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400000018

第18章 拉什迪的后殖民诗学观(1)

引言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推进到后现代时期,这深深反映在文化哲学理论的更新中。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或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母体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二十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其锋芒毕露是七十到八十年代的事情。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传播,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后现代主义在整个思想界引起了一场“后现代转折”。这一颠覆性逆转和标新立异,已经远远超出艺术和文学领域,而深达哲学、心理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其中,在哲学和社会领域的重要思想家包括丹尼尔?贝尔、哈贝马斯、利奥塔德、德里达、福科等人,文艺理论方面则有罗兰?巴特、伊哈布?哈桑等,文学家中则有纳博科夫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

就后现代主义思想资源而言,贝尔认为,作为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极端扩张而导致的文化霸权主义,它意味着话语沟通的制约的无效,它鼓励文化渎神与信仰悼亡。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现代”,是现代主义的推进,它的特征是张扬非理性,认为艺术即标新立异,即游戏,抹杀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等。贝尔指出,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种反文化,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觉方式的革命,以反文化的激进方式,使人对旧事物一律厌倦而达到文化革命的目的。哈贝马斯通过谱系学分析指出,二十世纪后尼采主义从两个方向进一步发展了后现代主义,其一便是德里达、福科等人的“解构主义”思想资源。而利奥塔德认为,随着后现代的来临,学者的使命变了,由“元话语”的使用转向日趋精细的局部论证剖析,由知识的启蒙变为知识专家控制信息。他认为,后现代知识最为推崇的是想象力,具有这种不断创新的想象力,就具有了将分离的知识有系统地整合并迅速清晰表达的可能。想象力可以包容整个后现代的知识领域。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现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满现状、不断创新。哈桑则认为,后现代主义趋向一种多元开放、玩世不恭、离散、不确定的形式,一种断片和反讽的话语,一种分解的渴望和对复杂的无声的创新。哈桑对后现代主义文艺特征的第一个概括是“解构性”,它指不确定性、无我性、无深度性、无原则性、零散性、卑琐性等。其中的非原则性是对一切准则和权威的合法性加以消解。哈桑还借用巴赫金的“狂欢”一词来表现后现代反系统的、颠覆的、包孕着苏生的要素。

包含这种思想因素的后现代思潮对于包括印度海外作家在内的东西方作家影响深远。拉什迪由于长期身处欧洲,思想活跃,容易在诗学著述和文学创作中感染后现代思想。有人评价说:“拉什迪消解了只有不变身份和单数历史的民族观念,继而使人就消解的民族概念产生怀疑或渐失信心。”还有学者认为,在世界范围的解殖浪潮前,拉什迪努力“将英语文学传统国际化”,他的诗学观可以视为“第三世界后现代主义”的诗学观。这说明,拉什迪不仅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还以第三世界的后殖民作家身份主动发声,以创造后殖民诗学话语的“第三度空间”。例如,石海军说:“后现代与后殖民本来是互相对立的,但当拉什迪以文化杂交的身份出现时,后现代与后殖民之间的界限被他轻易弥合了:拉什迪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又是一个非西方的后殖民作家;后殖民与后现代所关注的民族、种族、性、性别与阶级等问题因此重叠在一起。”以上学者准确地把握住了拉什迪深受后现代解构立场与后殖民思想双重影响的事实。

拉什迪作品体现出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作家跨文化写作的许多共同特点,他的诗学观更是因其强烈的后殖民语境和后现代解构色泽而引人注目。他的文学创作和诗学观对霍米?巴巴等人的文论著述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巴巴在其后殖民文论代表作《文化的定位》中常常引用或借鉴拉什迪的思想资源,这一点尚未引起中国学者足够的重视。拉什迪的诗学观涉及历史书写、第三世界民族叙事、小说与政治、文化身份建构、文化混杂、流亡散居、边缘写作、英语内部解殖、英联邦文学等诸多重要问题,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简介。

