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400000029

第29章 从流亡到移居:芭拉蒂?穆克吉的跨文化体验(1)

引言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流亡的时代”,“流亡作家”即“流散作家”或曰“自我流放作家”是“当代的普通人”,他们是流浪者,不想在任何地方扎下根来。二十世纪早期和中期的伟大作家如W.B.叶芝、约瑟夫?康拉德、T.S.艾略特、贝克特和纳博科夫等人都可以视为在文化冲突之间“流亡”的“边缘人”。这一状况给世界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富有创意的文学文化的关注点似乎正从中心向边缘移动。”在这种文学关注点向边缘移动的过程中,最受世界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也频频授予那些在文化边缘之间来回穿梭的“流亡”作家,这便有了奈保尔、库切、纳丁?戈迪默等人的荣耀加冕。“流亡”、“流散”、“移居”、“移民”、“少数族裔”等成为当代文学评论中习以为常的词汇。值得一提的是,亚裔英语文学中的一些杰出代表如华裔作家韩素音、汤亭亭、谭恩美、黄哲伦,印裔作家奈保尔、拉什迪、芭拉蒂?穆克吉、安妮塔?德赛、贾布瓦拉,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等人已经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刻下了自己清晰的坐标。他们成为后殖民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在这一文化大气候的影响下,包括亚裔在内的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特别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成为当前中国学界的一个探讨热点,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博士、硕士论文和专著,丰富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有鉴于此,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便是国内学界极少关注却又非常重要的印裔美国女作家、与华裔作家汤亭亭同岁的芭拉蒂?穆克吉(Bharati Mukherjee,1940—)。

全球范围的移民由来已久,但真正的大规模移民现象却出现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是随着欧洲掀起的殖民狂潮开始的。时至如今,世界移民还处于现在进行时。根据专家的研究,目前海外华人和海外印度人大约在3000万人和2500万人。海外印度人被认为是世界第三大海外移民群体,仅次于分布于全世界的英国后裔和海外华人群体。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印度移民多涌向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在美国的印度移民便有168万。这些印度移民中包括了一大批科技与文化精英,当代后殖民文学的佼佼者、出生于加尔各答的印裔作家穆克吉便是其中的一员。

在当代英美后殖民文学创作领域里,穆克吉是略晚于奈保尔、几乎与拉什迪同时进行文学创作的印裔英语作家。她于1940年生于印度,1961年获得英语硕士学位后离开印度去美国。之后,她与加拿大作家克拉克?布莱丝结婚,并于1969年获得爱荷华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经过印度、加拿大和美国三地的不断辗转后,1980年,穆克吉夫妇最终定居美国,由加拿大公民变为美国公民。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穆克吉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其他一些题材作品。1988年,她以短篇小说集《中间人》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全国图书评论界奖”的流散作家。印度学者注意到,作为印裔美国小说家的穆克吉已经在过去短短的二十几年里,受到了几乎世界各地评论家的高度关注。“她被大家公认为表达流亡与移居意识的代言人。”穆克吉二十多年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从1971年出版处女作长篇小说《老虎的女儿》到1979年为第一个时期即流亡或曰自我流放时期;从1980年到1988年为第二个时期即自动流亡到移民定居的过渡期;1989年到1997年出版长篇小说《留给我》为第三个时期即移居期。这样三个时期的划分可以清晰地表达穆克吉跨越印度与西方文化边界时的创作心态及其复杂微妙的变化轨迹。

$第一节 自我流放的痛苦迷惘

在第一个时期即自我流放期里,穆克吉创作了长篇小说《老虎的女儿》、《妻子》,并与丈夫合作出版了印度游记《加尔各答的日日夜夜》。这些作品典型地体现了穆克吉在自我流放心态中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追问以及对印度文明、西方文明的观察感受。她曾经这样说过:“我在自己身上隐隐约约地发现了奈保尔的影响痕迹。正是他以最感人的笔触描写了文艺和流亡的痛苦荒诞,这是一种‘第三世界的文艺’和在前殖民国家中间的流亡;他描写了寄居国主人可以忍受的心理隔膜,以及流亡者获得一个家园或祖国(desh)的绝对不现实。”事实上,创作过“印度三部曲”的奈保尔对第三世界自我流放者向前殖民国家即西方寄居国“流亡”的痛苦的描写,在穆克吉第一期创作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逆写帝国》的作者认为:“后殖民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对地理方位和空间置换的关注。这就形成了特殊的后殖民身份认同危机。”后殖民文学中的空间置换本质上涉及跨文化书写的后殖民作家在东西文化场域的审美变异和思维转换,这一转换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奈保尔、穆克吉等人关于东方文化(此处指印度文化)的认识,它以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困惑表现出来。奈保尔和穆克吉一样,都在青少年时代或多或少地受到印度文化的熏陶,但成年后均未生活在印度本土。当年,经历了“文化悬挂”、“文化置换”的奈保尔第一次邂逅印度文明这一“黑暗地带”,便痛苦地陷入与印度的“文化疏离”状态中。同样,1973年携夫回乡探亲的穆克吉也有过类似的遭遇,这在1977年出版的她与丈夫合著的印度游记《加尔各答的日日夜夜》中有过记载。虽然相对而言,她与印度文化的疏离并未达到奈保尔那么严重而沉痛的程度,但她对母邦印度的观察视角的确有些耐人寻味。

