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3400000060

第60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所进行的改革,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伟大实践。农村改革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是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广大农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逐步探索创造出来的。

万里主政安徽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安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起始与成功,得益于万里主政安徽。

1977年6月,中共中央任命万里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主政安徽后,首先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深入农村,看农业,看农民,跑遍了全省大部分地区。在调研中,他发现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问题远比城市问题严重得多。他认为,农民吃不饱,生产搞不好,主要是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根本原因是党在农村的政策脱离了实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此,以万里为首的安徽省委以极大的胆识,大胆纠"左",破除旧的框框,支持改革,推进改革。

1977年11月15日至22日,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着重讨论研究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经济政策问题,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是: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减轻生产队和社员的负担;分配要兑现,粮食分配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家庭副业,产品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等。"六条规定"的中心内容是强调保护和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省委要求各级党委把贯彻"六条规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省委六条"的产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信号,它奏响了农村改革的序曲,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起了启动和开拓的作用。

"省委六条"明确提出农村工作"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公开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率先实现了农村工作重点的转移。"省委六条"的诞生,引起了全国关注。1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题为《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的通讯。刚恢复工作不久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对安徽省委制定的这份强调保护和尊重生产队自主权的"六条"规定,给予了热情的肯定。他在出访的途中路经四川,向当时的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做了推荐。不久,四川省委派人到安徽了解情况,顶着"左"的压力,仿效安徽颁布了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十二条"。从此,安徽、四川两省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火把。

包产到户的兴起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着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于1978年冬签订的一张包产合同书。当这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眼含热泪在合同书上按下18个鲜红的手印时,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书写着一页新的历史。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开端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在这里起步了。

1978年安徽大旱,大部分地区已有10个月没有下雨,400多万人口饮水告急,秋种无望。当时在安徽主持工作的省委书记万里,急农民之所急,从实际出发,认为集体无法种的土地与其放着无法种,倒不如借给农民个人去想办法。正是这一措施,直接诱发了农民大包干的浪潮。肥西县山南区、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等首先搞起了"包产到户"。与此同时,四川一部分地区也搞起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这时,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包产到户"的认识还很不一致。同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两个文件,虽然都肯定了包工到组、联产计酬的管理方式,但在几处作出了"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的规定。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甘肃一个机关干部张浩的来信《"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批评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等做法,认为这会搞乱"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搞乱干部、群众的思想,挫伤积极性,给生产造成危害,对搞农业机械化也是不利的。《人民日报》的编者按,也说要坚决纠正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错误做法,给各地包产到组特别是包产到户的带头人造成很大的压力。针对这种批评,中共安徽省委和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支持农民的试验,并指示省农委给《人民日报》写信,回答那位读者来信提出的问题。3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安徽省农委辛生、卢家丰的题为《正确看待联系产量的责任制》的读者来信,并加了《发扬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因地制宜实行计酬办法》的编者按。这个编者按虽然承认3月15日的来信和编者按"有些提法不够准确","今后应注意改正",但仍然坚持"不准搞包产到户和分田单干"。在这前后,农业部组织了多个调查组,到全国各地实地调查,同时又召集了不同范围的理论讨论会。5月20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项有力措施》的文章,但仍然只肯定了包产到组。

1979年6月18日至7月1日,万里到北京参加了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期间,他找到邓小平,把安徽实行责任制和他在农村目睹的情况,向邓小平做了汇报,也反映了各方面的压力和不同看法。邓小平听后,果断地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这是邓小平对安徽试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次表态支持。万里受到鼓舞,信心百倍。回安徽后,他以坚定的口气对地县领导干部们说:"有人在报纸上对我们的新办法做了批评。报纸不种田,不打粮,到了秋后农民没有饭吃,可要来找我们哩!别理那一套,我们照样干!"

