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800000011

第11章 中国知识分子电视媒介化历程 (5)

但是,从中国国内现阶段状况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结构进入了深刻的转型时期,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发生了中心地位的互换。这一结构关系的变化,集中表现了人文知识及人文知识分子从原来的中心走向边缘,科技知识及科技知识分子从原来的边缘走向中心。从90年代开始,一方面,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与80年代末相比,已失去那种几无限制的社会政治文化批评环境;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化大潮继续挤占文化空间,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之后,市场经济大潮猛涨,第三次"全民经商"浪潮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力度席卷全社会。在此形势下,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生存危机。所谓生存危机,表面是指早从8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的中国知识分子经济收入的急剧下降,而较生计困窘更为根本的是,当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开始越来越有根柢地支配全社会时,80年代曾吸引国民各界关注的轰动性的文化讨论便风流云散,成为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梦。

如果把发生在1992年的两个现象联系起来,可以发现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境遇。1992年3月,珠海率先以数十万元重奖有功的科技知识分子。3月9日的《光明日报》是这样描述的:"珠海经济特区实施特殊科技政策,理直气壮地重奖科技人才。今天,荣获1991年度珠海科技进步突出贡献特等奖的3位科技人员,在几十位中外记者和千余名各界人士注目下,从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等有关领导同志手中接过了巨额奖金支票,近100平方米住房产权证和'奥迪'牌高级轿车的钥匙。"当天的《中国青年报》更是称"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为风光的一幕"。

显然,在这里《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正确表述应该是:"这是中国科技知识分子最为风光的一幕。"而在1992年的夏天,以人文学科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却第一次出现了招生欠员的现象,它意味着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失去自己的角色位置,或者说正在被一个不再需要他的社会排挤出去。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在此的分野可见一斑。王增进先生把人文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地位变迁进行了小结:"总体说来,在史前时代、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四个历史阶段,科技知识分子社会位置的变迁轨迹是:中心-边缘-中心-中心;而人文知识分子社会位置的变迁轨迹是:中心-中心-中心-边缘。"

第二节 电视媒介化转型的内因解析 (3)

导致人文知识分子边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人文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导师"身份被市场化"祛魅"了。1992年市场社会的出现,使得知识分子再一次被边缘化。如果说过去的知识分子边缘化是发生在政治层面的话,那么这一波的边缘化更多的是在社会意义上。昔日主宰社会文化的人文理想的光彩黯然失色,悄然而起的是世俗社会粗鄙的功利意识--赤裸裸的商品拜物教与权力崇拜,人文知识分子的身位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社会结构的中心移向社会的边缘。所以,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中国当代人文知识分子最为难熬的一段岁月。由于原本生死攸关的意识形态论争与终极价值关怀已变得无关紧要,形而上的价值分野让位于现实的物质比较,社会空气的政治分子骤然下降,政治意识为商业意识所取代,人文知识分子无可避免地从高处跌落下来。从意识形态制造者与操纵者的位置上飘然跌落,从过去万目崇仰的高处一下子掉入普通民众之中,真正"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他们已不再是社会与人性的当然阐释者,因为时代已不需要他们充任这样的社会角色。

世俗化在消解传统权威神圣性的同时,也消解了人文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权。尤其随着经济与科技的社会地位飙升,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失重",再也没有"人民代言者"的自负与自命,"精英意识"、"导师心态"飘然逝去。裴毅然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最近这四十多年,文化这一领域也不断从中心退处边缘。在中国传统中,学术和思想一直被看做是为社会指示方向的,因此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占据了枢纽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决定论的新观念支配之下,不少知识分子已开始视文化为寄生物。

整个文化领域更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变成生活中最无足轻重的外围装饰品。文化的边缘化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已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了。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化问题可谓是人类进入后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西方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英国学者保罗·约翰逊形象地描绘道:"当知识分子站起来向我们说教的时候,我发现,公众现在已经产生了某种怀疑,那些大学教师、作家和哲学家,他们或许是很优秀的,但在普通群众中,一种怀疑的倾向正在日益增长:他们是否有权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立身行事?人们越来越相信,作为导师,或是作为榜样,知识分子并不比古代的巫医或牧师更聪明、更值得尊重。"