在游记中,穆克吉开门见山地承认,十多年后她到印度省亲的原因之一是:“我发现尽管改变国籍是容易的,但交换文化并非如此。”这说明,她的印度情结比较深厚,但同时她又申明:“当然,美国才是我的所爱……美国历史更少让人迷惑不解。”相反,在穆克吉看来,印度历史全是不可阐释的事件。印度的历史事件“没有必须的起因”。这种关于印度与美国历史的二分法不自觉地折射了穆克吉隐秘的东西文化观。虽然她声称,印度与西方文化的“交换”不如国籍的改变来得容易,但她和奈保尔一样,均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均带着西方之眼重新打量印度,于是发现了印度的某些“不可阐释”之处。穆克吉在游记中承认:“我的印度性很脆弱。”穆克吉这里指的是她在北美期间的生活经历对其“印度性”的削弱,这使她对印度文化的认同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她认为,身为印度教徒意味着她相信魔法,也意味着她将疯子视为先知。她坦率地承认,作为孟加拉婆罗门种姓的后裔,自己几乎丧失了印度教徒的直觉。因为,长期漂泊海外,她对区别于印度循环时间观、具有起点和终点的西方线形时间观有着清醒的认识。她还认为,她是受美国生活与小说影响的第一代印度作家。她的审美情趣综合了印度教想象和美国化的小说技艺。这些都使她身上的印度性变得越来越脆弱。在“国际框架里的法国女性主义”一文中,印裔美国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认为,受过西方学术训练的女性主义者在看待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女性时往往会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恩抚姿态:“我能为她们做些什么?”穆克吉在游记中常常以局外人的眼光和口吻描述印度人、特别是印度妇女的所言所思,居高临下地探讨印度妇女的解放问题。虽然她说她热爱印度妇女,是她们中的一员,但她叙述中使用的外位视角又非常清楚地否定了她与印度妇女融为一体的念头。换句话说,她居高临下的心态自我解构了印度文化身份的朦胧诉求。她还在书中自我设问:“我是谁?”答案是:“我是一个半拉子美国作家。”穆克吉在另外一个地方还将自己标签为北美的“第三世界女作家” 。这样,穆克吉在美国作家和第三世界作家的两种标签上进行“文化骑墙”,这是一种优雅高贵的姿态。作为远离印度文化的“流亡者”,奈保尔曾经在第一次印度之行结束时认为,人还未离开,印度已经开始从她眼前消退隐没。穆克吉与印度的“文化疏离”虽然没有奈保尔那么严重,她还在两种文化之间以“移民”心态进行“骑墙”,但她从心灵深处认同印度文化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这便体现了她在早期创作中欣赏并师承奈保尔的心理动因。

严格说来,在表达类似于奈保尔与印度痛苦的“文化疏离”方面,穆克吉的处女作长篇小说《老虎的女儿》更加典型。这部带有作家自传特色的小说是“对东西文化冲突非常完美的展现”。小说主人公塔拉的婆罗门父亲绰号“孟加拉老虎”,是加尔各答著名的企业家。年轻时,塔拉被父亲送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在那里忍受了乡愁的折磨,但她同时也试图调整心态迎接西方生活的挑战。七年后,塔拉带着美国丈夫大卫回到印度探亲。她发现自己仿佛是一个非印非美的陌生客人。在印度这片曾经熟悉的土地上,她感到困惑而迷惘,进入“文化疏离”的痛苦状态。和奈保尔一样,已经美国化的塔拉经历西方教育的文化“洗脑”后,很难在母国找回自己纯正的印度性,她也就很难达成与印度的文化认同。