拉什迪(Salman Rushdie)于1947年生于印度孟买。1961年,年仅14岁的他来到英国上中学。1965—1968年间,拉什迪在剑桥大学学习历史和表演艺术。大学阶段所受的历史专业训练对他日后的诗学观和创作两方面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他评价自己的小说《午夜诞生的孩子》时说,主人公萨利姆的故事虽然不是真正的历史,但又“以历史的形式演绎发展”。1988年,他在论及小说《耻辱》时说,历史是他所接受的专业训练。他常常以一种历史的方法进行创作,但为小说之故,采取的是完全没有条理的方式。“我始终认为,必须牢记历史和故事之间的关联。”2009年,拉什迪在接受中国《新京报》记者金煜的电子邮件专访时承认道:“我的历史学专业对我影响很大,而在我出生的印度文化中,到处都有人讲着神奇美妙的寓言和真实的故事,我也一直都将两者结合起来。至于引起的争议,剧烈的社会矛盾到处都有,我的一本书只是成为这种社会矛盾的时空坐标。”这些话表明,拉什迪在创作中尊重历史事实并借鉴历史方法进行创作,同时,他还自觉借鉴印度丰富的文化传统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拉什迪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我想起当初学习历史时,学院的老师给我一条建议,而今我以非历史的原因采纳之。他说,没有听见人们开口说话,你就不能书写历史。我不知他用意何在。我从未书写历史,但我的确发现,听不见人们的声音是很难下笔的。”拉什迪似乎与20世纪西方两位批判的历史哲学派代表人物产生了思想共鸣。意大利的克罗齐断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的柯林武德将其观点引申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过去时代思想的再现。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把过去的思想纳入到现在历史学家活的思想中。但拉什迪的兴趣毕竟不在专业的历史研究上,而在于借用历史方法和视角书写东方第三世界和西方第一世界,因此,他更看重当代的历史流变而非过往的历史风云。他说:“一个历史学家会被那些最终再现过去历史的当前事件而感染。”这似乎代表了拉什迪自己的历史理念。拉什迪显示了比较成熟的历史意识,他心目中宽泛的历史是包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混合时间。这与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体现的三维时间观有些相似。

拉什迪站在后殖民时期的土地上,以一种复杂的眼光阅读过去和现在,他的结论是:“历史始终是复义不定的。历史事实很难确立,人们可以赋予不同的意义。真实来自我们的偏见、误解和无知,如同来自我们的感悟和理解。”拉什迪告诉读者,阅读萨利姆在《午夜诞生的孩子》中那些不太可靠的叙述,好比我们每天“阅读”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每个人可以有自己对历史、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历史的复义含混造成据以书写的文学文本的阅读张力。在这里,拉什迪与20世纪后期诞生在西方的新历史主义学派找到了思想契合点。新历史主义发展了一种文化诗学观,尔后形成一种新历史诗学。这一诗学还原存在的历史性,敞开存在的意义,恢复历史意识,延伸文本维度,使文本的写作和阅读成为生命诗性的尺度。新历史主义领袖人物、美国学者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旨在将“大历史”(History)转化为“小历史”(history),某种程度上是对于官方大写历史的一种反动,它体现了新历史主义诗学锐意创新、关注民间话语和历史的旨趣。拉什迪以其论述和文本实践艺术地回应了这一点。他将自己的小说《午夜诞生的孩子》称为“历史的混合辣酱”,分明暗示了他将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官方大写历史和普通民众历史等而观之、合而书之。烹制这种五味俱全的“辣酱历史”,便是一种新的历史诗学建构的过程。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人评价道:“拉什迪小说是对历史文本的反思,特别是对建构民族国家的官方历史的反思。”

