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6500000018

第18章 李白在巴蜀的事迹 诗作及交游考(5)

《华阳国志》说广汉郡治的具体地点在绳乡,《梓潼县志》(1999年版)已翔实地考证了绳乡在今梓潼县城北的连枝坝,有历史文物为证,否定了《华阳国志》的注解中说的在今广汉之北之说。汉高祖分蜀郡北部为广汉郡,当然是要把郡治设在广汉郡的腹心之地,而雒城(今广汉市)与成都相距不到百里,在这里设郡治布局显然不合理。从西汉初至东汉前期广汉郡治一直在今梓潼连枝坝,东汉后期,羌民大起义,公元115年攻陷阴平、汉中、巴西、广汉等地,广汉郡治才迁到涪县城(即今绵阳市),东汉王朝与羌民起义军在川西北形成长期拉锯战的态势,再后来才不得不又迁到雒城(即今广汉市)。汉代的广汉太守绝大部分时间驻在梓潼、涪县,只有少部分时间驻雒城。李白将唐代的绵州刺史(当时管辖梓潼县)称之为广汉太守是情理中事。“刘文”将李白说的广汉太守换成汉州刺史,并说他到非管辖地的青城山去荐举人才也合理,举出了李邕、苏颋、韩荆州等都有资格举荐李白,其实这是两码事。广汉太守去他的辖区举荐本郡人才,是他应尽职责,执行诏书。而后者是李白前去干谒,请求他们推荐自己。总之,从“广汉太守……诣庐亲睹”这件事只能证明岷山之阳指江油匡山。

(2)青城山在唐代是很有名的道教圣地,唐玄宗还下诏书保护道教在青城山的权益。《新唐书·地理志》把青城山与岷山、峨眉山、鹤鸣山并列为剑南四大名山。如果李白确曾隐居于青城山,他可以直呼其名,何须转一个弯称之为“岷山之阳”?倒是因为匡山在当时还无多大名气,于是就抬出一个赫赫有名的岷山来。

(3)匡山有确凿的大量的李白遗迹可寻。李贽说:“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焚书》卷五)因匡山是李白读书处,故引来了无数人的瞻仰凭吊。五代杜光庭曾在江油住过一段时间,写了《窦圌山记》,窦圌山与匡山遥遥相对,他望见匡山,怀念李白,写了:“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据现存的北宋宣和年间立的《谪仙祠堂记》碑可知,在立此碑之前早就有了谪仙祠,后经历代重建扩建,至清代时规模已经相当大了,共有九个院落,龙安知府还在此地设了匡山书院。历代诗人墨客在匡山留下了大量诗文,在《绵州志》、《龙安府志》、《江油县志》、《彰明县志》以及历代保留至今的匡山碑刻上俯拾皆是,仅《江油县志》上就有37首,其内容都是怀念李白。如明代进士戴仁《匡山》诗云:“青莲居士读书堂,万古山名重大匡。故宅已非唐土地,残碑犹有宋文章。蝉鸣远树宫袍烂,蜂酿寒泉斗酒香。白发萧萧归未得,空余猿鸣怨凄凉。”又如郭文涓《游大匡山读书台》:“词客西游访谪仙,风流遗像俨依然。调高和寡真堪恸,大才难容更可怜。”从宋代以来的碑刻、地方志上,已经确认江油大匡山是李白的隐居处。

反观青城山,找不到一处李白隐居读书的遗迹,李白遗留下来的上千首诗,无一首是咏青城山的,历代诗人墨客游过青城山的,写过不少的诗,仅《青城山志》(王文才撰)上收集的就有88首,其中无一首提到李白。杜甫上青城游览,写了好几首诗,无一句提到李白。若李白真的在青城隐居过,杜甫一定会去瞻仰挚友的故居,写诗怀念,然而没有,这只能证明李白未隐居过青城。杜光庭的《读书台》也不是写的青城山,《青城山志》专门作了考辨:“按旧志误题陆游《读书台》诗,不见于《剑南稿》中,实是杜光庭作,见《全唐诗》卷八五四,诗云:‘犹有读书台’,‘依旧在’,乃言‘青莲居士’之故台,非光庭之台甚明。诗亦不言台在青城,蜀中传为李白读书处所在,非只一地,更不得附会李白遗址于此山。”刘友竹先生在《青城山志·画目》中找到一句话:“李蕃,成都人,工画……翻天王二壁于青莲院”,说“此宋代道观中之青莲院,当为纪念李白而建修”,李白号青莲居士,但青莲与李白不能画等号。青莲在佛书中比譬眼目,也借指僧寺,李白诗中有“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李白自己诗中的青莲宫绝不是纪念他的。宋之问《宿云门寺》:“夤缘绿筱岸,遂得青莲宫。”宋之问写此诗时,李白还没出名,因此不能一见到青莲院或宫就说纪念李白。

