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500000024

第24章 章太炎 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1)

第12章 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

章太炎和胡适是近代学术史上两位极重要的人物。他们不但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对清末民初学术风气的转变影响至深。像经学的解体、诸子学的复兴以及西学的传播都与两人有脱不开的干系。详细地展示二人巨大的学术成就远远超出了本文作者的能力,本文的目的只在于,通过发生于新文化运动晚期“整理国故”声浪中的一场小小的争论,考察一下两人学术路向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思想和文化背景。文章的最后将讨论这两种学术路向对我们今天可能有的意义。

与近代史上层出不穷的各种论战相比,章、胡之间1923年11月所进行的那场争论并不复杂:

先是章士钊在《新闻报》上著文讨论墨学,在极力表彰章太炎治墨言论之精审的同时,还特别表达了对胡适的不满。章士钊认为,胡适在墨学问题上,至少犯有两种错误:一是源流不明。最典型的表现是,认惠施、公孙龙为“别墨”,从而混淆了学派的性质,使问题变得更加缴绕。二是过于武断。章士钊举例说:

《经》曰:“辩,争彼也。”争彼一义,墨学之骨干,而亦吾名学全部之骨干也。……适之独谓彼为误字,以《广韵》引《论语》子西佊哉为例,佊误作彼,而佊与驳通,争佊犹言争驳。试思《墨经》一义何等矜贵,以此种语赘归之,岂非陷全经于无意义?

“争彼”是墨家对“辩”下的定义,但“彼”字如何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认为“彼”是讹字,正确的写法应当是“佊”。因为“佊”与“驳”相通,所以“争佊”就是现在辩驳的意思。胡适的这种解释颇为曲折,而且极易给人造成误解,好像“争”“佊”是两个同义词。所以,章士钊才批评他把“争彼”解释成了赘语。

章士钊的批评很快便得到了章太炎的赞许。在一封公开发表的信中,章太炎除了重申名墨宗旨不同外,更进一步指出胡适的错误不仅在于武断,而且还存在着基本学养的缺陷,即“未知说诸子之法与说经有异”:

至适之以“争彼”为“争佊”,徒成辞费,此未知说诸子之法与说经有异(《说文》诐字本训辩论。假令以训诂说经,则云辩争诐也,自可成义。然《墨经》非《尔雅》之流专明训诂者比。以此为说,乃成语尔),盖所失非独武断而已。

章太炎对胡适的治学方法早有微辞。他对胡适那部备受誉扬的哲学史著作这样评论:“接到《中国哲学史大纲》,尽有见解。但诸子学术,本不容易了解,总要看他宗旨所在,才得不错;如但看一句两句好处,这都是断章取义的所为,不尽关系他的本意。”在《致柳翼谋书》中,章太炎讲得更加严厉:“胡适所说《周礼》为伪作,本于汉世今文诸师;《尚书》非信史,取于日本人;六籍皆儒家托古,则直窃康长素之唾余。此种议论,但可哗世,本无实征。……长素之为是说,本以成立孔教;胡适之为是说,则在抹杀历史。”虽然这些批评均出于私下场合,但也足以体察到章太炎胸中的不满之情。这一次,章氏终于逮着了公开批评胡适的机会。

此时的胡适一方面正忙于构思他所谓“科学的人生观”的模型,另一方面也不忘四处宣传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必要性。按照胡适的经验,不管研究对象的性质如何,方法只要是科学的,就无不适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自然无法接受章太炎的批评:

我只晓得经与子同为古书,治之之法只有一途,即是用校勘学与训诂学的方法,以求本子的订正与古义的考定。此意在高邮王氏父子及俞曲园、孙仲容诸老辈的书中,都很明白。

胡适一贯认为,清代考证学派富科学精神、懂科学方法,特别是在校勘和训诂学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他发现,王氏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俞曲园的《诸子平议》与《群经平议》,虽然一治经,一治子,但是所用的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胡适撇开“争彼”这一具体问题,反过来追问章太炎“说诸子之法”与“说经”究竟有什么不同?