1979年,凡是实行包产到户的地区都获得大丰收。在这种情况下,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虽然仍然只肯定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记工分和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并明确指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畜牧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但既然表示某些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包产到户,就证明在政策上终于为此打开了一个小的缺口。这个《决定》正式颁布后,生产责任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形式仍然主要是小段包工和联产到组。因为包产到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问题,因此,不少地方的群众、干部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包产到户的责任制。特别是在长期贫困落后的地区,群众从切身体验出发,要求包产到户的呼声最高,实行包产到户后,生产发展的效果也最为明显。

同年12月1日,万里在一次讲话中,明确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社会主义的生产责任制,他说:"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如果说分田单干意味着集体经济瓦解,退到农民个体所有和个体经营的状况,那么,包产到户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它仍然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搞资本主义。"但是,很多人仍对包产到户怀有疑虑。

1980年1月11日至2月2日,国家农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安徽省农委副主任周曰礼、滁县地委办公室主任陆子修出席了这次会议。他们在会上介绍了安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经营落后地区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十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人对安徽的做法持反对意见。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是姓"社"还是姓"资",它是不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符合不符合中央政策的规定?持反对意见者的主要论点是,包产到户就是分田单干,与社会主义不沾边,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他们武断地说,包产到户调动的积极性是农民个体的积极性,不符合社会主义大方向。国家农委的领导也表示要按照中央文件规定办,"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这次会议之后,公开批判安徽推行的包产到户,指责包产到户违背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宪法上"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规定。这种有"来头"的对包产到户的批判,对安徽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引起了省内对包产到户的意见分歧。

1980年1月31日,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王任重、姚依林等听完国家农委的汇报后,华国锋强调指出,"责任制和包产到户单干不要混同起来",包产到户使老的、弱的也分了一分地,生产上有困难。已经搞了的,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觉悟,逐步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倾向性依然十分明显。邓小平在会上一直在沉思。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以"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妙语支持安徽包产到户。这次会上,他未就包产到户直接表态,而是讲了农村工作的另一个问题,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目标,每人收入1000美元的问题。他说,这是一个战略思想,我们要按1000美元这个目标,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在不订出规划,不确定目标,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这实际上是告诫全党:在农村改革问题上,要有紧迫感,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再不能裹足不前了。

同类推荐
  • 做纯洁的共产党员:谈谈入党动机

    做纯洁的共产党员:谈谈入党动机

    所谓入党动机,就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在入党前固然要端正入党动机,入党后更要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端正入党动机需要每个共产党员一生的不懈努力。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端正入党动机是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首要问题;正确入党动机是成为合格党员的第一个关口;错误入党动机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现阶段影响入党动机的环境因素分析。等等。本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入党积极分子、新老共产党员以及党的各级干部。本书有助于大家思考“我为什么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应当做什么、如何做”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合格党员。
  •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

    ,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雷锋人生、汲取雷锋精神。展现了雷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怀。本德、陈云、邓小平的题字。同时,汇集了雷锋22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全部日记,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演变,书中精选的与雷锋有关的一些珍贵题词图片,社会对于雷锋精神的报道和评价、雷锋精神内容的书包括雷锋生平、雷锋故事、雷锋日记、雷锋精神及其在现当代的价值和意义等内容,讲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给读者展现了雷锋精神的最新最完整的诠释
  •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本书从美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谈起,探索美国人为何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如此敌对的态度,美国政治文化为何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本书还纵论美国在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之后的反共主义如何表现在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之中,指出美国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会让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在国力强盛的状态下,在对手的意识形态诉求也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则在外交中强化意识形态色彩。
  •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敌人 朋友 还是伙伴

    20世纪即将过去。回顾这百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除了俄国—苏联外,当属美国和日本。预计在下世纪,对中国安全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仍将是美日这两个国家。美日是头号和二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要实现跨世纪的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保持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并扩大对外开放,为此就必须同这两个国家打交道,而且还要打好交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求和平、图发展是世界潮流,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需要,是一切进步力量的崇高事业。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大国,应当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哪里去?所走的道路选对了,我们就可以避免发展中的陷阱;走错了,我们就可能跌人社会政治动荡、经济低速发展、人民长期不富裕、国家竞争力不强并下降等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
热门推荐
  • 哈佛教子全书

