他吃一片止疼药?他痛得这么难受。”

医生冷冷地瞥他一眼:“我正打算给他吃药,我知道怎么做事。”

中午时布塔离开了沙玛的病房:“明天见,你过几天就会康复的。”

接下来两天,布塔都在疗养院里陪沙玛,把几张报纸上的新闻读给他听。他把性丑闻方面的新闻说得特别详细,让沙玛听得很兴奋。沙玛的疼痛感似乎减轻了,身体也显然在好转。只有布塔一个人在病房时,沙玛微笑着说:“布塔,你知道吗?”

“知道什么?”

“你可能不信我说的话。那个拉克希米,你还记得她吗?就是那个想嫁给我的女人?她今早来了。她结了,有两个小孩。当时病房里只有她和我,她坐在床边,吻了我的嘴唇,然后又脱掉上衣,说:‘吻我这里。’你简直难以相信吧!

“你这个幸运的家伙。”布塔笑骂道。

医生进来查房时,布塔尽力用礼貌的口气问道:“医生先生,您什么时候可以让沙玛先生出院呢?

“我们认为他适合回家的时候,”医生简短地答道。

“简直没礼貌!”医生一离开,布塔就咕噜起来,“我非常礼貌地提问,可他就像狗一样叫着回答我。”

“别介意他的态度,他很忙。希望他把我治疗得不错。”沙玛安慰道。

第二天下午沙玛就出院回家了。那个医生承诺过几天就去回访他,看看他是否恢复得很正常。布塔没有到沙玛家去看望他,因为那里挤满了沙玛的亲戚和朋友。

2010年1月15日下午,布塔没出门。他坐在扶手椅上,正犹豫着是到前面的草坪去走一圈,还是在自己的后花园里溜达几圈,这时,沙玛的外甥女走进来,坐在他椅子旁边的凳子上,拿起他一只手握住。“出什么事了?”布塔问道。

“我想我得自己来告诉您。舅舅几个小时以前去世了。”

布塔痛苦地呻吟道:“不!不,不!”然后就抽泣起来。他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痛苦,只是在抽泣的时候绝望地绞着双手。沙玛的外甥女按住他的手,陪他一起坐了十分钟,然后静静地离开了。

布塔没有参加沙玛的葬礼,只是整天坐着,凝视着前方摆放了书架的墙壁。他就这样呆坐着,持续了一个星期。他在不同的报纸上阅读沙玛去世的讣告,总理和其他领导都称赞了沙玛。报纸上还有一则启事,宣布在佑福厅举行一次祷告会。布塔决定不去参加,因为他知道,自己如果去那儿,肯定会出丑的,因为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

布塔思绪万千,心情难以平静。他终于必须面对生活的真实面目,必须面对死亡了。贝格和沙玛都很了得,比大部分印度人都活得长久。自己和他们年龄差不多,很快也要抵达生命的终点。具体什么时候?没有人知道。

他打开自己的电话簿,从A到Z,按照字母顺序一个个翻看着人名。每隔一个或两个名字,就有一个的下面画了一条线,线下写着:死,1981;死,1985;死,1987,等等。他又翻回到B,在贝格的名字下画了一条线,写上:死,2010.1.3。然后又翻到S,在沙玛的名字下画了一条线,写上:死,2010.1.15。他自己的名字也写在电话薄上,这并不是因为他老糊涂了,而是有人问他电话时方便搜寻。他在自己名字的旁边补充写道:

死,

日期?

月份?

年份?

布塔努力从消沉的心境中走了出来。现在已是2010年独立日的上午,他观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庆祝游行,这次的游行与去年的基本上一样,和前年的也差不多。

下午,布塔去了罗迪公园,有很多人在公园里野餐。老人凳空着,他坐上去,凝视着对面的大圆顶。一个园丁走过来打招呼,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先生,您有些日子没来了。您的朋友呢?”

“上去了。”布塔答道,朝天空举起双手。

园丁明白了他的手势:“两个都去了?真让人难过。”

布塔又举起一只手,说道:“唉,谁能知道造物主的安排呢?”