胡适坚称这是“治学方法上的根本问题,故不敢轻易放过”,迫使章太炎不得不给予更详细的解释。这一次,两人学术取向上的差别更加明显。章太炎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下面一段话中:

按校勘训诂,以治经治诸子,特最初门径然也。经多陈事实,诸子多明义理(此就大略言之,经中《周易》亦明义理,诸子中管、荀亦陈事实,然诸子专言事实,不及义理者绝少)。治此二部书者,自校勘训诂而后,即不得不各有所主。此其术有不得同者。故贾马不能理诸子,而郭象、张湛不能治经。若王、俞两先生,则暂为初步而已耳。

按照章氏的理解,六经陈“事实”,诸子明“义理”,两者性质不同,因此治经治子的方法当然不一样。校勘训诂对治经治子来说,固然重要,但它们只是一种非常基础的准备工作。校勘训诂之后,还有一个“各有所主”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王氏父子、俞、孙诸人的著作也仅仅“暂为初步而已”。胡适搬出章太炎在学术上极为尊重的王、俞等人来替自己辩护,不想连他们的著作也被说成“暂为初步”,这一点恐怕是胡适所始料不及的。

对于“各有所主”,章太炎十几年前就已经解释得非常明白:

说经之学,所谓疏证,惟是考其典章制度与其事迹而已。……今之经典,古之官书,其用在考迹异同,而不在寻求义理。……其学惟为客观之学。……若诸子则不然。彼所学者,主观之学,要在寻求义理,不在考迹异同。既立一宗,则必自坚其说,一切载籍,可以供我之用。

争论发生的前一年,章氏所作“国学演讲”中也有一个近似的说明。按照章氏的说法,治经的要求是“比类知原”,即“把经看作古代的历史,用以参考后世种种的变迁,于其中看明古今变迁的中心”。治哲学则必须做到“直观自得”:“要知哲理非但求之训诂为无用,即一理为人人所共明而未证之于心,也还没有用处的。必须直观自得,才是真正的功夫。”

胡适显然并不了解章太炎“各有所主”的意思。从他随后的答辩看,表面上好像有所让步,但骨子里却依旧:

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后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后义理可定。但做校勘训诂的工夫,而不求义理学说之贯通,此太炎先生所以讥王、俞诸先生“暂为初步而已”。然义理不根据于校勘训诂,亦正宋明治经之儒所以见讥于清代经师。两者之失正同。

这段话声称,校勘训诂和义理贯通二者不可偏废,似乎相当公允。但看看下面这句话,就会明白胡适并不在意经、子之间的区别,相反,它们都是史家治史的材料而已:

其实经中明义理者,何止《周易》一部?而诸子所明义理,亦何一非史家所谓事实?盖某一学派持何种义理,此正是一种极重要的事实。

“义理”也是历史事实,同样需借助校勘训诂才能确定。这与前面所谓“经与子同为古书,治之之法只有一途”的说法如出一辙。胡适前后立场并未有任何的改变。

总之,通过这场论争,两人治学方法上的差别暴露无遗:章太炎主张,不同性质的学问,必须对应不同的治学方法,不能张冠李戴;胡适则强调,存在一种普适的方法,不管学问的性质如何,均可以由它进行科学的处理。

使这场争论显得有点吊诡的是:胡适本以哲学为专业,却偏偏由他来提倡章太炎再熟悉不过的校勘、训诂方法;章太炎是清代朴学的正宗传人,却不得不由他出面告诉胡适,考据之外还有建立在“直观自得”之上的义理之学。

显然,这种明显的“错位”必须借助于他们各自的个性、学术训练以及思想文化背景来理解。

从师承上看,章太炎属于清代古文学派的阵营。但他的思想和学术显然非古文经学所能笼罩。

章氏早年追随俞樾,就读于杭州诂经精舍,专门究心于小学和古文经典,朴学根底极为扎实。他对戴、段、二王一脉相传下来的治学风格,如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守凡例、断情感、汰华辞等,终生服膺。章氏认为,治学之路必从小学始。这种说法明显得自于他的早年训练。直到晚年,章氏还坚持说:“清时之言汉学,明故训,甄制度,使三礼辨秩,群经文曲得大通,为功固不细。”

