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500000018

第18章 李白在巴蜀的事迹 诗作及交游考(5)

《华阳国志》说广汉郡治的具体地点在绳乡,《梓潼县志》(1999年版)已翔实地考证了绳乡在今梓潼县城北的连枝坝,有历史文物为证,否定了《华阳国志》的注解中说的在今广汉之北之说。汉高祖分蜀郡北部为广汉郡,当然是要把郡治设在广汉郡的腹心之地,而雒城(今广汉市)与成都相距不到百里,在这里设郡治布局显然不合理。从西汉初至东汉前期广汉郡治一直在今梓潼连枝坝,东汉后期,羌民大起义,公元115年攻陷阴平、汉中、巴西、广汉等地,广汉郡治才迁到涪县城(即今绵阳市),东汉王朝与羌民起义军在川西北形成长期拉锯战的态势,再后来才不得不又迁到雒城(即今广汉市)。汉代的广汉太守绝大部分时间驻在梓潼、涪县,只有少部分时间驻雒城。李白将唐代的绵州刺史(当时管辖梓潼县)称之为广汉太守是情理中事。“刘文”将李白说的广汉太守换成汉州刺史,并说他到非管辖地的青城山去荐举人才也合理,举出了李邕、苏颋、韩荆州等都有资格举荐李白,其实这是两码事。广汉太守去他的辖区举荐本郡人才,是他应尽职责,执行诏书。而后者是李白前去干谒,请求他们推荐自己。总之,从“广汉太守……诣庐亲睹”这件事只能证明岷山之阳指江油匡山。

(2)青城山在唐代是很有名的道教圣地,唐玄宗还下诏书保护道教在青城山的权益。《新唐书·地理志》把青城山与岷山、峨眉山、鹤鸣山并列为剑南四大名山。如果李白确曾隐居于青城山,他可以直呼其名,何须转一个弯称之为“岷山之阳”?倒是因为匡山在当时还无多大名气,于是就抬出一个赫赫有名的岷山来。

(3)匡山有确凿的大量的李白遗迹可寻。李贽说:“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焚书》卷五)因匡山是李白读书处,故引来了无数人的瞻仰凭吊。五代杜光庭曾在江油住过一段时间,写了《窦圌山记》,窦圌山与匡山遥遥相对,他望见匡山,怀念李白,写了:“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据现存的北宋宣和年间立的《谪仙祠堂记》碑可知,在立此碑之前早就有了谪仙祠,后经历代重建扩建,至清代时规模已经相当大了,共有九个院落,龙安知府还在此地设了匡山书院。历代诗人墨客在匡山留下了大量诗文,在《绵州志》、《龙安府志》、《江油县志》、《彰明县志》以及历代保留至今的匡山碑刻上俯拾皆是,仅《江油县志》上就有37首,其内容都是怀念李白。如明代进士戴仁《匡山》诗云:“青莲居士读书堂,万古山名重大匡。故宅已非唐土地,残碑犹有宋文章。蝉鸣远树宫袍烂,蜂酿寒泉斗酒香。白发萧萧归未得,空余猿鸣怨凄凉。”又如郭文涓《游大匡山读书台》:“词客西游访谪仙,风流遗像俨依然。调高和寡真堪恸,大才难容更可怜。”从宋代以来的碑刻、地方志上,已经确认江油大匡山是李白的隐居处。

反观青城山,找不到一处李白隐居读书的遗迹,李白遗留下来的上千首诗,无一首是咏青城山的,历代诗人墨客游过青城山的,写过不少的诗,仅《青城山志》(王文才撰)上收集的就有88首,其中无一首提到李白。杜甫上青城游览,写了好几首诗,无一句提到李白。若李白真的在青城隐居过,杜甫一定会去瞻仰挚友的故居,写诗怀念,然而没有,这只能证明李白未隐居过青城。杜光庭的《读书台》也不是写的青城山,《青城山志》专门作了考辨:“按旧志误题陆游《读书台》诗,不见于《剑南稿》中,实是杜光庭作,见《全唐诗》卷八五四,诗云:‘犹有读书台’,‘依旧在’,乃言‘青莲居士’之故台,非光庭之台甚明。诗亦不言台在青城,蜀中传为李白读书处所在,非只一地,更不得附会李白遗址于此山。”刘友竹先生在《青城山志·画目》中找到一句话:“李蕃,成都人,工画……翻天王二壁于青莲院”,说“此宋代道观中之青莲院,当为纪念李白而建修”,李白号青莲居士,但青莲与李白不能画等号。青莲在佛书中比譬眼目,也借指僧寺,李白诗中有“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李白自己诗中的青莲宫绝不是纪念他的。宋之问《宿云门寺》:“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宋之问写此诗时,李白还没出名,因此不能一见到青莲院或宫就说纪念李白。