另一方面,科学教育的普及,削弱了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特权,科技知识分子在信息时代的社会地位不断攀升。正如有学者提出的那样:"精英文化的失落并不完全等于全部知识分子的失落。人文知识精英依靠政权用意识形态主导社会的时代结束了,但是知识分子的整体地位并没有动摇。科学技术专家仍是受尊敬的权威,社会科学家也在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对社会和经济的实际运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和技术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需要和最倚重的两样东西,是现代工业这趟列车运转和前进的主要动力。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和依赖,就意味着对科技知识分子的需要和依赖,而这正是科技知识分子居于社会中心位置的首要条件。普通社会成员能切身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他们对科学技术却又知之有限,与科技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鸿沟",这是他们"附魅"于科技知识分子的又一必要条件。

从我们每一个小学生最初的梦想--当一个科学家上面,就可以理解这种类似宗教信仰的"科学崇拜"。反观人文知识分子,他们与大众之间的人文科学"文化鸿沟"正在被日益普及的识字率、受教育率所消弭。"文化鸿沟"的消弭使人文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之间传统的一方谆谆教诲、一方洗耳恭听的单向话语关系,变成双方都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双向互动关系。人文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这两个因素将人文知识分子挤到了社会的边缘位置,使他们破天荒第一次体会到了"靠边儿站"、"四顾心茫然"的尴尬。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边缘化状态有利于实现其批判的文化责任,如赵毅衡先生认为"必须强调,知识分子之边缘化,并不是经济收入意义上、也并不完全在社会影响或权力意义上,而是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使然。......反过来说,要完成好这个文化职责,知识分子必须坚持边缘化的批判,即'纯批判'"。

但是,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人文知识分子边缘化现象并没有滋生出大量具有"纯批判"立场的知识分子,反而迫使他们积极寻求重获社会认可的途径,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方式的改变。

毕竟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直接带来了他们社会收益的降低。无论从声望地位还是从经济收入上看,人文知识分子必须面对重新选择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就历史总体来看,人文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宗教作为信仰实体性的社会组织,是人文知识分子长期而可靠的生存基地。

2.仰仗或受庇于世俗权力,则是人文知识分子更为普遍的情况。

3.凭靠家庭财产或个人资助。

4.依靠社会机构基金。

5.依靠非人文职业来保障人文事业。

绝大多数从工农阶层逐步迈入知识分子行列的中国大陆人文知识分子可以直接排除第1、3种选择;第4种选择只能是高校教师、各社会科学研究所的谋生方式,而在人文学科科研经费极度匮乏的中国大陆,亦不可能成为唯一途径;第5种选择就是"文人下海";而第2种似乎只能成为人文知识分子最可能的谋生方式。而与人文学科息息相关的大众文化市场、大众传媒领域也就成为被抛于社会边缘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最佳受庇护场所。90年代以后,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社会中产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力,一部分人文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与之结合,是重获社会认可的捷径。人文知识分子在面对媒体的态度上发生了分化,部分人以一种介入的文化方式开始谋求媒体的庇护,无论是为了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创收,所以,大量人文知识分子演变为电视知识分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知识分子的世俗化

如果说"清高"一直是知识分子拒绝电视媒体的最大心理动因的话,那么知识分子的世俗化则抽走了架在知识分子脚下的云梯,让他们跌回烦扰的世间,自觉地摘掉了那些曾经耀眼的光环。

粉碎"四人帮"之后,高考制度恢复,提倡科教兴国,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可以说是建国之后前所未有的,这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期,他们终于从"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重压下解放出来了,从而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也催发出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得志则大行"的心态。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在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心理环境中,知识分子在荣耀、升迁、择业乃至择偶方面都处于优越位势,当时有一个形象的说法,称如果男女青年找对象第一次见面,男青年拿着本诗集去,就会使博得女青年芳心的可能性大增。同时,在社会上他们的话语也得到了认真的倾听和严肃的关注。这一阶段可以说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

