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700000026

第26章 清代成都公共设施的重建(4)

(一)政府或官员修葺的道路

清代成都城市的一些主要干道,尤其是涉及政治、军事活动或影响到城市商业活动的道路,受到地方官员的高度重视,其资金来源虽自朝廷出者甚少,然官员所捐俸额之数颇巨,其经费亦因而较为充足。自雍正七年(1729)巡抚宪德在对朝廷的奏折中请求铺砌道路,由政府官员亲自主持的成都官街修复便陆续被实施。

城市道路的好坏不仅是官员政绩的重要体现,而且涉及地方政府与中央的沟通,道路会影响双方文件的传递,使"朝报封章或因此而迟滞",因此,政府所修复的道路首先就是关系着双方沟通往来的驿路。乾隆三年(1738),朝廷谕令四川巡抚硕色"动用该省存公银两以为公费"修理通往四川的栈道偏桥。成都市对驿路的修复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北门外道路上。乾隆四十八年(1783),四川总督李世杰对北门外道路作了一次大规模的铺砌。

乾隆戊申春正月,余奉命再莅蜀中,未至北门十余里见官路甃以石工,宽平修整,履之坦然,未尝不顾而色喜也。北门为入栈通衢,上达京师,行旅往来如织,其地稍窪下,每于夏秋之交,积雨未消,淖深数尺,往来车马困于泥泞,凡朝报封章或因此而迟滞,余曩日系于怀者久矣,维时值兴工筑城垣,未暇分理。及城垣将竣,即捐俸倡修已有成议,乃兴工未久,适余移节两江,接任保公即令承修之员庀材鸠工,懋兹善举。顾自欢喜庵以北至三河场相距二十里,前此捐费不敷,未获一律修治,余即倡其议于前,而不终其事于后,其何以心即安。公事之暇筹及此举,而方伯廉使观察诸公咸忻然为之倡其议,及属之守牧丞令亦无不踊跃以从事者,捐费既裕,取石于近山辇而致之随运随砌工无停辍,其宽平修整一如前式,不数月而告成焉。夫朝廷设官分职膺斯任者,苟有裨益地方之事宜,无不悉心筹划,巨细毕举,非第以彰善行遗令名,亦揆诸敬事之恍当如是也,于是因公输之余赀同治。

成都的北门外道路是川陕驿路的起点,成都通往北京的官路,整个西北省份以及中央与四川地方政府的交往都系在这条官路大道上,是成都对外交通的孔道所在。清初虽稍加修整,但由于所经过的人马众多,加之年久失修,至乾隆时,以至于一到夏秋之交,积雨未消,车马很容易就困于泥泞之中,严重地影响到官府的政务活动,更不利于商旅往来。这场由政府组织的修路活动由身为总督的李世杰捐俸倡修,但兴工未久,李世杰离开成都接任两江总督,令承修之员"庀材鸠工"。但他离开这里后,工作并没有完成,道路只修了一段。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他再次任四川总督,"筹及此举",当时"方伯廉使观察诸公咸忻然为之倡其议,及属之守牧丞令亦无不踊跃以从事者,捐费既裕",各级下属都踊跃捐款,道路修葺随即完成。李世杰再次提到了身为地方官员在地方公共工程上的责任,"夫朝廷设官分职膺斯任者,苟有裨益地方之事宜,无不悉心筹划,巨细毕举,非第以彰善行遗令名,亦揆诸敬事之恍当如是也",所以"因公输之余赀"是当然的。完工后的北门外道路,"宽平修整,履之坦然",成为清代成都道路中路况较好的地段。故清代成都竹枝词有"驷马桥头石路平"之句三峨樵子注杨燮。

城市内部商业道路关系到城市基本的交通保障,应该更为重要。成都地区雨量丰富,每当夏秋雨季,城内道路泥泞,人行泥淖中,如履胶漆。宋代成都地方当局就曾大规模修街,"以石铺砌街道十四条,共三千三百余丈"。明清之际战乱以来,成都道路年久失修,己不能满足城市工商业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对城市内部的街道进行了专门的整治。尤其是东门内大街一段,"系商旅往来要路,低洼积水,不利行人"。其严重情况己不容地方官坐视,于是雍正七年(1729),巡抚宪德奏报朝廷,请以原明蜀王府倒塌围墙之砖铺砌街道,对成都街道进行了一番初步整修。