在将历史与小说联姻的过程中,拉什迪择己所需地过滤历史,他既尊重历史又超越或虚构、改写历史。拉什迪以《午夜诞生的孩子》中的萨利姆为例进行说明。萨利姆当初剪报,拼凑一封给萨巴马提少校的匿名告密信,可以视为他即拉什迪本人剪裁历史以满足自己(小说)的需要。那封简短的匿名信只有十三个单词,这是西方视为不吉利的数字。信虽简短,但却蕴涵深意:“萨巴马提少校,星期日早上你的妻子为何要去卡拉巴路?”这十三个单词来自不同的剪报,象征历史过滤后的沉淀物。拉什迪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感,这与他善于剪裁、浓缩历史风云有很大关系。

关于拉什迪的历史书写,论者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的四部小说即《午夜诞生的孩子》、《耻辱》、《撒旦诗篇》和《摩尔的最后叹息》只是塑造了一种“精英历史”,没有多大价值。有的则认为,拉什迪小说如《午夜诞生的孩子》讲述动人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历史记录,拉什迪改变了西方心目中的印度形象,他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充满激情的描述使他胜过了表达同样主题的吉卜林、福斯特、拉贾?拉奥和R.K.纳拉扬等人。不管怎样,拉什迪在历史诗学的指导下,融历史因子于文学创作之中,其作品的史诗风格卓尔不群,其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让人深思。

拉什迪曾经不无深意地说:“与成千上万的人一样,我是一个历史的混血儿。”的确,拉什迪的身世非同寻常。他出生于孟买,祖父是乌尔都语诗人,父亲是穆斯林商人,但他自幼接受了英语教育,内心深处认同西方文化。他的足迹踏遍了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国三地。他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混血”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还见证了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变迁,这对他的第三世界民族叙事有着直接影响。如同眼花缭乱的拉美历史变迁影响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笔法一样,印度次大陆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数次政治和文化地图重绘使拉什迪感慨良多。

拉什迪曾经在1987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总之,扫描印度几千年的历史风云,从未存在一个完整的印度。没有谁能统摄整个印度,莫卧儿人和英国人也不例外。”但是,1947年8月,尼赫鲁在午夜宣布印度独立却把一个敏感的问题带到了世人面前:“印度真的存在吗?”拉什迪的答案是:“我来自于孟买,出身于一个穆斯林家庭。我心目中的印度建立在多样、复数和混杂的理念之上。” 换句话说,拉什迪所理解的印度是处于历史和民族叙事时段中的印度,是存活在新历史主义视界中的后殖民地印度。这是拉什迪借用西方话语对印度进行历史观照。不止于此,拉什迪还认为,跨文化的英印文学只有采取一种民族加国际的双重身份姿态,才能“赢得自己的境界、视阈和自信”。

拉什迪曾被人称为国际作家,在东西方世界游刃有余。他与芭拉蒂?穆克吉、马尔克斯等人一样,是典型的“第三世界世界主义者”。出于一种跨文化的世界主义写作姿态,拉什迪在《午夜诞生的孩子》中将东西方文化元素有机地调和在一起。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在这里汇聚,萨利姆的混血儿身份,“历史的混合辣酱”,“基督徒保姆的泡菜”等无不隐喻着印度次大陆的复杂多元。小说《耻辱》里主人公奥马尔三位母亲的“三位一体”,故事首尾场景的循环模式,“民主、自由、博爱”理念观照下的独裁者众生相,这一切展示了拉什迪采取双重身份写作的神奇魅力。引发一场轩然大波的《撒旦诗篇》更是极尽调和东西文化之能事。由于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拉什迪的第三世界民族叙事呈现出非常复杂的色调。单单一个“民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不能包容他作品的复义,也不能用来定义他的第三世界民族叙事。

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说,拉什迪的第三世界民族叙事是对他的同胞、同样出生于孟买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深刻启示。如果说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始于批判东方主义,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则开始于民族神话的解构。在这种解构中,巴巴重新建构了现代的民族概念即一种存在于历史叙述之中的民族观念。巴巴认为,民族如果追溯它的源头的话,只是一个神话而已。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来自于西方的政治和文学传统。他认为,拉什迪的《撒旦诗篇》意图便是重新阐释西方意义上的“民族”边界问题。拉什迪通过对意义、时间、国家、文化疆界和历史传统的系列消解暗示着,民族文化的根本变革将会导致生活与写作的崭新形式。民族叙事还是一种“矛盾的身份定位的场所”。在此意义上,巴巴将《撒旦诗篇》赞誉为“混杂的民族叙事的先声”。由此看来。拉什迪对巴巴后殖民理论具有宝贵的启迪意义。