但是,80年代的精神亢奋和"青春期"骚动,到了90年代则变成一种倦怠、困惑、迷惘和"中年期"的老成。知识分子出现了难以遏制的全面分化。于是,走向世俗、抨击崇高、调整心态、张扬私人化、逃避历史和现实,使得知识分子告别了80年代的理想化。从而,咀嚼和感受自身存在的焦虑--生命之"轻"的失落、风险社会的无奈,以及对真理、价值、崇高的亵渎,成为知识分子内在分化的现实处境。对知识分子来说,现代社会确是一种相当乏味的社会--没有英雄与壮举,没有浪漫与豪情。这是一个没有主角与英雄,也不需要主角与英雄的社会。还想负天下兴亡大任于己身的知识分子,会在这一时代变迁面前感到十分痛苦,充满失落感。尤其随着知识普及化,社会对知识分子献身精神的客观需求度大大降低,知识分子本身的人格与精神势必日趋世俗化,与社会俗众之间的距离日趋接近 。

同类推荐
  • 激情岁月(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激情岁月(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国学句典国学文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国学句典国学文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这些丰富多彩的国学文典和国学句典,上至黄帝时期下至今朝今日,是中国无数先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并结合时代特色和亲身体验总结提炼出来的真情实感、经验见识,绵延五千多年的时间。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珍宝,让我们后人受益无穷。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修养要素。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滋养了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心灵世界和思想家园。这其中就包括许多脍炙人口的国学文典和人们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国学句典
  • 朱自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朱自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朱自清最脍炙人口的散文、游记、杂论、诗歌、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作品精选出来,集结成《朱自清大全集》,鉴于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大,本书的遴选也比较侧重于其散文作品。
  •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收录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之初,倡导文学革命的论文及其尝试以白话文为载体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领略作为文学大师的胡适的风采。
  • 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诗歌是文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词盛行于唐宋,而现代诗歌则是随着白话文的兴起而开始发展的。诗歌没有散文那种细腻淡然,也没有小说的迭宕起伏,但它却以最简炼的语言囊括了最丰富的情感。诗境富有大胆的想象,诗意具有悠远的意味,还有力求避实就虚的空灵。文字优美、富有韵律,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这亦真亦幻,似远似近的诗歌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编者,走入诗歌鉴赏的艺术大堂……
热门推荐
  • 封神双龙6

    封神双龙6

    商纣末年,妖魔乱政,两名身份卑贱的少年奴隶,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卷进神魔争霸的洪流中,一个性格沉稳、温文尔雅,有着超凡的感悟力;另一个古灵精怪、活泼机智,满身的市井顽童气息,却聪明绝顶。
  • 逆天废柴:至尊魔妻

    逆天废柴:至尊魔妻

    “她”,是无所不能的地下统领,狡诈,腹黑,强势。“他”,是一无是处的废柴少爷,呆板,单纯,懦弱。时空转换,她变成了“他”。玄力,战气两手抓,本少爷就要魔武双修!契约?本少爷绝对不告诉你们本少爷能无限契约!炼丹?本少爷早就玩腻了,喏,借你们一颗神品丹药观赏观赏!炼器?你们帮我瞅瞅这把神器肿么样?符咒?本少爷画个圈圈就能诅咒你!……他,是她逃不掉的宿命。“丫头,你若上天,我便劈开这天,你若入地,我便踏碎这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丫头,你生生世世都逃不掉的!”某男妖孽的脸庞一汪深情,将人溺毙其中。某女感动得眼泪汪汪,面若桃花,窝在某男怀里使劲的磨蹭。“丫头你就快快到我碗里来吧!”某男眨着邪魅的桃花眸,笑的一脸风骚,脸上明晃晃的挂着求扑倒求蹂躏。“尼玛,给老子滚!”某女一脚踹开嘚瑟的红衣妖孽美男。某男眼见形势不好,贼笑一声,直接扑倒!他,是她最亲密的伙伴。“以吾之名,与尔签订至尊血契,永生相随,不离不弃。灵魂永伴,生生不息。如有背叛,违约者灵魂破灭,永世不得超生。”低沉而富有磁性的男声念起了远古的誓言,从此,两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是她最忠诚的骑士。“阿诺对天发誓,从此刻起,我,阿诺,今生只忠于萧羽一人,若违此誓,天打雷劈,不得好死,灵魂永受无间炼狱之苦!”阿诺单膝下跪,指天发誓。有她,他……他们是她可爱的亲友们,还有她,他……他们是她可恶的敌人们。“今朝,我,水冰羽,要活的精彩,活的潇洒!”水冰羽指天长啸。
  • 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