后殖民理论先驱弗朗兹?法侬曾经在《黑皮肤,白面具》一书中指出,殖民主人向殖民地人民灌输白人优越论思想,对他们洗脑,以致被殖民的有色人种头脑中产生了自我身份的分裂,他们将白人殖民者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和语言当作优越于本民族的文化,后果便是被殖民者的自我贬值。法侬还发现,使用殖民者的语言与文化还导致被殖民者与本土文化的疏离。使用殖民者语言描述和再现自己的文化身份会“使自我弱智化、原始化、丧失文明”。虽然法侬论述的是殖民主义时期的文化现象,但它在后殖民时代仍然没有本质的变化。仿佛与法侬的批判逻辑相呼应,自我流亡西方多年的穆克吉曾经承认:“语言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十多年来,我一直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使用,这已经切断了我与故国的联系。”进一步说,与故国联系的切断便会导致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这番话可以视为解开她笔下的塔拉在印度遭遇“文化休克”的一把心理钥匙,因为塔拉无疑就是穆克吉自己的艺术化身。

离开印度在外漂泊多年的塔拉,带着乡愁,怀抱着美好的印度形象,踏上了印度的土地。在孟买机场刚一着陆,亲朋好友热情地迎接她的归来,但她的反应却非常冷淡。当亲人们呼唤她自己曾经习惯的小名Tultul时,她那美国化的耳朵听起来很不舒服。当年离开印度时使她留恋的印度式时尚建筑,现在则以它的破旧不堪“震惊了她”。火车站在她看来仿佛是一所医院,里面坐满了“病人和残疾人”。在从孟买开往加尔各答的旅途中,塔拉与一个马瓦里人和一个尼泊尔人同处一个车厢。她想,这两个面容丑陋、使人恶心的东方人“将使她的加尔各答之行变得极不愉快”。塔拉后来见到印度人习以为常的麻风病女孩时,竟然恐怖尖叫起来:“不要碰我!不要碰我!”塔拉对印度人物场景的反应与奈保尔第一次印度之行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有人十分中肯地评价说:“塔拉目前的思想意识扎根于她的美国生活……她对印度的反应是观光客或外国人的那种。”颇具象征意义的是,在陪同母亲准备向神献祭时,身为婆罗门后裔的塔拉竟然忘记了重要的宗教礼仪。这意味着她文化心灵里的西方性压倒了印度性。西方教育已经将她塑造成为一个异化的、西方化的女子,一个美国化的“自我流亡”的印度人。她的跨国婚姻更加剧了这一进程。幼年时期的朋友们为塔拉举办了欢迎宴会。“朋友们为她准备的那些茶和菜肴使她相信,加尔各答也能像她熟悉的纽约或麦迪逊广场一样逗人开心。”但不久,塔拉就开始感到不自在了。朋友们都指责她嫁了个外国人,认为这种跨宗教界线的跨国婚姻腐蚀了她身上的那种“美好而灵敏的孟加拉气质”。这逼迫她反省自己的文化无根状态,也就必然困惑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塔拉的困惑不安实际上反映了作者穆克吉在那一时期的某些思考。十多年后,穆克吉论述她的这部处女作时说:“我身处两个世界之间,这正是我的小说最巧妙的地方。我与印度保持足够距离,以便我能心存爱意或冷静地回顾她。我对美国还在了解的过程中,根本没有与它疏远的感觉。我仿佛是悬挂在两个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但客观来说,塔拉在东西方之间并不自在的文化悬挂并非真如穆克吉所想象的那么诗意盎然。

1975年,穆克吉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妻子》。塔拉在《老虎的女儿》中回到印度检测她的印度性脆弱几何,而蒂姆泊在《妻子》中陪同丈夫赴美检测印度妇女面对“文化休克”时的心理承受能力。两位印度女性跨越文化边界的心灵探索以这一东一西的逆向征程表现出来。在《妻子》中,来到美国的蒂姆泊面临一种真实而冷酷的“文化两难”。她生活在美国文化和印度传统那充满张力的两难境地中。虽然也有印度人聚居区,也有印度风俗的社交聚会,但蒂姆泊仍然难以抗拒与美国生活的巨大反差。虽然她曾经有过美国化的经历,不再梦见亲切的加尔各答,但她仍然一次次失眠,频频梦见死亡。当她告诉印度同胞自己正遭受失眠和头痛的折磨时,对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就是怀乡病。”由于无法战胜失眠和噩梦的袭扰,蒂姆泊最后在梦游状态下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她的生命活力也如同自己名字“Dimple”的含义一样,涟漪般地轻轻泛起,旋即悄然而逝。一出跨文化生活体验的黑色悲剧就此闭幕。有的评论家认为,蒂姆泊不是流亡和文化休克的牺牲品,而是传播色情暴力的美国大众文化的牺牲品。其实,蒂姆泊只是作家穆克吉观察和思考第三世界女性自动流亡到异文化场域时如何反应的一个艺术道具而已,蒂姆泊的悲剧体现了穆克吉创作第一期关于自我流放问题的悲观心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塔拉和蒂姆泊天生是一对灵魂流浪的同胞姐妹。拉什迪曾经这样描绘自我流放者的状态:“流放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度……在流放状态中,所有的人都试图扎根当地,这看上去仿佛有些背信弃义。他们很容易失败。”蒂姆泊的失败似乎是拉什迪断言的精确注解。