    哈佛教子全书

    《哈佛教子全书》内容简介: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不要小看了这些细节,在这样一个细节决定命运的年代,那些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的小细节,往往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无形中影响着你的一生,改变着你的命运。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就要从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事开始。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重视和掌握孩子的性格培养。所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影响深远。父母如果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去启发孩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也就会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真正成为人类智慧的精英,成为大地上生命的强者。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但是,如果缺少正确的指导,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不小心会误入歧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观念,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在人生开始的时候,应该让他们接受高尚的思想,修炼优良的操行,形成健康的习惯。
  • 乌龙召唤:冷情妈咪

    乌龙召唤:冷情妈咪

    新文《重生归来:女王万万岁》正式发布!重新归来,你若护我,我定不离不弃,许你盛世红颜可好?她是世家暗中培养的希望,一旨圣婚,却被诊出身孕,灵力尽失,被人暗下毒盅,万里追杀,名声尽毁,世家不容,无力自保,险先丧命!“今日欺我者,待到他日,我必百倍千倍万倍还之!”灰飞烟灭前,她狰狞至极以命契誓!血红满天!他本是上古遗留的神祗,龙族歼灭,他带着精心护养的龙筋来到凡间,借由禁术将它孕养到了她的腹中……本该毫无牵连,龙子竟让两个冷情淡薄的人相依相伴……
  • 新编陕西名小吃

    新编陕西名小吃

    为了忠实地承袭陕西风味小吃遗脉,对千百年在实践中发展的这一门学问进行总结,不失时机地发掘拓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书中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佼佼者。此书架构新颖,文思缜密,眼界开阔,多所创识和真知,书中不只讲小吃品种工艺流程、风味特点和营养价值,而且通过认真考辨,真实而科学地阐述了其源流典故和民风食尚,摒弃了一度传播于民间的那些杜撰的掌故和与史实不符的传说,还了陕西小吃“吃中有典”、“吃中有诗”、“吃中有画”的本来面目。虽不能说此书是当代陕西之大展,亦是富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食目的小结,可谓是一项沟通古今的浩大工程,其历史和现实间意义均是不言而喻的。相信这部书能受到餐饮工作者、旅游者和热爱饮食文化的朋友们的关注和欢迎。
  • 请叫我策神

    请叫我策神

    一次圣诞晚会,隐藏在背后的点子王,她策划的一个互动节目轰动了全校,林佳菲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策划之神,但凡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少不了她的幕后推动
  • 蛋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凤华天下:倾城太子妃

    凤华天下:倾城太子妃

    一个错误,她从九天之上纨绔无情的小殿下变成了人间不受宠的叶家大小姐。没了权势?没关系,她依旧横行。没了身体?没关系,抢个就好。只是这个长相妖孽,性格暴虐的太子殿下,到底是不是九天之上出了名的废物?和心上人一模一样的祭祀大人,又是从哪来的?还有那个性格一言难尽的武林高手,你是武林高手,不是采花高手,啊!喂——你的手。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收购异星王子

    收购异星王子

    倒霉蛋就是我!最倒霉的事:大半夜,我家后院被异物突袭,火光冲天。我承认我很衰,但是老天爷你没事烧我的房子干吗?My god!紧接着便是一团黑色的不明物体从火堆里爬了出来,还嚷嚷着:“我饿,给我一点吃的!”唉,我不过是好心给了他一点吃的,他竟光明正大的在我家过起了寄生虫生活……如果外星王子都如他这般,叫我怎么活呀!
  • 极品萌卫

    极品萌卫

    麦蒙蒙自从继承她爹的遗志女扮男装世袭了皇城护卫,扔在荷尔蒙过剩的男人堆里,整个人生都癫狂了:全民偶像,梦中情人,第一美男白画尘,居然是与她指腹为婚的未!婚!夫!白画尘:“……难道一生要就此尽毁?”麦蒙蒙:“我有那么差吗!”皇帝的心头肉,八岁二皇子,视她为情敌!二皇子:“你不离开啊白白我就下旨杀了你!过家家的时候她答应过要做我皇妃的!”麦蒙蒙:“殿下……臣不喜欢女人啊……再说过家家说的话能作数吗!!!”这些,也!就!算!了!为毛连爱情也来得这么不靠谱哇?!!美男白画尘:“为了培养你身为男人的自觉,我娶你,不要再去祸害别人了。”土豪林御:“贱人,存折上的钱都给你,滚回我身边!”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