二、《别匡山》、《不见》是李白隐居匡山的确证

北宁熙宁元年(1068)立在大匡山上的《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记载了该寺的历史,谈到了李白在山上读书的情况及《别匡山》诗。碑文如下:

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地连兽目,名茶雅载于陆经,往来多好鸟珍兽,下生台兮略无悚惕……挂薜萝之老桧参天,泻瀑布之寒泓浴日,□□□唐而兴建,鱼鼓喧阗,迄我宋而茸修,钟梵响,仅五百载星霜□□历七八代焚点住持,古碑□□□□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骇智,识以孤高□□□,卜基创止宅,此乔林跨谷凭危界成梵苑,颋当时之德望,为护法之宗师,□□□□□岁之后,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诏銮殿殊荣,脱白衣而入翰林,草檄蕃而喧紫禁。厥初,有题是寺诗云:“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丁丑中(977)内翰太原公禹称尝有谪仙序曰:“观谪仙之容,态秀恣清,融融春露,晓濯金茎。谪仙之奇,才俊气清,泠泠碧江,下寝秋石。”……中和三年(883)癸卯僖皇在蜀,邑人何宗敏诣阙进状,称当寺有观音泉,江流不断,迦叶盖足以长存……敕赐中和大明寺额……大宋乾德六年戊辰(968)十二月三日释迦大像放光庆喜……戊申熙宁改元,渐及纵之岁又铸蒲牢一架,创立璇琰一厅……时熙宁元祀龙集戊申(1068)十月十日立谨记。

此碑文乃研究匡山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很清楚地记载了匡山创建寺庙的时间是唐贞观年间,创建者是长眉僧骇智,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白上山读书,唐末中和年间逃到四川的僖宗“敕赐中和大明寺额”,北宋时又经几次扩建,至立碑时上距寺庙创建已有五百年历史了。

“刘文”说:“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破绽:大明寺乃在唐僖宗中和年间敕赐兴建,早在120年前就已经去世的李白怎么会到寺里来题诗呢?”很可能是刘先生没有读过“住持碑”的全文,如果读过碑文,决不会提出这种质疑。碑文上明明写着建寺在唐太宗时,而李白在该寺读书是唐玄宗时,有何破绽?怎么能把僖宗题寺额看成该寺兴建之时呢?《别匡山》是否为李白所写?碑文中也说得很清楚。先叙述李白少年当小吏,再谈上山读书,再说李白入翰林,草和蕃书,然后说:“厥初有题是寺诗云。”厥者,其也,是个代词,指代谁呢?当然是指李白告别匡山,出蜀之初。绝非刘先生理解的“先前就有了这首诗”,试问“先前”又是谁题这首诗呢?难道寺内的和尚能题得这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吗?刘先生给这首诗安了一个题目:《题敕赐中和大明寺》,这就有些题不对文了,诗中毫未谈到皇帝赐寺名的事,而且赐寺名是在唐末,距兴建该寺已二百多年了,怎么会是“厥初”呢?

在大匡山上还有一块北宋碑,也很明确地指出是李白题《别匡山》。北宋宣和五年癸卯(1123)彰明知县立了《谪仙祠堂记》,正面叙述了匡山的历史:

敕建大匡山李太白祠堂记。彰明县之西北数十里,群山巍峨,孤峰秀拔,盖不减岷峨气象意其英灵秀行,□气蟠郁于此,考之《图经》,详之地志,实曰匡山,而唐谪仙祠堂在焉,其然乎,其不然乎?杜甫所谓匡山读书处岂其是耶?或谓谪仙实李唐宗室,以罪徙西域,后遁还,生于巴西。……初观绵州刺史高□记之于前,县令杨遂记之于后崔令钦之文泛论其出处,□□杨天惠作石刻于县廨之西厅,盖必得其详矣……在彰明之旧第,其迹显然,历历可考,则匡山之遗迹,能信之可也。山旧有读书台,其侧有僧寺曰大明寺,名存实亡,废久不治,宣和己亥之仲秋……命鸠材作屋四十椽,前□敞轩楹,中设□绘像,英灵似在,美哉,佳哉!吾乡盛事,庶几不泯也。