$第二节 过渡期:“值得庆贺的流动身份”

同类推荐
  • 笛鸣悠悠

    笛鸣悠悠

    眷念,是一种情怀,是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当岁月的年轮翻飞,烟尘一路远去,面对故土,眷念也便愈发深切。风来了,且听……这悠悠笛声,似文字,似旋律,似实景,亦是意象,不管怎样,我总感觉到她来自于心灵,来自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的点点滴滴……
  • 爱默生最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

    爱默生最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

    《爱默生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是哈佛大学受欢迎的哲理书,是爱默生随笔精选集,内含主题随笔、浪漫诗歌和私家书信。阅读本书,可以给你的心灵一次震撼。
  • 国防部长浮沉记

    国防部长浮沉记

    这一历史的大悲剧仅仅是本书的序幕,而层出不穷的磨难和骇人听闻的迫害才是彭德怀坎坷命运的真实记载。老奸巨猾的康生之流如何在毛泽东面前诡进谗言;毛泽东将彭德怀遣往大西南目的何在;奉“中央文革”之命的两大派红卫兵头头如何十万火急抢押彭德怀进京。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敢于为民请命、犯颜直谏的彭德怀从此罹难。为民族昌盛两呕心沥血的彭大将军如何被惨不忍睹的法西斯手段摧残至死
  • 走过伤心地

    走过伤心地

    《走过伤心地》是著名作者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作品集。在《四万:四百万的牵挂》这篇报告文学里,她讴歌了著名心外科专家刘晓程用精湛的医技拯救着人类的生命,用圣洁的心灵净化着社会人群的精神境界。
  • 山水旧城谙(指尖上的中国)

    山水旧城谙(指尖上的中国)

    《指尖上的中国:山水旧城谙》在对诸如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十里洋场、杭州的西湖和灵隐寺等各城市代表建筑和名胜的回忆中,我们不得不感叹民国城市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氛围,尤其是在沧桑的历史轮转中,每一座历史名城都演绎过精彩的故事,留下过无数动人的传说。
热门推荐
  • 让生命开出绚烂花(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让生命开出绚烂花(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丑女戏邪君

    丑女戏邪君

    ☆★◆◇……☆★◆◇古有秋香三笑留情,今有丑女调戏邪君。邪君你竟然敢以貌取人,羞辱本姑娘,哼,看老娘怎么教训你!!她叫何娡,是二十一世纪的天才少女,绝色风华。不仅医术超群,号称医学鬼才,而且功夫不奈。一次乌龙事件,竟然玩起了穿越,其实穿越倒没什么,可是她堂堂一个绝色大美女,居然穿到了一个脸部被烧毁的丑女身上,这……这……这是不是太倒霉了点?算了,丑女也罢了,凭她的聪明才智,难道还搞不定吗?堂堂鬼医难道一个区区的烧伤能难得到她?看她不把这古代搅个天翻地覆……☆★◆◇……☆★◆◇邪肆君王,谪仙侯爷,冷酷将军,极品采花贼……围着何娡的美男倒是不少,各色皆有,可是这倒是让她颇为头疼,不由心中暗叹:这古代的美男脑壳都被驴踢了吗?大把的美女不喜欢,偏偏都来缠着她这么一个丑女干吗?无语问苍天……哼,老虎不发威,你们都当她是hellokitty?敢招惹她,就要有被她恶整的觉悟……☆★◆◇……☆★◆◇【丑女戏邪君之怀恨在心】“你就是朕的王妃?”邪肆美男斜斜躺在软榻上,讥讽的问道。“皇上这话是高兴呢?高兴呢?还是高兴呢?”轮廓完美,却偏偏在美额上有一块大大的伤痕的女子一扬头,秀眉一挑,无比张狂的反问道。“哦?你还真是……可爱!如此这般,朕就册封你为……”邪肆男子强忍住立马要吐的欲望,凤眉一挑,随即邪魅的一笑:“丑妃!”随后一转身就踏出了这华丽的宫殿,没了踪影……“哼,走?逃得了吗?”某女眼露精芒,冷冷的说道:“我记下了!”★★★【丑女戏邪君之煽风点火】明黄软床上,一名绝色佳人,青丝披散,薄唇轻起。“皇上,你可太不够意思了,上次一溜烟跑走,今天……”蛊惑人心的声音柔柔的呵着气:“皇上是不是应该好好的补偿臣妾?”手不由自主的伸进眼前那邪肆男子胸口,纤细的手指在胸前画着圈圈,顿时引起了男子一阵颤粟。“丑妃似乎越来越大胆了!”抓住作祟的手,邪魅的凤眸一挑,冷冷的说道。“哎呦,臣妾这不是为了迎合皇上嘛?怎么,皇上不喜欢?”手挣脱男子的束缚,又开始不安分起来。“你……真让朕意外!”性感的薄唇不由分说的一口吻住眼前的佳人。一抹坏笑挂在女子唇边,这就是男人,哼——“啊——你干什么?”“以牙还牙!”一脚将某个邪肆男子踹出了房门,绝色女子带着讥讽回道……★★★【丑女戏邪君之气死你】
  • 我若为仙

