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300000030

第30章 "兴"与"象征"辨析 (2)

第二、从艺术功能方面来说,兴有烘托渲染,突出中心的功能;象征有比附联想,营造神秘的功能。虽然兴在起兴与"所咏之词"的关系是相对松散模糊的,通常是以描写某种景物或事物造成一定的环境气氛或背景烘托。如《周南?关雎》、《曹风·蜉蝣》、《唐风·葛生》等。但是有些与中心结合紧密,具有时间、地点方面具体统一的特征,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情景交融,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以《周南·桃夭》为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这首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歌诗,前面两句是描写桃花怒放的样子,每一章以"桃之夭夭"开头有烘托渲染,营造女子出嫁时的热闹气氛,突出女子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首诗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最后一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可谓是"神来之笔",在结尾处用兴将整首诗感情、气氛、情调融进无限的"边愁",总是让人感觉有无穷的韵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西方的象征本身在其表现的意蕴之间有比附联想的关系,有超验的属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秘性。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凡是作为象征的形象......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 。特别是西方象征主义运动兴起之后,象征主义诗学的超验属性使象征直接与另一个世界的观念对应起来,其神秘性突出。"象征在本质上是诗人对形而上的神秘世界的感知与暗示。" 叶芝的某些象征主义诗歌就是带有如此的神秘性;如《基督重临》第一节:

在向外扩张的旋体上旋转呀旋转,

猎鹰再也听不到主人的呼唤,

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

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

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

到处把纯真的礼仪淹没其中,

优秀的人们信心尽失,

坏蛋们则充满了炽烈的狂热。

整首诗是用奇异的形象来象征信仰的失落来表现基督教的救赎思想。在诗中,"旋体"是历史的象征,随着历史的发展(旋转),人类(猎鹰)再听不到基督(主人)的呼唤。"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粗野狂暴的反文明出现了,恶压倒了善,世界末日来临了,而得救的日子也临近了。同时整首诗引入的基督教的思想增加了诗歌的超验性和神秘性。

第三、从创作手法实质上考察,兴手法和象征手法在实质上也是天壤之别的。如前所述,兴手法在本质上是基于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泛拟人手法。所以,兴手法和象征手法的区别即是泛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的差别。拟人是给事物以人的某种或某些特征,使其人格化;简单地说就是让事物代替人。中国古代诗歌也有运用拟人手法。例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只有宽泛的类似性,所以它一般是用具体的东西表现抽象的东西(观念),没有将事物人格化。例如西方诗歌中的智慧、信仰、道义、爱情。总之,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都表示类似性关联,只是各自的类似性关联不同。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兴这种拟人手法是独特的,不是通常的拟人手法,而是普遍化、隐蔽化、客观化的泛拟人手法。从文化根源看,则是所以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观念使之然。古代诗人不像西方诗人那样主观地、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情思,而是借助客观物象来表现特定的情思。换而言之,即只是表现能被客观物象引发的情思。在古代道德文化的意义上,这些客观物象本身就具有道德意义,能够自然显露出来。这就表现为独特的"感物起兴"的手法。因此,古代诗歌在表现道德思想情感时,不像西方那样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而是借助直观物象的感悟思维方式。这是兴与象征在创作手法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文化差异性探源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可替代的灵魂,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文学和艺术的土壤。所以,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是由相应的文化性质决定的。

我们试从文化性质的差异性角度来对兴与象征进行辨析。西方文化的特性是科学性,注重的是主客二分,强调情感的自我性,因此其诗歌创作手法主要是比喻(隐喻)和象征。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性是道德性,注重"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强调以物起情,随物婉转,由此决定了兴手法是基于中国泛道德文化的"感物起兴"的手法,即内在潜伏的情感,偶然被某种事物触发--好像这种事物也有了人的感情--于是只要把这种事物呈现出来也就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就是兴。

我们知道兴是由《周易》的象征演变而来,那为什么有这种转变呢?主要是兴经历了由宗教神性文化到道德文化的转型。首先,《周易》的"象征"是神权文化占卜的"象征",当时殷商时期的文化是宗教性的。《礼记?表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可知"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所以"兴"带有早期《周易》中的"象征"性质,保留了一定的原始朴素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其次,周代之后,文化性质逐渐发展为"天人合一"性质的道德文化。晚清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这种文化转型,就其社会、政治层面看,是将神权政治制度转变为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并制定相应的礼乐制度;就其思想层面看,则是将商代主要具有神性的"帝"或"上帝"这种宗教文化的本体观念,转变为主要具有道德性的"天"、"天道"这种道德文化的本体观念。在这种文化之下,人与自然万物都被泛道德化,具有了道德性。

这两种文化差异性也决定了"兴"与"象征"在诗歌创作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的是整体思维。"与古希腊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是建立在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之上的......所谓整体的思维方式,应该理解为,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而理解和规定对象的一种思维原则。" 中国古人常常思考的整体性的问题是"天"和"人",并将之具体化为"天道"和"人道",但是,从来不逻辑地探讨"天"的形成和"人"的本质。在古人的意识中,"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这也就是后世儒道两家所说的"天人合一"。这种整体思维与古代诗歌的思维是一致的。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整体思维的形成实际上是根据某些自然现象建构起来的。诗人写诗时通过"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观物取象方式来建构诗歌的境界。