西方当代作家中,将小说乃至自身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乏先例,如萨特、索尔任尼琴等,拉什迪也不例外。早在1984年,他在接受别人采访时坦率承认:“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政治小说家。”他还自称“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动物”。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与政治、与个人和历史的关系联系紧密。别人也认为,他与奈保尔一样,半遮半掩地加入了“解殖运动的战斗文学”行列。

同类推荐
  • 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 寂寞烟花梦一朵

    寂寞烟花梦一朵

    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她的古文基础很好,写旧诗的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写文章,蕴藉婉转,很美,又无雕琢之气;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而她写的新体小说,则诙谐直率……本书就为你全景展现陆小曼烟花般灿烂辉煌的爱情诗篇和充满争议的一生。
  • 从大地走向大地

    从大地走向大地

    2004年夏天,作者在养病期间无意中接触到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作品,这些才华横溢的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将作者带入一个优美深邃的境界,引发了作者对自然、对艺术的赞叹与欣赏、探索与思考。作者的文字淡泊宁静,却能将读者带入深远的意境,跟着作者的思绪,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是如何成长,最后变成一艘远航的船的过程;看到了森林与海洋的对视与相溶,看到了秋天美丽宁静的树林,薄暮时分钟声中的教堂,强烈光线下的雪地与沼泽,还有从容不迫地流淌着的小溪,比肩而生的青黄的小草,这些生活中可能被许多人忽略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是一本能给人带来极大美感的随笔,给生活以希望,给心灵以阳光。
  • 摩根家书

    摩根家书

    《摩根家书》是美国财富巨擘摩根家庭的奠定者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给儿子小约翰·皮尔庞特的信,是父子之间交流感情和工作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是摩根家族的至宝,信札“透露了摩根强大、富有的秘籍……”
  • 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

    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

    宋词写艳情而不轻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如行云流水、老松柔柳,临风伴月,情调闲雅,怀抱旷达,使人心驰神往,无限沉迷。这本《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的精华之作。本书编撰体例除原词和鉴赏外,特附词人名片、注释、插图及后人点评。“词人名片”做介绍,力求言简;“注释”疏通义,力求准确;“鉴赏”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助于读者掌握原语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适量的“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语境交相辉映,触发大家的灵感。另外,我们还搜集了较为经典的后人点评,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启发思考。
热门推荐
  • 凤鸣宫阙

    凤鸣宫阙

    身为罪臣之女,被罚在宫中做了个小小奴婢。她陶君兰就该认命?活得屈辱卑微,死得无声无息?她偏不屈从!她有智谋,也有倾城容颜,她想活出自己人生
  • 恶魔小组(第3部)

    恶魔小组(第3部)

    在与本都高中的篮球对垒取得绝对的胜利后,恶魔小组又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与俊峰从小脂腹为婚的俅俅的出现,让俊峰与元心之间的误会越来越深。俅俅为了获得俊峰的爱,称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那个一直追求俅俅而尾随她来到横焰高中,总是以副“木乃伊”形象出现的桃凯凯却在暗地里帮助龙武报曾经在武术大赛败给鹿川的仇。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纯情老公甜蜜妻