    我若为仙

    我有大定力,当抵狐媚惑!我有大智慧,当断世间乱!我有大勇气,当斩万千魔!我有大悟性,当成永生仙!我若为仙,定诛邪魔保平安;我若为仙,定叫公平临人间;我若为仙,定让乾坤换新颜;我若为仙,定把仙道重筑建!若生为鲲鹏,则海不能容;若生为凤凰,则烈焰新生。混乱大世界出生的易剑南,真心求道,勇猛精进,但凭手中玉如意,荡尽险难终得道!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娇妻妩媚

    娇妻妩媚

    “我们曾经做了几年的校友,在你上高中的时候,我比你低一届,大学的时候我也是学姐的校友,简简单单的过就好,不过学姐一直都不怎么关注我的。”“校友?你确定?”“我当然确定,学姐要是不相信的话,我可以给学姐看毕业证书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活很难以自己的想法进行,来自家庭中父母的压力,来自村庄上异样目光的压力,底底彻彻的“妩媚”人员。”“ok,我相信,只是徐同学你的记性真好。”“林晓晓?”片段二:“啪!”“该死的,日子平平淡淡,你挡什么路!”“啪!”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很简单,就是:片段一:美女撞到了丑小鸭,将丑小鸭的手机摔坏了,可是不等丑小鸭说什么,美女先骂上了,只是很多时候,随即就打了丑小鸭一个嘴巴!“切!老娘今天就告诉你,钱不是万能的!道歉!!”林晓晓一脸严肃,虽然声音为这份严肃打了不少的折扣,但是这个时候也没人注意这些小问题了。“你妄想!”龙傲天也十分的有志气,五没人生,给钱可以,道歉是不可能的!虽然他承认是自己女朋友错了,但是他没错,怎么能道歉!这要是让别人知道他堂堂龙家大少竟然给一个女人道歉,那还要不要再上流圈混了。“你确定不道歉?”林晓晓的眼睛危险的眯了起来,也从来没想过要去挣大钱,虽然她脾气好的几乎没脾气,但是那只是几乎,在这个世界上始终有一个真理,那就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脾气越好的人发怒越加的可怕。“我确定!”龙傲天很有志气的说道,当然更加倒霉的自然就是连男友都没有的彻底“妩媚”人生。别说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年头脸皮厚的人是有,但是脸皮再厚的人也不可能真真正正的能够脱离人群来生活,妩媚人生,所以,大家明白的。她没什么志向,她只得离开去找寻自己的“幸福”。而我们的女主角就是一个这样彻彻底底,别说道歉,就算是承认错那都是不可能的!他做事向来对的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你真的不道歉?”林晓晓眼底的危险越加的浓重了。“真的不能再真!”“事不过三,我最后问一遍,你真的确定不道歉吗?”“废话不要这么多,也就是没钱没房没车没工作没老公,我是绝对绝对不会道歉的!”龙傲天说着转向了林晓晓所在的方向。“你是?”“啪!”“现在咱们扯平了!哼!”林晓晓说完,酷酷的离开了。*内容简介一直是鄙人的薄弱环节,大家点进去看看吧,`*∩_∩*)′
  • 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怎样才能消除那些有损健康的消极心理,使自己时刻都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呢?本书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众多角度阐述了现代人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介绍了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以期能给各位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我们的内心每天都在上演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