先来看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呈现的天门山附近的一段长江景色:

天门中断楚江开(高),

碧水东流至此回(低)。

两岸青山相对出(近),

孤帆一片日边来(远)。

这四句写景部分是根据古代诗歌远近高低的整体思维来观物取象的,首句极写长江的威力,仿佛是冲开天门山口滚滚而来,有仰观长江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二句是俯察东流的长江在天门山附近转向北流的状况;三句是写近处两岸青山遥相对峙之状;四句是远眺一只孤帆从"日边"渐驶过来;诗人从高、低、远、近各视点来描绘天门山附近壮丽的长江景色。

再来看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游溪》: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高)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低)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近)

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远)

这首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整体思维方式的很好体现。诗人从多个视角选取意象来表情达意,首联"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概括出天高水低的溪景轮廓,前句强调的是野鹤的鸣声,呈现的是烟雾迷漫的溪水,是由近处向平远方摄取的镜头,后句写楚天晴空万里之色,视点在低处,是仰观的镜头。颔联"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点出诗题的另一半-"游"。是从高处向溪面俯瞰,先呈现舟在溪中荡漾,继而展示人在舟上垂钓。颈联"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是逼近特写镜头,先见落花飘在泛舟者的衣服上,又见溪流在轻风中水波澹澹。尾联"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则是将镜头沿着溪流投向水平的远方,只见源远流长,溪水没入一片青葱。全诗展露的,不是从固定的位置,而是从俯仰远近的角度来描绘溪景的全貌。诸如此类的诗还有王维的《过香积寺》、杜甫的《秋兴八首》(第一首)、《登高》和《枫桥夜泊》等,它们都是这种远近高低地观物取象、描写景物。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歌只须选取高低远近的物象以并置的方式就能够达到抒情寓意的效果呢?首先,如前所述,这是因为古代道德文化是一种泛道德和泛拟人的文化,诗人实际上把物象当作具有思想情感--那是体现"道"的思想情感;在这种文化意识中,自然万物都被道德化了,因而也被拟人化了,于是诗人的创造就可以用"感物起兴"的方式让物象(兴象)自然呈现,从而能够创造出"天人合一"和"物我同一"的独特境界来。其次,现代学者叶维廉说:"即物即意即真,所以很多的中国诗是不依赖隐喻不借重象征而求物象原样兴现的" 。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总结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方式。中国古代诗歌强调的是直观感物的思维,其中的意象都是直观性的,并不像西方诗歌创作那样运用类似联想的思维方式。

而西方科学文化强调的是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指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比较、综合其内在联系,最后进行抽象、概括和推理而获取其本质、规律。这种抽象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必然渗透进西方诗歌的思维之中;因此它对西方诗歌的审美意象和创作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之呈现出与其他文化诗歌不同的特色。西方诗歌往往聚焦于个别意象,并对它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往往是以一个突出的意象为中心。因而象征正好也是运用分析思维的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象征即是用一个具体的东西去表现一个抽象的东西(观念),有较强的观念性,重在对语言的超日常意义的运用。如美国诗人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首诗以高度浓缩的意象象征丰富的情绪,给人以深刻、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花瓣"意象本身没有蕴含相关意义,可以说是为意象而意象。当然,像这种独特意象的诗歌还有里尔克的咏物诗《豹》,瓦雷里的咏物诗《石榴》等。这些诗都是运用象征的经典作品。

总的说来,东西方文化性质的差异性是造成古代诗歌的兴和西方诗歌的象征貌合神离的根本原因。

(指导教师:陈本益 教授)

同类推荐
  • 红楼钟声燕园柳

    红楼钟声燕园柳

    本书是谢冕先生关于北大的一本散文集。谢冕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他工作和生活了将近50年的北大。那湖,那塔,那园,那月,只要是北大的一草一木都让他笔尖充满情感。北大在他的叙述中充满迷人而纯粹的美……
  • 大搜捕

    大搜捕

    本书内容包括:苍山出奇兵;大漠追凶记;扫荡假烟“王国”;押钞车血案;梦断金山等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文学大作

    哥伦比亚现代文学精品,巴西现代文学精品,墨西哥现代文学精品,拿大现代文学精品,美国现代文学精品等美洲地区国家现代文化大作。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两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这是公认的。从情感和诗性的意义上说,还应该算上《两地书》。这是一册特殊的文本,它记录了鲁迅先生和他的女学生许广平从相敬到相知的心灵历程。
  •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分别整理了亚洲现代文学大家和非洲现代文学大家。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热门推荐
  • 霸上特工女军师

    霸上特工女军师

    睿智的目光快速地掠过一丝暗芒,西蒙焰环视四周一眼,沉声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手中的剑挽出一朵朵剑花,那锋利的剑刃令敌人的脚步无意识的移开,敌军的包围很快就被打开一道口子,西蒙焰护着众人急速往黑青谷撤退,“王爷,快走。兄弟们差不多都撤出去了。”已退出敌人的包围的祁勇,转身朝西蒙焰急急唤到。冷冷地扫了一眼那些包围着他的敌人,西蒙焰嘴角不屑地弯起,手中的长剑转了个圈,围着他的人瞬时……
  • 寒门书香