园丁认同他的说法:“嗯,神的意愿谁也不知。”

布塔转过头来,继续凝视着大圆顶,它的确和年轻女子丰满的胸部很相似。

——全书终——

同类推荐
  • 张居正(第三卷):金缕曲

    张居正(第三卷):金缕曲

    四卷本长篇小说《张居正》,以清醒的历史理性、热烈而灵动的现实主义笔触,有声有色地再现了与“万历新政”相联系的一段广阔繁复的历史场景,塑造了张居正这一复杂的封建社会改革家的形象,并展示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作者因其丰赡的文史修养、恢弘均衡的艺术架构能力、对特定历史底蕴的富于当代性的揭示。
  • 漂泊中的温柔

    漂泊中的温柔

    本书主要讲述寓居于海外的华人,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碰撞中所获得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智慧,是作者多年海外生活的积累。通过《等待花开》、《古巴假期》、《凌晨4点58分》、《情人节的玫瑰》等短篇故事诠释浓烈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并向读者展示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如何坚守责任。寓居加拿大多年的才女陆蔚青,带着她的多年作品回到故里,从最早的动荡不安,到现在的安之若怡,作者的内心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出故里、走向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从外边的世界收回目光,审视自我的过程。在漂泊中守候着一份赤诚,在追寻中坚守责任,在温柔中挥洒坚强,在爱与自由的包围中释放热情。
  • 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

    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

    《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中除了情爱题材以外,劳伦斯还喜欢在作品中讽刺工业文明对生活和人性的摧残。劳伦斯渴望有一个精神家园,但他不喜欢英国的工业文明,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他总想逃离故乡,却在最主要的几部作品中,将故事的发生地点都设在家乡汉诺丁。《干草堆里的爱情: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选取的几部作品,既有描写情爱的《干草堆中的爱情》、《狐狸》,也有揭示工业文明罪恶的《菊花香》,希望能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劳伦斯。值得一提的是,《菊花香》是劳伦斯出道的第一部作品,非常有代表意义
  • 老宅凶案频发背后:猫眼

    老宅凶案频发背后:猫眼

    雨儿在梦中得到一串猫眼项链,他们决定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小城,醒来后发现项链正在手中。此间凶案频发,死者均为年轻独居女子,凶手极其冷血残忍,搬往童家的上海老宅。已空置多年,童年和雨儿是一对情侣,每扇门上都反装着猫眼,显得陈腐而诡异。房子黑暗阴沉,作案手法竟与六十六年前的连环命案完全相同……案件逐渐直指童家老宅,以及那串神秘的猫眼项链
  • 听阳光穿窗而过

    听阳光穿窗而过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热门推荐
  • 翠色田园之第一农家女

    翠色田园之第一农家女

    荷溪,由西向东流,贯穿了刘家村,东陵村,荷溪村等好几个村子。河水来自村子西边的华松山上,流经的地势由崎岖不平缓缓变成了开阔的山间平原。河溪村,世代以农家为主,各家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也会种植果树,养殖家禽,经济实力好点的,会雇佣农妇养殖桑蚕,雇佣农夫下河养鱼。惊蛰一过,屋前屋后的桃树、李子树、酸枣树陆陆续续发了芽,碧绿的嫩芽透过米酱糊上的窗户纸钻进了农家院舍。一……
  • 红墙警卫

    红墙警卫

    《红墙警卫》作者根据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的回忆,记述了他跟随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许多鲜为人知生活工作片断、描绘了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伟大而又平凡的一面,书中还专门记录了“第一夫人难伺候”的真实故事,反映了毛泽东与江青当时的生活情景。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每天学一点管理常识

    每天学一点管理常识

    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常识蕴涵着真正的智慧。人文学科本来就没有很严格的区分,而掌握更多的学科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这虽然未必是我们对知识分工所带来的局限作抗争,但不同的学科常识使我们更能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这不免使我们想起培根先生那段著名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这些话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令人咀嚼不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七号霸宠

    七号霸宠

    堕入一场游戏的圈套,她赔尽了所有。残忍的现实,令她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还有傲人的身材。五年后,当一切浮出水边,她再次踏上这边伤心之土,一边寻找着自己双生的姐姐,一边挖掘着当年事实的真相,然而,一切却是如此伤人。
  • 至尊蛊后

    至尊蛊后

    后宫,本就是女人的战场,不见硝烟只见,尔虞我诈本可以成为一代蛊后的季游陌,为了那个人的誓言,来到了后宫,从此开始了漫漫的争斗中。她本就是蛇蝎心肠,手段毒辣,可是遇到白莲花的小玫,她似乎无计可施。凭什么她要很努力的才能得到的东西,反被她轻易而得,是命运的眷顾,还是老天的不公。她不服,敢于天争。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暴君的冷宫皇后

    暴君的冷宫皇后

    “你的命是本王的,本王什么时候想要,你就得给!”久久等不到回答,转身一看,这该死的女人,竟然当着他的面就这么睡着了?!……“你就是靠这张绝美的脸诱惑男人的吧。”他在看她,眼眸似刃,破空而来,似冰化雪,叫人心生寒意。
  •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

    银河帝国8:我,机器人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