二、《别匡山》、《不见》是李白隐居匡山的确证

北宁熙宁元年(1068)立在大匡山上的《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记载了该寺的历史,谈到了李白在山上读书的情况及《别匡山》诗。碑文如下:

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地连兽目,名茶雅载于陆经,往来多好鸟珍兽,下生台兮略无悚惕……挂薜萝之老桧参天,泻瀑布之寒泓浴日,□□□唐而兴建,鱼鼓喧阗,迄我宋而茸修,钟梵响,仅五百载星霜□□历七八代焚点住持,古碑□□□□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骇智,识以孤高□□□,卜基创止宅,此乔林跨谷凭危界成梵苑,颋当时之德望,为护法之宗师,□□□□□岁之后,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诏銮殿殊荣,脱白衣而入翰林,草檄蕃而喧紫禁。厥初,有题是寺诗云:“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丁丑中(977)内翰太原公禹称尝有谪仙序曰:“观谪仙之容,态秀恣清,融融春露,晓濯金茎。谪仙之奇,才俊气清,泠泠碧江,下寝秋石。”……中和三年(883)癸卯僖皇在蜀,邑人何宗敏诣阙进状,称当寺有观音泉,江流不断,迦叶盖足以长存……敕赐中和大明寺额……大宋乾德六年戊辰(968)十二月三日释迦大像放光庆喜……戊申熙宁改元,渐及纵之岁又铸蒲牢一架,创立璇琰一厅……时熙宁元祀龙集戊申(1068)十月十日立谨记。

此碑文乃研究匡山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很清楚地记载了匡山创建寺庙的时间是唐贞观年间,创建者是长眉僧骇智,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白上山读书,唐末中和年间逃到四川的僖宗“敕赐中和大明寺额”,北宋时又经几次扩建,至立碑时上距寺庙创建已有五百年历史了。

“刘文”说:“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破绽:大明寺乃在唐僖宗中和年间敕赐兴建,早在120年前就已经去世的李白怎么会到寺里来题诗呢?”很可能是刘先生没有读过“住持碑”的全文,如果读过碑文,决不会提出这种质疑。碑文上明明写着建寺在唐太宗时,而李白在该寺读书是唐玄宗时,有何破绽?怎么能把僖宗题寺额看成该寺兴建之时呢?《别匡山》是否为李白所写?碑文中也说得很清楚。先叙述李白少年当小吏,再谈上山读书,再说李白入翰林,草和蕃书,然后说:“厥初有题是寺诗云。”厥者,其也,是个代词,指代谁呢?当然是指李白告别匡山,出蜀之初。绝非刘先生理解的“先前就有了这首诗”,试问“先前”又是谁题这首诗呢?难道寺内的和尚能题得这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吗?刘先生给这首诗安了一个题目:《题敕赐中和大明寺》,这就有些题不对文了,诗中毫未谈到皇帝赐寺名的事,而且赐寺名是在唐末,距兴建该寺已二百多年了,怎么会是“厥初”呢?

在大匡山上还有一块北宋碑,也很明确地指出是李白题《别匡山》。北宋宣和五年癸卯(1123)彰明知县立了《谪仙祠堂记》,正面叙述了匡山的历史:

敕建大匡山李太白祠堂记。彰明县之西北数十里,群山巍峨,孤峰秀拔,盖不减岷峨气象意其英灵秀行,□气蟠郁于此,考之《图经》,详之地志,实曰匡山,而唐谪仙祠堂在焉,其然乎,其不然乎?杜甫所谓匡山读书处岂其是耶?或谓谪仙实李唐宗室,以罪徙西域,后遁还,生于巴西。……初观绵州刺史高□记之于前,县令杨遂记之于后崔令钦之文泛论其出处,□□杨天惠作石刻于县廨之西厅,盖必得其详矣……在彰明之旧第,其迹显然,历历可考,则匡山之遗迹,能信之可也。山旧有读书台,其侧有僧寺曰大明寺,名存实亡,废久不治,宣和己亥之仲秋……命鸠材作屋四十椽,前□敞轩楹,中设□绘像,英灵似在,美哉,佳哉!吾乡盛事,庶几不泯也。

此碑背面碑文是: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待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鹭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观太白辞匡山时,咏此其感赋何为哉!今但有空山故迹令人想叹。僧道寂将结亭大桧下,刻诗于石,遂宁杨世芳为之书,简池刘伯熊跋。癸卯孟夏。

