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56

第56章 刘勰与《文心雕龙》 (9)

除了社会世俗原因之外,知音难觅当然也有文章本身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文情难鉴"。刘勰在《知音》篇中说:"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凤凰与野鸡、麒麟与麋鹿的区别是非常大的,但就是有人把野鸡当成凤凰,把麋鹿当成麒麟;珠玉与一般的砾石区别也是很大的,但是就有人把夜晚发光的宝玉当成了怪石,把碎石当作了宝珠。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就有人犯这种错误,故而刘勰以此推理总结说:"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对于眼睛能清清楚楚看得见的东西,人们的判断竟然能够荒谬到如此程度,对于难以鉴别的文章,人们当然也就更难以避免错误甚至荒谬的判断了。

除了社会原因与文章本身方面的原因外,批评鉴赏主体自身的情况也是知音难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的原因刘勰称之为"知多偏好"。这里的所谓"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批评者、鉴赏者。每个批评者、鉴赏者都有自己的偏好,当然也就难以达成一致,所以刘勰在《知音》篇中说:"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刘勰的总结是符合批评鉴赏史的常情的,日常生活中,对同一件具体的事情,人们也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对于文章而言,人们要达成统一意见当然更难了。刘勰在《知音》篇中举了很多例子:"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既然这样,那么就只能有一个结果了:"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批评者有自己的趣味与偏好,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我们常常说趣味是无可争辩的,既然趣味无可争辩,那么在批评领域很难达到一致意见也就良有以也。

既然知音这么难,那么是不是就完全不能达到一个相对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呢?刘勰说也不是,于是刘勰提出了知音的态度修养与方法。

刘勰以为要做一个真正的知音者,首先应该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实际上这一点曹丕早就讲过,曹丕讲的是要"审己度人"。当然,态度公正,不偏不倚,主观性不明显,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批评时的先入为主,有可能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刘勰认为,如果能够做到这个态度,然后就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这是态度决定一切的思考方式,当然是正确的,作为一个批评家,如果你首先就抱了一个偏见,那么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一个客观公正的批评家了。

除了态度之外,批评家的修养当然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诗文修养很差,既没有写过什么诗文作品,也没有读过什么诗文作品,不管你态度多么"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也不可能"照辞如镜矣",于是刘勰提出了"博观"说来论批评家的修养问题。刘勰在《知音》篇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他认为只有做到博观的功夫,才有作为批评家的资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见多识广。既然见多识广了,自然在评价别人及其作品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大的差错。无博观之见识,肯定是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批评家的。要做一个合格的诗评家,起码也要对古往今来各种流派、各种思潮的诗歌读它千篇万篇才行;要作为一个合格的小说批评家,起码也要对古往今来各种流派各种思潮的小说读得差不多了才行。

批评鉴赏当然也需要讲求方法,怎么批评鉴赏呢?刘勰以为批评鉴赏刚好与创作过程相反,写作创作过程是由情到文,而批评鉴赏的过程刚好是由文到情。刘勰在《知音》篇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说信然。既然批评鉴赏是与创作写作相反的过程,显然,批评鉴赏就是由外入内的过程了。

就所谓"外"的批评鉴赏,刘勰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位体"指文章体制的选择与安排,"置辞"指文章文辞的使用,"通变"指文章的继承和创新,"奇正"指非常规和常规的问题,也有说指新奇与雅正者,"事义"指的是典故的使用水平,"宫商"指的是文章的音律、音韵方面的情况,刘勰这"六观"基本上属于形式层面的东西。刘勰非常自信,认为"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就是说,如果这六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那么文章的优劣判断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了。这些形式方面的东西为什么成了刘勰判断文章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与方法呢?我认为,这些形式因素比较外露,所以容易客观一些,对形式要素的优劣判断在一般情况下容易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但是也不能完全保证。