当时,由于城市常有牛车、手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塌崎岖,晴雨俱难行。乾隆四十二年(1777),布政司查礼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查礼,初名为礼,又名学礼,字恂叔,一字鲁存,号俭堂,一号铁桥,顺天宛平人。乾隆元年丙辰举博学鸿词。由户部主事,官至四川布政使,升湖南巡抚,未之任卒。有《铜鼓书堂遗稿》。清理沟渠,不使积水,并严禁牛车、手车进城,自后不但街衢平坦,而四门背负穷民亦得籍背运糊口,查公去后商民建立。查礼因之受到商民的爱戴,奉文降调时,"阖城商民闻之如失慈父母"。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重修成都城垣的同时,布政使也曾借机整修城中石街三峨樵子注杨燮《锦城竹枝词》。

(二)地方士绅修葺的道路

但清代成都街道的整体维修,无专门机构负责,也无固定经费,没有整体安排规划。与主要道路比较,普通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道路设施不为官府所重视。因此,此类道路的修建,往往依靠民间的力量来完成。修桥铺路历来被视为民间"善举",在清中期,随着成都经济的恢复发展,一些热心公益之地方士绅参与到道路的建设中来,工商业的发展使深受道路破烂之苦的商人尤为热衷于道路的修筑。政府鼓励地方士绅的这一行为。方志中对此屡有记载,如商人钟明吉在西门外修路,受到政府官员的表彰,"成都西关外十里俗呼麻塘坝,路程约二里余,稍经雨雪泥泞难行,往来皆苦之。明吉捐银数百发,鸠工甃石修之成康衢。直隶总兵官马应诏赠以德济康庄匾额"。成都士绅傅廷秀,因街道无休憩之所,"竖石磴于街衢,使背者有息肩之所,乡里咸称之"。

由民众参与的城内道路建设,不仅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也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但是,民间的力量又相对分散有限,政府又没有统一计划,因而城内一般道路无法统一进行修筑,对街道的维护与保养更难保障。清代成都街道低洼积水情况仍不能避免,城内普通街道年久失修、下雨路烂的现象大多并未彻底解决。嘉庆时期,成都竹枝词有"最是南府街洼下,雨中门板当船施"的描写,可见一斑。

清代成都市区街巷繁多,布局紧凑、密集,至光绪五年(1879),全市有大街137条,支街巷196条。清代,成都城内街道一般二尺宽,"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约宽三尺。次则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前后街,皆二尺许。其余多不及二尺。新中国成立前,成都市区道路狭窄,标准低,质量差,旧城区街道总长度为162公里。其中最宽的街道宽度为21米,宽度在10米以下的街巷占总长度的60%,路面铺装为86公里,占全部街道的53%。

二、清代成都桥梁的修建

由于成都城内外河道纵横,桥梁就成为连接城内外交通不可缺少的基础道路设施。在清初,长年的战乱使桥梁无人维修,多已倾圮,加之成都的气候多雨,夏季连续的洪水灾害中桥梁常常被冲毁,因此桥梁维修的工程量相当地大。随着清代成都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活动的增加,重建桥梁成为城市建设的迫切要务,清代成都的桥梁建设超过了前代,例如城内金水河上的桥梁,在宋代仅八座,至清雍正年间合计不过十座,经乾隆、嘉庆大规模新建重建,桥梁总数逐渐增加到二十余座。

在乾隆、嘉庆时期,成都城内桥梁的重建和兴建达到高潮。以华阳县署为例,清初新建、重建桥梁只有两座,乾隆时期达到十二座,占清代华阳县城区内重建、兴建桥梁的44%,乾嘉以来,城市经济逐渐突破城垣范围,向城郊扩散。城郊的桥梁建设更成为突出现象。华阳县近城十里的集市贸易繁荣地区,清初无一座新建、重建桥梁,乾隆时期却达到十九座。占整个清代这个地区重建、兴建桥梁总数的65%。由此可见,清代成都城市有向外扩张的趋势。

清代成都桥梁建设一部分由地方官员出资并组织维修。这些地方官员组织建设的桥梁通常位于城市重要的交通孔道,桥梁位置重要,交通荷载大,并且一般规模大,规制高,通常有屋宇覆盖。如万里桥,康熙五年(1666),巡抚张德地、布政使郎廷相、按察使李翀霄率同府县官捐俸重修,仍覆以屋。乾隆五十年(1785),总督李世杰进行补修。桥高三丈,宽一丈五尺,长十余丈,旁有栏楯,中部隆起,架石为梁。成都原有镇江桥(洪济桥)跨流江、郫江合流后的府河之上,明末遭战乱破坏,乾隆五十三年(1788),总督李世杰补修,长四十丈,宽四尺,桥身石砌,拱九洞,桥因此更名为九眼桥。这些官方建设款项一部分是官员的俸金或养廉银,也有一些是赃款。乾隆十一年(1746),华阳知县安洪德捕获一巨盗,"折其赃之无主者",用盗贼赃款重修治城外东大佛寺前的长虹桥。易名安顺桥。桥跨长江,桥面宽一丈,长二十丈,条石桥墩,木质桥面,桥头供神像,架木为宇,上覆屋顶,并在桥面两侧设摊点。