此碑是李白读书于匡山的明证,也肯定了李白离山时写了《别匡山》。

“刘文”说:“李白生平不喜作七律,而这首七律问题颇多……格调平庸,不类太白手笔。”李白平生不喜作七律,并不等于没有作过七律,现存的一千多首李白诗中有十几首七律。李白学诗还是从律诗入手的,据《彰明逸事》云:“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微类宫中行乐词体。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虽颇体弱,然短羽褵褷,已有凤刍态。”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沈宋”体律诗流行之时,他不能不受当时文风的影响,因而少作“大体皆格律也”。这首《别匡山》是七律,恰好证明是李白早期作品。这首诗格调绝非平庸,而是气势非凡。诗的前几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雄奇而幽美的匡山美景,从中透露出诗人对匡山的一片深情,但匡山虽美,却无心留恋,因为诗人已下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伟大的时代。“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表现了李白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献身热忱,与《上安州裴长史书》所说的“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思想情感是完全一致的,李白的一生既酷爱大自然,又充满政治热情,这首诗恰好表现了这种性格,可以说不是李白就写不出这首诗。若要从这首诗个别地方挑剔一点平仄对仗不工来否定它是李白的作品,不过是舍本逐末。何况个别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一些差异也不足为奇,如“刘文”说诗中有“两个晚字犯复”,按北宋《谪仙祠堂记》碑为“晓峰如画参差碧……人间归晚待樵随”,从早晨写到黄昏,没有两晚字犯复的问题。

“刘文”说《全唐诗》、《李太白文集》均未收,李调元、史炳没有说李白有咏匡山的诗,因此《别匡山》非李白作品。如果说前人没有发现的就不允许后人再发现,那么历史就不会前进,学术也不会发展了。前人没有将《别匡山》收入李白诗集,今天我们发现并证明了确为李白作品,为李白集增添新的内容,又有何不可!安旗、薛天纬先生编的《李诗咀华》不是把《别匡山》列为该书的第一首吗?其实《别匡山》诗宋人早就发现了,王象之撰写,李调元补记的《蜀碑记补》卷六就指出:“匡山碑,镌李白出山诗。”后来的《四川通志》也提到了李白的出山诗。总之,《别匡山》绝对是李白所作,也是他隐居于匡山的确证。

杜甫的《不见》也是李白隐居读书于匡山的证据。诗中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个匡山究竟在哪里,历来有所争议。“刘文”引了一些否认匡山在江油的说法,其实主张匡山在江油的还大有人在。早在宋代的《绵州图经》、《能改斋漫录》、《彰明逸事》、《方舆胜览》、《蜀碑补记》、《九家集注杜诗》等书都认为匡山在蜀,非匡庐。其后,明代的杨慎、曹学佺,清代的杨伦,现代的郭沫若、肖涤非、安旗、郁贤浩、邓魁英、徐放……诸位先生都认定杜诗中的匡山在蜀,他们都有精辟的论证。“刘文”中说仇兆鳌认为匡山指庐山,那是误解,查《杜诗详注》卷一○,仇兆鳌在《不见》下注云:“此怀李白而作也,敏捷千篇,见才可怜,飘零纵酒,见狂可哀,归老匡山,盖悯其放逐而望其生还,始终是哀怜意……太白蜀人,而公亦在蜀,故云归来。《丹铅录》谓指彰明县南之匡山,若以为匡庐,太白非九江人,何得言归来乎!”这段话明明是仇兆鳌本人的意思。为了诸说并存,又在其后的“附考”中引用了洪迈《客斋三笔》转引的吴曾《能改斋漫录》,杜田《杜诗补遗》等的看法:“匡山在蜀,非庐山也。”最后才列了黄鹤的看法:匡山指庐山。我们怎能把黄鹤的看法强加在仇兆鳌的头上呢?“刘文”还引用了姚宽《西溪丛语》:“杜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李太白青州人,多游匡庐,故谓之匡山。《绵州图经》云: ‘戴天山在县北五十里,有大明寺,开元中李白读书于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谓康山读书处也。’恐《图经》之妄。”“刘文”接着说:“姚宽本意在指出《绵州图经》是胡说八道。”其实这明明是姚宽见解谬误,他相信了《旧唐书》的说法,认李白为青州(山东境)人,在这一错误前提下否定《绵州图经》,岂不谬哉!