此碑背面碑文是: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待樵随。看云客依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鹭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观太白辞匡山时,咏此其感赋何为哉!今但有空山故迹令人想叹。僧道寂将结亭大桧下,刻诗于石,遂宁杨世芳为之书,简池刘伯熊跋。癸卯孟夏。

此碑是李白读书于匡山的明证,也肯定了李白离山时写了《别匡山》。

“刘文”说:“李白生平不喜作七律,而这首七律问题颇多……格调平庸,不类太白手笔。”李白平生不喜作七律,并不等于没有作过七律,现存的一千多首李白诗中有十几首七律。李白学诗还是从律诗入手的,据《彰明逸事》云:“时太白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微类宫中行乐词体。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虽颇体弱,然短羽褵褷,已有凤刍态。”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正是“沈宋”体律诗流行之时,他不能不受当时文风的影响,因而少作“大体皆格律也”。这首《别匡山》是七律,恰好证明是李白早期作品。这首诗格调绝非平庸,而是气势非凡。诗的前几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雄奇而幽美的匡山美景,从中透露出诗人对匡山的一片深情,但匡山虽美,却无心留恋,因为诗人已下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伟大的时代。“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表现了李白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献身热忱,与《上安州裴长史书》所说的“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思想情感是完全一致的,李白的一生既酷爱大自然,又充满政治热情,这首诗恰好表现了这种性格,可以说不是李白就写不出这首诗。若要从这首诗个别地方挑剔一点平仄对仗不工来否定它是李白的作品,不过是舍本逐末。何况个别字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一些差异也不足为奇,如“刘文”说诗中有“两个晚字犯复”,按北宋《谪仙祠堂记》碑为“晓峰如画参差碧……人间归晚待樵随”,从早晨写到黄昏,没有两晚字犯复的问题。

“刘文”说《全唐诗》、《李太白文集》均未收,李调元、史炳没有说李白有咏匡山的诗,因此《别匡山》非李白作品。如果说前人没有发现的就不允许后人再发现,那么历史就不会前进,学术也不会发展了。前人没有将《别匡山》收入李白诗集,今天我们发现并证明了确为李白作品,为李白集增添新的内容,又有何不可!安旗、薛天纬先生编的《李诗咀华》不是把《别匡山》列为该书的第一首吗?其实《别匡山》诗宋人早就发现了,王象之撰写,李调元补记的《蜀碑记补》卷六就指出:“匡山碑,镌李白出山诗。”后来的《四川通志》也提到了李白的出山诗。总之,《别匡山》绝对是李白所作,也是他隐居于匡山的确证。

杜甫的《不见》也是李白隐居读书于匡山的证据。诗中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个匡山究竟在哪里,历来有所争议。“刘文”引了一些否认匡山在江油的说法,其实主张匡山在江油的还大有人在。早在宋代的《绵州图经》、《能改斋漫录》、《彰明逸事》、《方舆胜览》、《蜀碑补记》、《九家集注杜诗》等书都认为匡山在蜀,非匡庐。其后,明代的杨慎、曹学佺,清代的杨伦,现代的郭沫若、肖涤非、安旗、郁贤浩、邓魁英、徐放……诸位先生都认定杜诗中的匡山在蜀,他们都有精辟的论证。“刘文”中说仇兆鳌认为匡山指庐山,那是误解,查《杜诗详注》卷一○,仇兆鳌在《不见》下注云:“此怀李白而作也,敏捷千篇,见才可怜,飘零纵酒,见狂可哀,归老匡山,盖悯其放逐而望其生还,始终是哀怜意……太白蜀人,而公亦在蜀,故云归来。《丹铅录》谓指彰明县南之匡山,若以为匡庐,太白非九江人,何得言归来乎!”这段话明明是仇兆鳌本人的意思。为了诸说并存,又在其后的“附考”中引用了洪迈《客斋三笔》转引的吴曾《能改斋漫录》,杜田《杜诗补遗》等的看法:“匡山在蜀,非庐山也。”最后才列了黄鹤的看法:匡山指庐山。我们怎能把黄鹤的看法强加在仇兆鳌的头上呢?“刘文”还引用了姚宽《西溪丛语》:“杜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李太白青州人,多游匡庐,故谓之匡山。《绵州图经》云: ‘戴天山在县北五十里,有大明寺,开元中李白读书于此寺,又名大康山,即杜甫所谓康山读书处也。’恐《图经》之妄。”“刘文”接着说:“姚宽本意在指出《绵州图经》是胡说八道。”其实这明明是姚宽见解谬误,他相信了《旧唐书》的说法,认李白为青州(山东境)人,在这一错误前提下否定《绵州图经》,岂不谬哉!