但是,章太炎对清代古文经学的短处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说:

大氐清世经儒,自今文而外,大体与汉儒绝异。不以经术明治乱,故短于风议;不以阴阳断人事,故长于求是。

尝意百年以往,诸公多谓经史而外,非有学问。其于诸子佛典,独有采其雅训,摭其逸事,于名理则深惎焉。平时浏览,宁窥短书杂事,不窥魏晋玄言也。

前段话是说,古文经学家仅知道追求实事求是之学,却忘掉了一位儒者所应具备的经世之志。后段话进一步指责他们正统观念太重,对六经之外的诸子、佛典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和了解。这两点不但制约了古文经学的发展,同时还极易给自身招致各种无实无用的批评。

章太炎晚年曾自负地说,由于他个人的努力,古文经学派终于可以一扫“迂腐无用”的恶名:“乃若昔人所诮,专志精微,反致陆沈,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但这无异于承认,清代古文经学确实犯了“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的毛病。

章氏的自负不是没有道理。他把六经当作古史、用国粹来激励种姓,使古文经学在晚清终于有机会实践一次它的经世功能。他对诸子、佛典的精湛研究,在经典考据之外开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两者使太炎与乾嘉学统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从这两点出发,我们不但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章氏在学术上的独到之处,而且也会明白他何以坚持在“治经”和“治子”之间作出区别。

清代经儒不讲经世,实始于乾嘉时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吴、皖两派共尊为开山的顾炎武正是讲“经世致用”的急先驱。顾氏自称他的著述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他告诫学者不但要“博学于文”,而且更要“行己有耻”。在他的考据学背后始终有一个民族主义信念在支撑着。乾嘉学者继承了顾氏的治学方法,却回避了他的致用要求。章太炎既深不满于清世经儒的不讲经世,他就干脆越过近世诸儒,以直接继承顾炎武为己任:

原此考证六经之学,始自明末儒先,深隐蒿莱,不求闻达。其所治乃与康熙诸臣绝异。若顾宁人者,甄明音韵,纤悉寻求,而金石遗文,帝王陵寝,亦靡不殚精考索,惟惧不究。其用在兴起幽情,感怀前德。吾辈言民族主义者犹食其赐。且持论多求根据,不欲以空言义理以诬后人,斯乃所谓存诚之学。

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当然不仅来自于顾宁人,外祖父的熏陶和《东华录》、《明季稗史》的刺激以及王夫之等人的著作对他均有影响。他对经史的看法也曾取法于浙东史学包括黄宗羲、章学诚等人的观念。但是,把考索六经的目的定位在“兴起幽情,感怀前德”,顾炎武的影响决不能低估。

把六经等同于古史,能够产生许多革命性的观念。如,“经”不再是载“道”的工具,它的作用只限于考察历史的变迁。又如,“经”的记载是可以怀疑的,再也不需要唯经是从了。还有,更关键的是,“经”与政治可以脱开干系,不会再出现两者相互依赖的局面。这些对传统经学以及它所依附的政治权力均可构成致命的冲击。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是章太炎的初衷。他之所以把六经等同为古史,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目的,那就是用来培养人们的民族主义情感。从早期的排满到后来的反帝,章太炎都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那就是担心汉种的存亡。正像他晚年表达的:

在昔异族文化,低于吾华,故其入主中原,渐为吾化;今则封豕长蛇之逞其毒者,乃千百倍于往日,如我学人,废经不习,忘民族之大闲,则必沦胥以尽,终为奴虏而已矣。

章太炎认为,唯今之计,只要有助于保国存种,什么手段都值得提倡。他发现,历史便是最能激发人们民族主义情感的工具:

故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

章氏一生思想多变,但在重视历史方面却始终如一。他认为历史与民族兴亡密切相关。一国与他国区别的根本就在历史。只要历史还在,国亡还可以再兴;但是历史没有了,国家则必不可复。章氏一生的许多言论如保国粹、反西化甚至提倡尊孔读经等,都与他对历史的这种看法有关。

章太炎认为,历史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它有什么理论,而在于它记载了各种活生生的事实。正是通过这些事实,人们读史时才会“兴起幽情,感怀前德”,以至于“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的”。

章太炎所说的“历史”远比现在的涵义为宽泛,它包括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等等。在这种放大了的历史观念里,六经皆是它的组成部分。从《诗经》的歌谣到《周礼》的制度,无不是先民生活的记载。

“经”一旦变成了“史”,它的作用也就不同了:“经”不再是“道”的载体,而只是“记事之书”。从经典之中,我们所能读到的,不再是各种“圣训”,而是民族自豪感:《诗》、《书》年代的古老刚好可以证明民族历史之久远,《春秋》的夷夏之防则培育了中国人的爱国爱种之心,等等。转换了功能的六经,其重要性其实一点儿也没有减轻。

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即可明白,当章太炎告诉胡适“经多陈事实”时,他所谓的“事实”决不只是冷冰冰的事实而已。

由于“经”记载的是事实,从经中求义理顿成绝路。义理之学只能求之于六经之外。

章太炎对义理之学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他迥异于一般古文经学家的又一特征。章氏予诸子、佛典以极高的评价,主要与他的这种爱好有关。

在《菿言微言》中,章太炎曾经这样描述他个人研治诸子和佛学的经历:

少时治经,谨守朴学,所疏通证明者,在文字器数之间。虽尝博观诸子,略识微言,亦随顺旧义耳。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独于荀卿、韩非所说,谓不可易。……及囚系上海,三岁不觌,专修慈氏、世亲之书……乃达大乘深趣。私谓释伽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后为诸生说《庄子》,间以郭义敷释,多不惬心,旦夕比度,遂有所得。端居深观而释《齐物》,乃与《瑜伽》、《华严》相会。所谓摩尼见光,随见异色,因陀帝网,摄入无碍,独有庄生明之,而今始探其妙,千载之秘,睹于一曙。次及荀卿、墨翟,莫不抽其微言,以为仲尼之功,贤于尧舜,其玄远终不敢望老庄矣。癸甲之际,厄于龙泉,始玩爻象,重籀《论语》,明作《易》之忧患。……又以庄证孔,而耳顺绝四之指,居然可明。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章氏前后思想变化颇大。其中,佛学的影响最为关键。从前期推尊以政术见长的荀、韩,到后来专门发明以玄远著称的老、庄,这中间经过了一个“专修慈氏、世亲之书”的时期。正是唯识学“以分析名相始,以排谴名相终”,使他得以走出纯粹考据的传统,突入到名理玄言的领域。他诠释名家、庄子的著作均与佛学有关。

同类推荐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老子大智慧

    老子大智慧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本文从做人准则、处世准则、做事之道、修身养性四个方面对老子处世之道 进行了较为透辟的分析,以古今中外一些经典事例为背景,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叙述。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宝宝开始走路了

    宝宝开始走路了

    吉娜·福特是英国最受欢迎的育儿专家,30多年来亲手照看过300多名新生宝宝,有丰富的育儿经验,是英国上流社会及许多知名人士抢着预约的育儿顾问。多年以来,吉娜被认为是最受全球欢迎的“超级保姆”,她的工作地点遍及世界各地。她曾被英国时尚杂志《Hapers&Queen》评为全英十大著名产科护理员之一。
  • 争婚