有人因为刘勰这"六观"是形式方面的,就把刘勰说成一个形式主义者,这是错误的,因为刘勰接下来就说了还要"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如果"六观"是考察文章的外部因素,那么"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就是欲考察文章内部的情思了,要由外而内考察形式背后的东西,以此来定文章之高下。刘勰以为从外在形式层面不断向内里探索,再隐晦的东西也终将显现出来,所谓"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是也。刘勰认为"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是能够从文见作者之情思的,如果真有人不能"沿波讨源"而得作者之心、作者之情思,那就不是因为"成篇之足深",而是因为鉴赏批评者"识照之自浅耳"。

刘勰以为虽"志在山水"之情思恍惚迷离,但"琴表其情"而显露出来,而"形之笔端"中之"理"将何能隐匿?所以刘勰归结说:"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刘勰的话虽然从道理上看是对的,但实际情况却又很复杂,由外入内,外在的层面确实可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去判断,但是越向内里挖掘,就越难以用一个技术性的形式标准来判断;越往内走,见到的就是情绪和义理,这些层面的东西肯定比文章外在的形式层面更加难以判断。刘勰的这个论述,我认为有一点薄弱,他虽然自信"虽幽必显",但"显"出来后怎么判断确实又是一个比外在层面的判断更难的事情。关于内在层面的批评,我认为刘勰没拿出更多具体的方法。如果刘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古今文坛早就风平浪静了,但这是不可能的,要找到一个终极性的评价标准来形成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我想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在《知音》篇的最后,刘勰对"俗鉴"进行了批评,以为"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即把写得好的、写得深刻的废弃,而把写得差的、写得浅薄的到处兜售。刘勰所批评的这个"俗鉴"现象,古往今来多得不得了,而且常常成为一种时髦,被许多人追捧,文坛学界的不少炒作就是这样搞起来的。但刘勰最后总结所说"见异唯知音耳",确乎很有见地,真正的知音要知道对方的"异",就是其独特性。既然知道了鉴赏对象与众不同的东西,当然你就是一个很合格的知音了,也就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批评家了。

同类推荐
  • 当代文坛点将录3

    当代文坛点将录3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世界大空难秘闻:惊天恸地

    世界大空难秘闻:惊天恸地

    ,最能够使人们在名利场上的争斗中幡然地卸下铠甲。从而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恬淡而从容,但愿杨早所著的《惊天恸地:世界大空难秘闻》的读者在阅读后心灵上也获得如此洗练……《惊天恸地:世界大空难秘闻》还原世界空难史上15个著名的空难事件,葬礼和墓地最为纯净,倾情揭秘空难背后的故事,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娓娓讲述空难自我避险小贴士
  • 流水落花一瞥中

    流水落花一瞥中

    石评梅是一位诗人,她的短短的一生,如诗人所咏,也只是首诗,一首完满了飘鸿的绝望底哀啼底佳章。
  •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介绍、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包括《钦差大臣》、《狼与羊》、《上尉的女儿》、《父与子》、《母亲》等在内的苏俄现代著名作品进行了剖析。是我们学习和了解苏俄现代文学概貌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读本。
  • 丁玲自述

    丁玲自述

    该书中所选编的,都是丁玲记述自己生活与文学创作经历的文章,其中的一些怀人之作,记叙了与她有过密切关系、对她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也留下了丁玲在某个特定时期的侧影,有助于读者对她的了解和理解。
热门推荐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必谈的军事之谜

    必谈的军事之谜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夜色温柔

    夜色温柔

    描写的是一个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的青年对富有梦幻色彩的理想的追求以及最终如何遭到失败、变得颓废消沉的故事。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碧水蓝天畅想曲

    碧水蓝天畅想曲

    《碧水蓝天畅想曲》:“荆楚作家走乡村”是由湖北省作协2007年开始推出的系列大型文学采风采访活动,是倡导作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学“品牌”活动,旨在通过组织作家走进农村采访、创作,反映我省农村改革的前进历程和成就。继2007年、2008年、2009年活动将采访主题聚焦于“农村扶贫”、“先进名村”和“旅游名村”之后,今年,“荆楚作家走乡村”采风活动,把关注重点放在了农村环保问题上。二十几位作家通过调查走访,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绿色生态画卷,结集为25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碧水蓝天畅想曲》一书。
  • 重生异界苏大叔