还有一些桥梁,是由地方士绅组织修建的,这些桥梁维修经费出自绅、商或普通市民的捐款。这类经费修建的桥梁,有的是由个人独立承担,如步蟾桥的维修。维修者李锦星拥有与附近桂溪寺相当的别墅园林,平日里"路往还适当溪之上,有浮梁圮于水,行路病涉焉",维修圮桥,利已利人,所以才"毅然任厥事"。嘉庆五年(1800)李锦星遂花六百余金,请数十人工,修步蟾桥。

还有一些绅民出于行善目的,陈继舜"创修孔道桥梁";傅廷秀"桥梁有损坏者,修补之";苟登元见"城东安顺桥车马辐辏,岁久木穿",于是捐置厚木板于其上,使桥"坚固如初,行旅便之"。雍正时期,成都习医者萧文珍,自捐千余金创修石桥三座,一曰萧济桥,一曰奉先桥。个人捐修一般限于桥梁的简单维修,所修桥梁也大多较为简单。这些桥梁大多是平桥,就是下有石磴,上铺木板或石板,没有栏杆,桥面宽不过一丈,或二三尺,行者常被挤下桥去。

至于大型的桥梁修建工程,则往往由绅、商或地方官共同发起募捐修建。由于通衢要津上的大桥是成都商业贸易的生命线,地方官、绅粮、商贾一般乐于捐资修建。如成都东门长春桥,"出东门自西而东者轮蹄络绎,视他路较多,百货交驰,是以本地繁庶而毂击肩摩自朝达旦,必以东门桥为最"。这座桥梁的规模在成都首屈一指,桥面宽三丈。东门大桥在成都位于交通要道,维修工程浩大。乾隆年间,东门石桥将圮,于是"谋修者十人",但十数人中良莠不齐,"不能齐心协力以共勷斯事也",所以由地方官员"邑侯王公"主持谋划,选出十五人作董事主管此事,再选一本地德高望重之人撰写募疏劝捐,于是众人选择曾任顺天府尹,由大理寺少卿卸任回乡的本地名望顾汝修写了募疏,乡人士绅共同合作修建了东门大桥。

也有一些由寺庙与地方士绅合作维修的桥梁工程,如桂溪寺东数百步有高板桥跨溪上,"当东南通衢,阡陌会道,行旅络绎,篝车往来",乾隆四十五、六年桥塌,"寺僧某数君子商补修之,顾非力众不能也,求一言以为倡",桥的维修由寺僧与地方士绅提出计划,并安排进行,曾任广东阳山令、乾隆庚辰举人、成都人潘元音作为名绅出面为修桥倡议募捐,写引文劝捐。

像这样的大型桥梁的修建,经费少则数百两,多则愈万金,须募"得百金之人百足矣",加之地处商业中心,我们看到修建程序通常是由地方士绅提出工程计划,由"邑侯"某官员代表的政府设立一个董事会,并指定一些士绅担任会董,募集和管理官绅百姓捐献的资金。而且这些士绅受官员的委托后,一手领导和监督工程的修造。

在这些工程中,一些绅士将其资源与能力结合在一起,以便于工程的筹划、实施。像顾汝修、潘元音这样的城市社会中的上层的绅士经常在其中取得领导地位,其地方声望便于劝捐等活动的展开,省里的长官也参与指导整个工程的协调工作。不过,不管这些计划究竟是官员还是绅士在领导,执行工作的重荷总是落在绅士的肩上。

同类推荐
  • 逍遥侯

    逍遥侯

    李中易,本是最牛的中医,因车祸到了五代十国,附体在一个文不能科举、武不能提刀的废柴身上!这时候,儿皇帝石敬塘刚刚卖掉燕云十六州不久。后蜀国主孟昶,正在与花蕊夫人嬉戏。南唐后主李煜,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周世宗柴荣,做梦都惦记着北伐。北宋太祖赵匡胤,正琢磨着黄袍加身。这是混乱的时代,却也是李中易的时代!逍遥侯书友一群:75206776,欢迎兄弟们进群讨论!
  • 我的帝国无双