“刘文”据杜诗钱谦益和仇兆鳌注本中的“好一云始”,把“头白好归来”改为“头白始归来”,又说杜甫写《不见》是“他此次(上元元年)重上庐山,杜甫是知道的”。因此才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始归来’,即李白已经回到匡(庐)山了”。这么一改把《不见》弄得面目全非了,直接违背了诗人本意。《不见》的注明明写着“近无李白消息”,怎么能说杜甫知道李白重返庐山呢?此时杜甫正在李白故乡,希望李白“叶落归根”,回到故乡来与之见面,乃人之常情。“刘文”硬说“李白这时不想归蜀”,“他怎么会产生要李白归蜀的不情之请呢?”“刘文”中列举的李白不想归蜀的理由是:(1)长流夜郎遇赦后未回故里;(2)“西蜀士大夫阶层”“皆欲杀”李白,杜甫不会“贸然敦劝李白回到危机四伏的故乡来”。此两点理由都站不住脚。李白遇赦东下距杜甫写《不见》已经三年多了,初遇赦时他的政治雄心尚未泯灭,在《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中云:“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他未回故乡,而去江夏一带,是想得到韦良宰等人的推荐,得到皇帝的重用,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与他的“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这不能说他不留恋故乡。李白思蜀、颂蜀之诗有三十余首,在他去世前一二年,贫病交加,穷愁潦倒,自感报国无门时,对故乡的思念就更为强烈,他在宝应元年暮春写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其思乡之情何等强烈!如果当时他的健康情况和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肯定他会回故乡来的,这首诗与杜甫的“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可以说是心心相印。再说“世人皆欲杀”也不能理解为“西蜀士大夫想杀李白”,“世人”明明是指长着世俗的势利眼之人,这种人在李白晚年流浪处又何尝没有?而李白故乡的人民却是和杜甫的心情一样,欢迎李白回乡安度晚年。远离尘世干扰的清幽的匡山,绝非“危机四伏”的险地。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庐山志》并没有将“匡山读书处”争到庐山,而是客观地说:“杜子美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此言匡山乃彰明之大匡山,非浔阳庐江郡之匡庐山……杜公之诗或祝其生于斯者归于斯,又或以己之客望客之归。”

同类推荐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段渝主编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内容介绍:伊尹是商王朝开国的辅弼良臣,一名伊挚、尹挚,单称伊,又名阿衡,辅佐成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汤之后,太甲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太甲,摄朝政,保证了早期商王朝王室政权的平稳过渡。伊尹的治国大略流芳后世,到春秋战国时期乃有伊尹学派形成。
  •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

    英国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绅士道”。绅士的传统或绅士风度来源于英国的英格兰,作为一种确定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大约形成于近代英国。这种理想采纳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德理想以及中世纪骑士道的理想,后来又继承了欧洲大陆国家如意大利、法国的宫廷文化,在英国经过继承发展而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绅士理想与观念。对传统的尊重和理性主义,为绅士道奠定了心理基础。讲礼貌的传统,包括尊重女士和骑士风度,构成了绅士道的标志性行为特征。而自身保持基本的优良品德,如诚实、正直、忠诚,同情、仁慈、温和、宽容、慷慨的待人之道,以及谨慎、自制、节制、坚定、自尊、荣誉的坚强精神,则构成了对绅士德性的根本要求。
  •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热门推荐
  • 世间最美是淡然

    世间最美是淡然

    男人的风度在于淡然;女人的优雅在于淡然;人生的智慧,亦在于淡然!淡然是一种气度、一种风范。只有懂得以谈然之心处世的人,才能临危不乱、举重若轻、宠辱不惊、优雅大气。在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里,淡然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智慧。然而,波然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应由修心开始,逐渐演变成一种行为习惯,最终升华为人生的大智慧。本书就是一部指导人们修炼淡然处世智慧的宝典。相信读过此书,你定会在纷乱的世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澄明与清澈,优雅地享受属于自己的淡然、幸福的生活!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女伯爵

    女伯爵

    艾琳以自由落体的形式直接落在托马斯男爵的欧式大床上,而且是从二十一世纪跌回了十三世纪,从中国摔到了爱尔兰。中世纪的西欧,美丽的爱尔兰大陆,田园的风光与美丽的城堡;最英俊、最年轻的托马斯男爵,都让艾琳的欧洲之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和无比的刺激。攻占他的领地、领导他的人民,实行海、陆、空三方位、全方面、立体式骚扰,最后将这位托马斯男爵全面攻陷了。一对一宠文,有攻城略地的气势磅礴,也有田园、商路,外加亲亲我我;女主强悍+机智,美中不足有些大咧咧,对男主少根筋;男主腹黑+睿智,锦上添花有张无比英俊的脸,还是个宠妻无度的主儿。本文构思来自于著名的“爱尔兰婚姻百年契约”,所以是个超级有爱的文哦,喜欢的亲请收藏啊,收藏!推荐完结文《王妃在后院种瓜》:
  • 傲天狂妃