    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

    我国第一部研究整理中国二三十年代流行歌曲断代史的专著。叙述的是从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问世到1949年中国大陆不再唱流行歌曲为止,二十多年间流行歌坛的风云变幻。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流行音乐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同步前进,引领了从中国大陆到东南亚一带流行音乐的潮流,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大国风范。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该书通过对22位作曲家、38位词作家和43位歌星、29位演唱电影歌曲的电影明星的介绍、研究,展示了那二十多年间中国流行歌坛的几度辉煌。以如此恢弘的规模提供如此博大和厚重的信息量,在全国范围内无第二部作品。
  • 望族女缠上冤家郎

    望族女缠上冤家郎

    再次相遇。她出口的第一句就是:“我们成亲吧?”她扬扬眉,嘴角抽搐,娇滴滴的巴结道:“相公,应允…她坚定的点头:“对。她怒了,没有耀眼的容貌,这叫无貌?!面对号令江湖的令牌,她是家中的异类,平凡的让亲生父母都不耻,她疯了,只因她不想被摆布,一心想做个普通人罢了。”婚后:她谄媚的笑了,微不可微的点了一下头。她直爽的开口问道:“公子,可是单身?”面对面冠如玉的相公,当然也要是个普通人,你说…我们生几个娃好呢?”,我也是!”他,这叫无财?!忍无可忍,冷漠的吐出两个字:“原因。”他。所以夫君,这叫无权?!他冷冷的一瞥,无语…他思索,疑惑的反问:“你当真什么都不会?”面对厚厚的地契与银子,她要自己选夫!他,她抽了,“正好,你娶我为妻吧?”她满脸兴奋,“因为你无财无貌无权无势,她振臂高呼:“我要休夫!”初次见面他,挑眉扔出一句,没有高超的技艺,偏偏她还沾沾自喜,“琴棋书画都不会?女红经商都不懂?”
  • 一世不了情

    一世不了情

    一直在等一个人,一直在等一个回头,一直在等一份笑容,终于等到我自己都没了笑容。可是为什么,我向左走,向右走,还是走不出爱你的圆。哭累了,沉默了,想放弃了,冷淡了,可是时间一过,却又开始想念你……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有24颗定海神珠

    我有24颗定海神珠

    【完本神书,不用追更,免费一口气看个痛快】获24颗定海神珠,每一颗都有一种能力……屌丝差生林烽逆袭超能力,过目不忘,学习成绩蹭蹭涨!力大无穷,混混黄毛一脚踹!让清纯校花另眼相看,把美女老师惊得目瞪口呆!学渣逆袭成为全校偶像,当众演讲畅谈梦想未来!这是属于我们的青春校园,这里有我们大家共同的青春和梦想……
  • 心灵10游戏:给你的心灵整整容

    心灵10游戏:给你的心灵整整容

    书中每一个游戏和故事,都让人的人生感动,本书内含十个游戏,让人的生命升华。即“给心灵整整容”、“没有一种草不是花”、“金钱买不来快乐”、“换一种心情去生活”等
  • 团结友爱(中华美德)

    团结友爱(中华美德)

    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断难。这就是团结的魔力。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是形成民族自强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美好风尚,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为内涵实质的崇高的境界情操。培养团结友爱的良好的品德,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