    我的帝国无双

    五代十国,唐末宋初,笑谈琵琶,醉卧沙场。天大地大,谁伴我仗剑天涯,谱一曲帝国无双!参军出品,必属精品!
  • 驿唐

    驿唐

    驿传系统是个好东西,不过每年都要吃掉朝廷一百多万贯才能维持运转。但李潜接手后它就变成了摇钱树。什么?馆舍一直闲置无用?太浪费!对商旅开放,收他们住宿费。驿丁闲得无聊?没关系,开通民邮,准许民间通过驿站寄送信件,造福百姓。怎么,这些钱还不够支持驿传系统运转的?没关系,当当当……大唐的国家钱庄开业喽!没错,李潜就是要依靠驿传得天独厚的网点优势和强大的运输优势组建大唐国家钱庄,利用钱庄将中小商业者团结起来,抗衡门阀的商号。不仅要打击他们的商业命脉,还要改良科举,广泛选拔寒门士子加入朝堂,打击他们的政治力量。民富国强,若不整武备无异于一块肥肉!异族亡我中华之心不死,与其被他们欺凌,不如奋起将他们扫平!颉利不是要入侵中原吗?灭了!吐谷浑不是不老实吗?灭了!高句丽不是不服吗?灭了!西域诸胡不是蠢蠢欲动吗?灭了!大唐铁骑所到之处,看哪个敢撄其锋!
  • 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继《历史的坏脾气》之后,推出了第二本《历史的底稿》。两本书的观察怎样另类,有何特别,用张鸣的话概括,可以是四个字“不合时宜”。《历史的底稿》的序言里,他说出了“不合时宜”的原因:在社会生活里,一个稍有个性的人,常常会感到窒息。打破这种窒息,对我来说,就是时不时地发一点不合时宜的怪论。其实也不怪,都是些用常识的理性判断出来的常识而已。张鸣写晚近中国的两本书,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历史的底稿》里,牙刷、辫子、人头像章文人的舌头以及义和团的药方都被作者拿来当题目,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
  • 大唐王朝3

    大唐王朝3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热门推荐
  • 贵后专宠记

    贵后专宠记

    阮流烟十五岁被迫李代桃僵入宫。原本以为自己是颗定了死期的棋子,不成想在宫里生生活成了某个人手心里最璀璨的明珠。多年后,作为大堰最尊贵的女人,她对着东方恪问出了一直藏在心底的疑问:“为什么是我?”东方恪深深看了她一眼:“皇后最近瘦了,抱起来有点硌手。”阮流烟:“……”小贴士:文与编辑商定后,望亲们支持正版哦~原名《臣妾不想死》正式更名《贵后专宠记》~我的专栏求收藏:久居深海丶完结种田文:《寡妇当家录》丶存稿女配文:《快穿之我为正妻》双重生接档宫廷文:重生之与郎共眠上一世,虞锦少不更事得罪了某人这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书法艺术起源于何时?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字研究中得到某些启发。汉字最初叫做“文”,甲骨文写作,像经纬交错的织纹。上古陶器多以织纹作为美饰,因此“文”字引申出美饰的含义,如古汉语中的“文饰”、“文身”等。古人用具有美饰含义的“文”来给汉字定名,说明汉字从一开始就注意美饰,具有艺术化的倾向。并且也可以由此推断,书法艺术与汉字一样古老,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汉字的起源是同步的。
  • 妖夫宠妻