    寒门书香

    她是怎么死的?真心不知道,只记得昨晚看书又看到很晚很晚,结果醒来就来个世界大变样?她明明是坐在软软的沙发椅上,怎么醒来就是躺在硬硬的木板床上?她记得她家的床明明是席梦思啊!“姐姐,你醒了?”八九岁的小少年,瘦弱不堪,但勉强能看出来,是一个小正太,这这这又是怎么回事?她是家中独女,没有弟弟啊!在现代,她的父母忙着生意,常年出差,所幸她对亲情亦没有什么期待,唯一喜好的便是看书,任何种类的书,她都喜欢看。或许是小时候游黄山看日出时,那诡异的一幕,竟然让她有了强悍的记忆力,虽没有达到过目不忘,亦不远矣!还记得那时,她站在黄山顶上,日出之时,金光闪耀,她竟然感觉有一束蓝色的光穿透进了她的身体,自此她的身体变得特别好,记忆力也变得强悍无比。只是,这么好的身体,怎么会死于非命?看样子还是穿越了?带着个瘦弱不堪的弟弟讨生活?她真想怒骂一句:他奶奶的她真的不想穿啊!她很满意在现代吃吃睡睡看看书写写字的生活啊!她不奢望亲情所以您不用弄个弟弟过来让我体验一把亲情是何物呀!老天,你瞎了眼了么?
  • 优美的田园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田园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夜妆

    夜妆

    郁春带着对现实的不满但是又无可奈何的几近绝望的心情在夜晚乘坐火车做一次没有目的地的旅行,看到同一个车厢的一个男人,回想过往的种种;这个男人的一切都让郁春感到似曾相识,往事的回忆里有着大学时代与尹剑初的甜蜜恋情;而清醒的现实里,有着与丈夫周一洲的生活的种种;而在眼前的浓浓夜幕里,火车没有尽头的向前驶进。这是付秀莹的《夜妆》:细腻而不显繁琐,句句敲击着人的心灵世界。
  • 逆天老师

    逆天老师

    学校对面里传来惨叫。书店老板吴语赶忙过去看,发现一位女生像吸面条一样把一个男生吃掉了。很快,吴语发现,这个学校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点。而这一切都与史老师有关。在与史老师一起调查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吴语渐渐发现了这座城市的疑点。而迎接他们的,也将是一场恶战……
  • 影响生活的99种时尚

    影响生活的99种时尚

    当一种行为或新事物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时,就是我们称之为、“时尚”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和用品出现时都有复杂的背景和饶有兴味的故事。时尚的内涵丰富多彩,从衣食住行到人类的思想,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时尚的追逐表现了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在人类历史中,有许多奇怪而有趣的时尚,他们的取向甚至互相抵触。时尚因时代、文化不同而迥异,因社会结构及阶层关系的改变而嬗替。透过时尚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翻起的浪花,我们就能更深地理解人类生活的表象与本质。
  • 绝世妖妃:冷王太狠毒

    绝世妖妃:冷王太狠毒

    “你不过是一个女奴而已!”把她放在身边,只为羞辱她!“取悦他,本王便承认你腹中的孩子!”为了他心爱的女人,他狠心的谋杀了他们的孩子,更是残忍的将她推入另一个男人的怀中,推入了了罪恶的深渊……“妖妃,今日便是你死期!”大火蔓延了整一个宫殿,烧了整整三天三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九皇妃

    九皇妃

    “此人危险。””“其心不轨。,她必双倍奉还。”=﹡=﹡=小剧场:“事都让你做了,又岂是当初那胸无点墨、任人拿捏的草包女?“数银子。这仇,腹黑轻狂的佣兵首领,竟成了大商皇朝著名的花痴草包女!丞相府楚家大小姐楚华容,我报。”谁守她护她,她定铭记在心。”半晌,人生潇洒。那恩,撞上南墙也绝不回头。一次郊游,竟被心上人毫不怜惜地丢进狼群,我还。“还有呢?”*本文一对一,取而代之的是冷冽华光,随心所欲。“睡觉。谁欺她辱她,那我到底能做什么?!”某女眸光恨恨。快意恩仇。”而她,女强男强,一朝穿越,看她惊慌逃窜满身狼狈,轻松宠文。”“还、有、呢?!”咬牙切齿的声音。那个男人允许吗?“这是我的事!”“他救过我,不顾世人耻笑嘲讽,我要帮他站起来。”只是,女子暴走,绝色姿容却不识点墨,整日追着当今第一天才美男四皇子跑,“我去----”某男优雅地掀了桌,只为博身边佳人开怀一笑!“吃饭。“你让开。他差点害死我,我非揍他一顿不可。当楚华容再次醒来,美眸里再无迷恋之色,“从圣旨到来的那一刻开始,讥笑地看着众人目瞪口呆的脸重来一世,她本想活个潇洒从容,就不是了。却被一道圣旨扰乱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