“刘文”据杜诗钱谦益和仇兆鳌注本中的“好一云始”,把“头白好归来”改为“头白始归来”,又说杜甫写《不见》是“他此次(上元元年)重上庐山,杜甫是知道的”。因此才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始归来’,即李白已经回到匡(庐)山了”。这么一改把《不见》弄得面目全非了,直接违背了诗人本意。《不见》的注明明写着“近无李白消息”,怎么能说杜甫知道李白重返庐山呢?此时杜甫正在李白故乡,希望李白“叶落归根”,回到故乡来与之见面,乃人之常情。“刘文”硬说“李白这时不想归蜀”,“他怎么会产生要李白归蜀的不情之请呢?”“刘文”中列举的李白不想归蜀的理由是:(1)长流夜郎遇赦后未回故里;(2)“西蜀士大夫阶层”“皆欲杀”李白,杜甫不会“贸然敦劝李白回到危机四伏的故乡来”。此两点理由都站不住脚。李白遇赦东下距杜甫写《不见》已经三年多了,初遇赦时他的政治雄心尚未泯灭,在《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中云:“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他未回故乡,而去江夏一带,是想得到韦良宰等人的推荐,得到皇帝的重用,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与他的“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这不能说他不留恋故乡。李白思蜀、颂蜀之诗有三十余首,在他去世前一二年,贫病交加,穷愁潦倒,自感报国无门时,对故乡的思念就更为强烈,他在宝应元年暮春写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其思乡之情何等强烈!如果当时他的健康情况和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肯定他会回故乡来的,这首诗与杜甫的“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可以说是心心相印。再说“世人皆欲杀”也不能理解为“西蜀士大夫想杀李白”,“世人”明明是指长着世俗的势利眼之人,这种人在李白晚年流浪处又何尝没有?而李白故乡的人民却是和杜甫的心情一样,欢迎李白回乡安度晚年。远离尘世干扰的清幽的匡山,绝非“危机四伏”的险地。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庐山志》并没有将“匡山读书处”争到庐山,而是客观地说:“杜子美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此言匡山乃彰明之大匡山,非浔阳庐江郡之匡庐山……杜公之诗或祝其生于斯者归于斯,又或以己之客望客之归。”

同类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设置了“释义”、“同义词”、“例句”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每篇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谚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文化经典的部分,凝结了民间百姓生活智慧,它们以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人生道理。本书精选谚语与歇后语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点评,阐释谚语、歇后语的含义,力图揭示其包含的生存智慧,给人以警醒、鞭策、鼓励、教育,使读者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对为人处世有所裨益。
  •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如果读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质疑,那么就请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开始--翻开第一页,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语的撷取中,用心去鉴赏、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细细体悟这份绵延不尽的文化“余味”。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

    《中国文化一本通》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改治、教育、习俗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十五个方面入手,选择人们喜闻乐见,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中国文化一本通》涉及的知识面广,是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实用案头必备书。
热门推荐
  • 情感赠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情感赠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谁是企业最受欢迎的人

    谁是企业最受欢迎的人

    要么赢得青睐,要么遭到淘汰。受欢迎的人,不会失业!受欢迎的人,获得提升!受欢迎的人,不可替代!阅读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和个人共同成长,实现双赢共荣。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好妈妈胜过好医生

    好妈妈胜过好医生

    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每个不同的季节里,孩子们的身体随着季节更替也在进行着适应自然的变化。作为父母,应遵循天人之间的内在规律,给与孩子适当的呵护。当然,如果发现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偏离轨道的迹象,一定要及时纠正。
  • 拯救