    妖夫宠妻

    洛一一看着自己的小手小脚,立马悲催了。你说穿越就穿越嘛,咱重新潇洒活一回。可竟然穿到了一个小女娃的身上,你说小孩就小孩吧,咱就当重温童年好了,可这小女娃不知什么原因,在八岁以后,就长不大了,所以表面看起来只有八岁的样子,实际上却已经有十六岁了。洛一一,穿越到异世,悲催的发现这具身体原本的主人,因小小年纪锋芒毕露,遭人下毒,不但身体长不大了,连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的灵力都禁制提升了。尽管如此,在这陌生的异世,有至始至终疼爱她的家人,还很幸运的碰到了视自己如珍如宝的“妖夫”。本想即然如此,她就努力提高自己的修为,为自己重视的人遮风避雨,和自己的“妖夫”逍遥快活的生活下去。但现实并没有想像中美好。麻烦事一波接一波的找上门,几次面临生死边缘。可为了自己重视的人,只能迎难而上。尽管如此,有他的陪伴,她是一个幸福的小女人。然而,一场灾难,她差点失去了他。于是她不得不从小女人蜕变成女强人,踏上强者路,只为救吾夫。庆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并不孤独,有很多人默默的陪着自己并肩奋斗。而他也以另一种姿态一直陪伴着自己,经历无数艰难困苦,生死相随。重生后,他依旧宠她如宝,她变本加厉护他如命。[片断欣赏]看着那条明明像蛇,却坚持自己是龙的魔兽,洛一一嘀咕道:“原来是没发育完全啊。”毛毛委屈的望着那颗粉红色的蛋,说道:“我又不是鸡,不会孵蛋。”洛一一诱哄道“所以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嘛,想想看,在自己的努力下,很快就可以看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不是一件很伟大的事吗?”两句话就把毛毛忽悠搞定了。看着一脸看好戏的腾龙,洛一一说道:“毛毛,你可以找腾龙打下手,孵蛋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俩了。”腾龙脸上的笑意马上僵住了,它堂堂一条龙沦落到去孵蛋?不过看到毛毛一个眼神扫过来,腾龙立马小鸡啄米似的点头,他很识实务的。洛一一:“快看快看,有只好可爱的小白狗。”“小白狗”脸上的笑容立刻僵住了,反应过来后,大声骂道:“你这个没见识的笨女人,我是狐狸,狐狸知道吗?”寒老爷子:“只是有未婚夫,又还没有嫁,这时候就要展示你小子的魅力,虽然你实力比她那个未婚夫差点,长相也差点……”寒凝天:“……那你要我拿什么跟人竞争。”寒老爷子:“只要一一做了我家儿媳妇,我就不愁没钱花了。”寒凝天:“那行,我试试,一一有两只很可爱的幻兽,可爱到爆,我养的都比不上。”两人蹲在一兽笼面前幻想,院外的几人快憋出内伤了。
  • 大主宰之路

    大主宰之路

    叶武天一个无父无母的逆天之子,在遭遇世俗冷眼之后,开始了他的大主宰之路。
  • 莱辛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莱辛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莱辛所写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的伊索、罗马和菲得路等人,但经过改写,赋予了新意,都同当时德国社会中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以及文艺斗争息息相关,因而有着强烈的现实感。例如,在《水蛇》、《仙女的礼物》、《绵羊》、《被保护的羔羊》等篇中,通过对蛇、狼、国王、朱诺的描绘,读者自然而然会想到德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暴虐、残忍、伪善和昏聩。另一些篇章如《驴和狼》、《鹅》、《驴》、《幼鹿和老鹿》、《鼠》等,对于德国市侩阶层的狂妄、愚昧、驯顺和苟且,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莱辛的寓言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政治意义,战斗气息和时代感十分强烈。弗朗茨?梅林在谈到莱辛的寓言时写道:这些寓言是“小型火器里喷射出的连续不断的火舌”。
  • 女配要翻天:极品BOSS是反派

    女配要翻天:极品BOSS是反派

    女主的男人不是那么好抢的,她穿越后第一个感悟,可是为嘛遇到的是女主都求而不得的极品boss呢,还是个反派……求作者,抱大腿,让她穿越回去吧,保证以后再也不给差评。反派温柔易推倒,反派腹黑不从良,反派boss,求到碗里来……
  • 邪女惑心

    邪女惑心

    夜幕下,那高耸入云的圣泉峰在橘黄的月光和繁星装饰下,显得隐隐约约,就像恬静的仙女,披着朦胧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江湖盛传的邪教总坛……天阴教,就坐落在此半山腰上。此时天阴教后院一所房间内,烛火通明,一个容颜清秀的女子头缠白布,紧闭着双眼静静躺在床上,脸颊雪白,没有半分血色,如果不是那胸口时高时低的起伏,真让人怀疑她已羽化成仙。她,就是天阴教的三小姐,风凝魅……
  • 左宗棠全传

    左宗棠全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竞因此成为清朝晚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 受益一生的心计学

    受益一生的心计学

    从古至今,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婚姻、交际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某一层面的心计活动。《受益一生的心计学》分别从职场、处世、办事、生活、恋爱、家庭、销售、谈判、管理、说话、社交等方面详细讲解了不同领域中不同心计学的使用方法,立足于现实,取材于生活,用实例佐证“心计学”,内容丰富,语言轻松,相信你可以在随意的阅读中,学到严肃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