    纯情老公甜蜜妻

    他,冷擎苍,滨城市骨灰级钻石王老五,要钱有钱,要权有权,但是年过三十,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外界传言,他不举;她,安洛溪,滨城船王的女儿,滨城医学院的问题学生,要财有财,要貌有貌,但是却得不到最爱男人的心,一朝破产,她被当众扇掌,成为笑柄;承受巨大悲伤的她无意识超速驾驶,被他逼停,一次野蛮执行,竟然将毫无关系的两个人扭在了一起,是谁,先叩响了谁的心门?是谁,先跨越了封锁弦?雷雨交加的夜,又是谁,先爬上了谁的床,压了谁的身,谁先攻的谁?精彩片段一:正午,阳光正好,几个娘们正靠着墙头晒太阳,其中一个愤愤不平的说道:“我看那货肯定有问题,昨天,我偷偷溜进他的房,上了他的床,他居然把我给扔出来了,真是气愤!”半夜,一个身影摸索着进入了他的房间,拿住准备好的麻醉药,正想出手,手腕被人一把按住,低沉的声音随即传来:“你想干什么?”“给,给,给你治病!”黑夜中男人脸上露出一道怪异笑容,“给我治病干嘛用这个?”“冷擎苍,你就是一只闷骚的大色狼!”精彩片段二“大哥,今天这个女人又在商场刷掉你一百多万,她就是一个败家娘们,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怎么可以让她这般挥霍呢?”男子连眉毛都懒得抬一下,漫不经心的说道:“才花了一百万啊,我给她的目标是五百万了!”“大哥,你是不是被那个女人迷失了心智了?”“昨天银行经理给我打来电话,我账户上的存款太多,他们付不起利息了,让我取走一部分现金,我正愁着现金太多放在家里会上霉了,你嫂子真是体贴,帮我分忧了!”“大哥,嫂子又要弄一个什么救护站!”“支票拿来!”“大哥,嫂子又要建一个希望小学!”“支票拿来!”“大哥,嫂子在医院跟人打起来了!”咦?大哥人呢?刚才还在眼前的,怎么转眼之间人就不见了呢?
  • 中国式创业:中国著名CEO的生存哲学与经营智慧

    中国式创业:中国著名CEO的生存哲学与经营智慧

    中国有中国特色,中国人要讲中国式商道,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所有创业人手头必备的“中国式创业圣经”。本书以经典的中国式管理理论为依据,对各种创业成功案例进行详尽分析,帮你排除创业中的各种困难,手把手教给你中国式创业的成功之道。
  • 王的毒妾

    王的毒妾

    【正文已完结,番外进行中,请放心入坑哦!】她医术超群,异世穿越重生她是双目失明、年少白发被称为鬼女的荣府嫡女。再睁开眼睛她走出了暗无天日的地窖,昔日鬼女不但斗得了继母庶妹还惩得了刁奴。
  • 情挽红楼

    情挽红楼

    此书只在潇湘发文,谢绝转载!林家有女名黛玉,及笄之年好芳华。芙蓉如面柳如眉,卿颜足可倾天下。孑然一身寄侯门,风刀霜剑日相逼。深闺湘帘低垂处,泪痕常湿锦衣袖。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谁在暗改韶年?几度沉浮朱门中,看尽繁华,览尽红尘,谁是最终归宿?挽红楼,素笔写意,圆己之痴梦。挽颦心,一缕香魂,终有归依处。一卷红楼,千年绝唱,萦绕心间的,是淡墨勾勒出的林妹妹,风华绝代,文才斐然,清灵得仿佛与世隔绝的仙子一般。本文从曹公八十回原著开始续写,盼给林妹妹一个温暖而美丽的人生。写文自娱,若能娱人,何幸之至。如遇不喜,敬请无视,大家共创和谐,呵呵ps:本作品的版权为原作者所有,任何人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将作品用于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 春明外史

    春明外史

    男主人公杨杏园旅居北平,以卖文编报为生,与青楼雏妓梨云一见倾心。不幸,梨云因病而亡。其后,杨杏园又结识落魄才女李冬青,以诗文相赠,感情愈见深厚。但李冬青终因身有隐疾,佳期难成,黯然离开北平。杨杏园亦因抑郁成疾而终。
  • 轰炸机科技知识(上)(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轰炸机科技知识(上)(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总称,是空军的主要技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