    拯救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倾非魔

    倾非魔

    他,洛倾云,乃那浩瀚血池之中一抹孤魂,洛家直系九小姐,千百年的孤寂,千百年难遇的废材体质,挥手间就毁了世人所奢望的一切,当灵魂再造,男强女强她,世界也为之疯狂。他,洛家直系九小姐,血魔天,从此一鸣惊人,乃血池之中一抹孤魂,即使是世界,千百年的孤寂,飘荡无望,让他忘了情为何物。为了亲人,当她变成她,千古世家,锁不住一身傲骨。他狠不下心,本文一对一,下不了手,洛倾云,爱恨交缠,一身灵力气息全无,痴心相付。上一秒还在于你欢声笑语,她灭;为了朋友,绝世高手,绝世高手,绝情却又痴情。宁负天下人,当灵魂再造,不负洛倾云,洛倾云,为了她,世界也为之疯狂。冷酷绝情的他完全不把人命放在眼里,21世纪女特种兵队长,挥手间就毁了世人所奢望的一切。无情却又重情,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短简介本文一对一,她却说“欺她在意者,男强女强她,必血溅当场。为了亲人,他却一笑置之,她灭;为了朋友,只道“无情才是他的本性”当绝情情遇上无情,必千百倍还之。宅门深深,世人皆道他无情,下一秒却可以面无表情的砍下你的头颅。辱她朋友者,痴情对上痴心,千古世家,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但独独对她。新生的她,即使毁了这天下那又如何,大放异彩。世人皆道她狂妄,她杀;为了爱人,血魔天,即使是世界,让他忘了情为何物。宅门深深,千百年难遇的废材体质,锁不住一身傲骨当绝情情遇上无情,她杀;为了爱人,痴情对上痴心,她毁。冷酷绝情的他完全不把人命放在眼里,她毁。”
  •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汤一介先生抽到的是;“仁者寿”。如果差50分,陈祖芬在她写的小说里要成立爱与快乐研究所,也招来。王蒙夫人瑞芳抽到的是:“你坐上了爱情幸运号”。他会对北大有关人士讲,提供了寻找优雅、寻找纯真的机会。那天席间轮到抽签游戏了,少年班招生时,简称L&J。陈祖芬抽到的是:“这也好那也好,要注意这个人,因为你是青春宝”。张颐武教授说,这部小说是她的原形毕露,是这个时代,一定以为是又一个少年作家新鲜出炉。,如果不是看到她的名字。孔庆东教授说,季羡林先生抽到的是:“看见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 绝色特工庶女

    绝色特工庶女

    本文女强,特工,毒舌,黑暗势力强大!★穿越前——“不要跟我说我没有教好你们,我只恨我没有把你们往死里整!”她是特工女教官,人称“毒舌刁女”,说话从来只缺一样东西,那就是缺德!★穿越后——身份低贱的村妇之女竟是太师庶女,而且本来还是一个懦弱可怜,无才无貌的女子,被当朝最受宠的三皇子殿下拒婚,从此沦落成为所有人的笑柄!只可惜无人得知,沦为笑柄的女子竟然有这惊天的才华和权力。黑暗势力无人不知迷彩阁……是她的产业!名震天下的俊才军帅……是她的属下!无孔不入的巨大情报网……是她的后台日进斗金的商业酒楼……是她的业余爱好……事后……某皇子悔到肠子都变成青色,“上官貂婵!你是在怪我和你解除了婚约么?所以处处和我作对!”皇珏,身为一国最受宠的皇子,却不得不为了皇位而向她低头。“不要以为你是皇子我就怕了你,在我面前,你就是龙也得给我盘着!你是虎也要给我蹲着!”于是——繁华的大街之上。“纨绔是吧?刁民是吧?你今天要是不娶我…我明天就抄了你们家,把你找人轮xxoo…”当街逼婚…从此以后…上官貂婵成为了所有人整个帝都声名赫赫的“最难缠刁女”,据说娶她的人一定是祖上倒了八辈子霉!★墨少杰,一方富豪家族独子,游戏花丛帝都纨绔,要文采有一点,要武功是二流…却从此栽在上官貂婵手中挣扎不起。★唐竟:一军之帅,却只能默默的喜欢心中的她,只因明白自己的感情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她已成人妇…“我就这样看着你也就幸福了,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哪怕我永远得不到你的眷顾,甘之如饴…”★斋藤然:他国太子,工于心计,能力卓然,却因为屡次的计划败在上官貂婵手中而心存不忿。“你既然有此等才华,为什么要嫁给那样一个男人,如果你是我的女人…我可以和你共享天下!”“不要以为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天下,如果不是你们都把女人当成得到天下的棋子,会有那么多女人被伤的体无完肤么?就算是我家那人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我也不会离开他,只有他才是真心的只爱我一个人!”一个女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几种男人,一个是抛弃了你又后悔的,一个是默默爱着你的,一个是爱你又想要利用你的,还有一个是你爱却又爱你的…你会选择谁呢?
  • 血腥的盛唐5: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血腥的盛唐5: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翻开本书,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