    争婚

    闽家兄弟反目,关她什么事?为什么她要被骂是祸水?如果早知道那天会遇到闽家熠,周沫死也不会替人去军区演出。一见误终身,已经谈婚论嫁的男友提出分手。早就放弃她的周家又接她回去,没问她一句婚事就已经安排好了。“我答应。”她反抗得了吗?闽家和周家紧紧攥住了她的软肋。【片段一】周沫穿着洁白的婚纱安静的等着即将成为她丈夫的闽家大少闽家曋,然而遍体鳞伤的闵二少闽家熠捷足先登,冲上台先一步将戒指套进她手指:“沫沫,我们结婚了。”“你…”周沫惊讶的望着面前这个本该是她小叔的人,完全不明状况。【片段二】“我知道你委屈,本来这婚就是我抢来的,周沫,你心里一直记恨着我吧。”“我没有…”“你走吧,就当我什么都没说,这个家,不要也罢,我马上就回队里。”拉着行李箱站在门口的周沫进退两难,最终妥协,给剧组导演打电话说家里临时有事,不能参加去沈阳的话剧演出。而此时另一边的男人眼底得逞的笑意一闪而过。【片段三】夜里,粗粝的大掌直往周沫衣服里钻,周沫猛地弹起来怒喝:“闽家熠,你说过不会强迫我的!”男人面色为难:“我没强迫你,我是在强迫我自己…”“你,无耻!”“对,我就是强迫自己无耻…沫沫,我来了…”很快,安静的房内上演着一场激烈的饿狼扑羊的精彩大戏。
  • 暴君的冷宫皇后

    暴君的冷宫皇后

    “你的命是本王的,本王什么时候想要,你就得给!”久久等不到回答,转身一看,这该死的女人,竟然当着他的面就这么睡着了?!……“你就是靠这张绝美的脸诱惑男人的吧。”他在看她,眼眸似刃,破空而来,似冰化雪,叫人心生寒意。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职场之一见钟情

    职场之一见钟情

    是谁说只要爱上了谁,那么所有与她在一起的时光都是最美的消遣。纪若白,一个把商场沉浮看作简单游戏的男人。却并不张扬,沉默得把自己的姿态隐藏,清冷淡漠。他们相遇在电梯间,她撞进他的怀抱,仿佛也撞进他一向无情无欲的心里。明知道她会离开,但还是孤注一掷得宠爱。把所有与她在一起的时光,都当做最美的消遣。
  • 皇家赌场+终极武器

    皇家赌场+终极武器

    他充满魅力而且机智勇敢,他杀起人来铁面无情……他就是007,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英国军情六处007号特工詹姆斯·邦德温文尔雅、机智果敢的形象深入人心,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至今已拍摄了21部,弗莱明把一位充满魅力和冒险精神的英国间谍007介绍给了世界,受到世界各国影迷的欢迎。
  • 人体透视:生命的密码

    人体透视:生命的密码

    集中你的视线,来进行一次人体的奇妙之旅!你无需移动分毫,借助这本书中的神奇书页就可以进行一次人体的深度探索。本书共分八个章节,分别从人体的感觉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详细阐述人体的奥秘,不但全面而且适合青少年的阅读思维方式。希望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够在阅读的同时增长更多的科学知识。
  • 倾城劫:不侍君王宠

    倾城劫:不侍君王宠

    她只是深宫中的一根小草,艰难地生存,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要离开这个视她为眼中钉的地方,安静的生活。可是,上天却不给她这个机会。和亲!这就是她要走的路。从一个牢笼走到令一个牢笼。她的挣扎,她的不屈服,带来了更多的恩怨,更多的爱恨,和纠缠。
  • 豪门痴恋:迟来的爱情

    豪门痴恋:迟来的爱情

    (新文《替身新娘:总裁,离婚吧》已开更)她,是寄人篱下的大学生,他,是众星拱月的大少爷。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却唯有她,近水楼台身心俱伤!他们的新婚之夜,酩酊大醉的他冲她怒吼:“即使你嫁给我了,我也永远都不会爱你!即使依依不在了,她也永远活在我心中!”她强忍着泪水,将摇摇晃晃的他扶到沙发上,却被他一把推开,“从今天起,永远不要出现在我面前!”她听他的话,从来不主动出现在他的面前,却按照给爸爸临终前的承诺,每天为他做早晚饭,为他洗熨衣物,为他整理房间,直到有一天,他捏着她的下巴,厉声问她:“说!谁是你老公?我,还是李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