    重生异界苏大叔

    莫名其妙的来了,苏白山知道,自己不可能再莫名其妙的离开,穿越的事情他都能懂,那叫做重生,可是系统是不是白痴了,现在流行的似乎是找些长相英俊,学识渊博的年轻人来作为穿越的主角,自己这种年过四十,相貌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中年人怎么就能作为男主角呢?
  • 冤家

    冤家

    一个不肯嫁人的老姑娘,熬到三十多岁,依旧对男人不太感兴趣。她的理由是,她不喜欢男人。一个不想结婚的老男人,从十六岁起开始泡妞,一直泡到三十二。他的理由是,他实在太喜欢女人。这样的两个人,因为一个串线的电话,就这么狗血地相遇了,一个不愿嫁一个不想娶,可是生活,往往是由不得他们的。姚锦之总在想,初次见面,那个混蛋就敢收她一小时五百块!难道他是酒吧里做sex服务的工作者吗?
  • 明媚

    明媚

    匪我思存出道5年首部散文集,收录其多个专栏的数十篇美文。爱情小说作者笔下的狗血八卦,文字洋洋洒洒,讲波澜壮阔的帝王秘史、品龙井月饼的小巧精致,将寻常生活中许多感触与记忆用唯美的文字描绘出来,与读者分享。
  • 重生之女翻译官

    重生之女翻译官

    【简短版】外交部发言人秦卿,亿万富豪孙景炀,驻英大使余青童,三个男人异口同声:“晓云,你必须在我们中选一个!”她穆晓云只想靠本事吃饭,靠双手赚钱,靠头脑发财,为什么却引来一堆高干富豪追逐?她最烦的就是男人了!“选了一个呢?”“剩下两个就终身不娶!”【详细版】前一世,穆晓云是个为爱轻生的傻女人,再次醒来,却已经回到十年前……这一世,穆晓云决定斩断情丝,此生此世不再相信任何一个男人!现在的她只愿意实现自己前世未竟的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官。然而命运之轮,却再一次把他,孙景炀,带到她的身边……她曾经为他怀过孕、流过产、捉过小三、赶过红颜、防过闺蜜、斗过婆婆……这种生活,她上辈子已经过够了!却没想到,曾经的花花大少,这一世却变成了深情专一的男人。只是他身边蜂蜂蝶蝶依旧环绕,而她,已经不想再上演那种无聊的婚姻保卫战!片段一2005年6月1日,南部,S大校园。“你不安好心。”小小年纪就当自己表妹的狗头军师,指点她怎么挽回男人。秦卿越看越觉得这个女孩子可怕。“我又没有害冯茹,你那么担心干嘛?”促狭的杏眼里,恶作剧的光芒一闪一闪地。冯茹在旁边弱弱拉穆晓云袖子:“晓云,从来没有人敢这样跟我表哥说话……”片段二2008年,5月18日,四川,北川。“穆晓云,你疯了,军人的铁则就是无条件服从命令——”秦卿漆黑的瞳仁充满怒火,盯着眼前满面血污,只剩下一双明丽美眸的佳人,“现在,我命令你,马上给我回学校去!”“长官,难道你不知道我在擅自上飞机之前,已经把退学信交到了教务处吗?现在你不能命令我了。”看着他脸色铁青,她冷冷一笑:“不是所有女人,都只敢在男人身后瑟瑟发抖的!”说罢,她毫不迟疑地跳上了他的抢险救援车,往灾区中心点飞驰而去。【新文推荐】江洋大盗重生到软弱的豪门大小姐身上,一睁眼就面对未婚夫悔婚,伪善的庶母庶妹假仁假义,父亲偏心母亲无能,她要如何扭转乾坤,活出不一样的过去?《重生之小姐你好毒》:
  • 菊花禅

    菊花禅

    ,《菊花禅》(作者许冬林)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写物随笔,它散发着草木香、胭脂香,又氤氲着晚风细雨的清凉。和年少情怀的幽寂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