    傲天狂妃

    虽有绝世风华,却是废品灵根。忍下屈辱与人为妾,嫁入王府,却在大婚之日受尽侮辱,被王爷夫君毙于掌下。再睁眼时,她南宫莫邪已觉醒了前世记忆,废体封印被解,天地神器出世,人人唾弃的下堂妃如一柄出鞘寒剑,剑锋所指,欺我辱我者,一一奉还!前世情仇,今生恩怨,一起了结吧!满天的仙神又算什么?至尊神兽也只能匍匐在我脚下!颠倒这乾坤,换了这天地,只为我生生世世的爱人不再永镇黄泉之底!(推荐清鸢完结文:热血玄幻《异世仙尊》http://read。xxsy。net/info/379125。html)【精彩片花】极品帅皇子:莫邪,这世间的荣华富贵算得了什么?不及你回眸一笑,你若成魔,我亦与你共舞!傲娇小美男:嗯哼 ̄ ̄小爷就喜欢你这种强势的女人!嗯哼 ̄ ̄女人快点强大起来,爷需要你的保护哦。。。。。。冷酷帝王攻:莫邪,以后,我就是你的人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素手妙神医:美人儿,别皱眉头哇!会长皱纹的,就算是吓不到我,吓坏小朋友也是不好的,对了,要不要做个拉皮?给你打八折!腹黑小神兽:莫邪姐姐,小黑喜欢被你抱在怀里,对了,就是这个姿势,嗯。。。。。。再往上一点,对,再往上。。。。。。软软的,有弹性,小黑帮你做按摩,有助发育哦!。。。。。。(美男无限,热血无限,纯情NP,结局圆满。喂,那谁,别左顾右盼,说的就是你!看了这么久还不点“加入书架”,磨磨唧唧的干啥呢?某鸢有个不良嗜好,看到收藏涨了,就会文思如雪崩!最后再叨叨一句,不会让你失望滴——信清鸢,得永生!)
  • 重生嫡女小妻

    重生嫡女小妻

    母亲去世、父亲续弦、及笄定亲、退婚身死可悲的她前世只用这十六个字便能概括。当家族面临倾覆的危急时刻,她被人暗算重生在了三岁的稚龄。本以为前世受的苦都是上天的安排,却不料自己一生的悲哀原来都是一个野心的恶毒女人刻意的安排。那些前世受的苦,不是天意而是人为。仇恨让她快速成长起来,却没想到母亲在临走前竟是给她留了一份天大的惊喜!玉戒中有无限空间,前世收来的各种金银珠宝成为她在东方府立足的本钱,让她在复仇的道路上更加如虎添翼。面对自私毒辣的李氏,她可以伏低做小;面对自私自利的父亲,她可以撒娇卖痴;可面对冷面热心只为她的他,她却束手无策。娶我吗?自然不行!但如果你愿意入赘,内外事都由我做主,倒是可以考虑考虑……
  • 绝色锋华:邪妃

    绝色锋华:邪妃

    她本是现代的半吊子挂鬼天师,因为抓错鬼搞乱了地府的人员流动,被丢去穿越。这是个以武为尊的世界,将门世家的废物三小姐惹是生非,不学无术,逃学爬墙摔死,再次醒来,她将彻底改变。什么惹是生非,都是被人陷害的。什么不学无术,纯粹是没有天赋。不过现在都不一样了,她要改变过去,做万人瞩目的天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惜这个世界上得罪她的人太多,那么就一一的讨回吧!她有个护短的爷爷,有个聪明的弟弟,有只自卑的魔兽,有个威武的心上人。
  • 茅山道士异闻录

    茅山道士异闻录

    清末民初,袁世凯窜权称帝,镇压革命,欺压百姓,民间苦不堪言,混乱世道更是妖魔鬼怪横行。茅山道长观天象寻找一位有道明君拯救天下苍生,于是带领徒弟下山,中途险遇各种妖魔鬼怪,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由此拉开序幕。
  • 人体悬案之谜

    人体悬案之谜

    千百年来,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最为关注的一个领域就是挖掘人类自身的奥妙,探索人体未知的领域,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一研究又走到了新的顶峰,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科学热潮。本书根据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大家展示,发生在人类身上和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神秘现象,比如人体自燃、特异功能、时空隧道等等。爱吃钉子和煤块的人,可以用眼睛做透视的人,有蓝色血液的人,以及能够预示未来的神秘梦境等等。令大家产生无穷的回味和思索。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