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5400000009

第9章 汶川历史文化六大亮点综论 (1)

汶川历史文化六大亮点综论

徐学书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汶川县历史上六大历史文化亮点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汶川是大禹故里暨大禹治水肇始的会盟誓师地、古蜀文化发祥地、冉古国核心区、历史上的西川门户暨唐宋至明清川甘青道茶马重镇、红军长征重要转折点,汶川瓦寺土司为历史上的爱国土司楷模,汶川的历史贡献值得人们永远铭记。汶川既是大禹故里暨大禹治水会盟誓师地,又是当代"5·12"抗震救灾的始发地,应作为彰显中华民族抗击特大自然灾害不屈民族精神的标志性纪念地加以建设。

关键词:汶川;历史文化;亮点;综论

2008年"5·12"特大地震,汶川作为震中、大熊猫栖息地、大禹故里、羌族主要聚居县之一,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灾后重建中,深入挖掘、利用汶川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汶川灾后文化重建和"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撰写汶川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大纲的过程中,经过对汶川历史文化的系统梳理,发现汶川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不仅在四川的区域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全国的县级行政区中也少有可以与之媲美者。汶川不仅是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和羌族聚居区,而且有着六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传承,在大禹治水、古蜀文化、冉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方面皆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以往的研究虽然对汶川历史文化多有涉及,但缺乏对汶川历史文化的系统性梳理与研究。值此"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特就汶川历史文化的六大亮点作一综合论述,以铭记汶川对巴蜀文明、对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并以之向英雄的汶川人民和援建、帮助、关心汶川的人们致敬。

一、古蜀源头与天门仙境

据古史传说记载,古蜀王源出黄帝与嫘祖之后,其发祥地在岷江上游岷山山区。据战国时期《普记》记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亦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昌意娶蜀山氏女。"清代学者早已考证"西陵氏"为"蚕陵氏"之误,蚕陵在今岷江上游茂县北部的疊溪(今简写为"叠溪"),西汉置蚕陵县于其地,至今在疊溪古城遗址内一块巨石上仍保留着清代镌刻的"蚕陵重镇"四个大字。而"蜀山"即汶山、岷山,亦名"渎山",名异而已。正是由于古蜀王源出黄帝之后,故《史记·三代世表》引西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言:"蜀王,黄帝后世也。"古蜀王族发祥地在岷山(汶山),故西汉扬雄《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

岷江上游的考古发现为古蜀人起源于岷山的古史传说记载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岷江上游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上百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反映出岷江上游地区早在六千多年前已经有土著居民生活在这里。在距今约六千年左右,中原庙底沟文化已经与岷江上游的本土新石器文化之间发生了密切的文化联系。在距今五千多年前,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与岷江上游本土新石器文化之间亦保持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岷江上游的本土新石器文化在吸收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已演变发展成为与成都平原宝敦文化关系密切的三星堆、金沙古蜀文化重要渊源之一的文化。这种考古文化现象,正与古史传说记载中黄帝娶嫘祖为妃、其子昌意再娶于母族蜀山氏并传下古蜀王族一脉所反映的历史记忆基本一致。

古蜀文明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古蜀人发祥地在岷山,如今已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而在古史传说记载和考古发现中,今汶川县域即是古蜀文化的重要源头区。

古蜀人盛行山川自然崇拜,产生了仙化长生思想,并以发祥地岷山为魂归之地,岷山自然也就成为古蜀人顶礼膜拜的上帝与众神所居、万物所生的天庭圣山"昆仑"(成都山),因而在古蜀人的神话传说中进入岷山便可神化仙化不死,岷山因之也成为我国神仙文化的源头圣地,而进入岷山圣地最重要的门户通道即在今汶川。据《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这些"随王化去"的"化民"们出入汶山--岷山的门户通道,只能是距郫邑最近、最便捷的出入汶山的门户通道--今汶川县境岷江河谷。

这条通道不仅从地理环境上看是成都平原与岷江上游岷山山区之间最近、最便捷的大通道,并为秦汉以后直至近现代所沿用,而且可由古史神化传说中关于古蜀王鱼凫和望帝隐归岷山之地皆在今都江堰市西境、李冰所称出入岷山的"天门"在今汶川县南端岷江出岷山处加以佐证。据《蜀王本纪》记载古蜀王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湔山指今都江堰市西境岷山。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望帝杜宇在亡国后也是"升西山隐焉",即隐入西山--岷山。而古蜀人祠祀望帝的望帝祠原址,亦在岷江出岷山后的今都江堰市西境。文献记载战国秦时熟知天文地理的蜀守李冰,称位于今汶川南端岷江出岷山处夹江而立的东西二山为出入昆仑岷山的"天门"门阙。《蜀王本纪》载秦蜀守李冰:"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天彭门"即天门,"天彭阙"即天门的门阙。所谓"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实际上反映了蜀人魂归岷山的习俗及岷山山区盛行鬼神崇拜的文化现象。

《华阳国志》记载:"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仿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中也有相同记述。据文献记载湔氐县的治地应在今都江堰市西境岷江出岷山后的岷江大转弯处西南部。李冰所见岷江上"两山对如阙"的"天彭阙"据民国《汶川县志》记载在今汶川漩口镇北:"天彭山,一名汶山,在灌县北三十里漩口对面汶江出口处。东西二山如峡,壁立千仞,李冰谓为天彭门。"笔者踏遍岷江上游河谷,唯有今汶川县南端漩口镇北500米处为二山夹江壁立状如门阙,且正当岷江出岷山处,与文献记载李冰所见天彭阙相符。李冰以此处为出入天庭圣山岷山的"天门"门阙所在,也表明古蜀人出入岷山的主要门户通道为今都江堰市西境至汶川的岷江河谷地带。从有关古蜀神话传说记载中不难看出,今汶川县域岷山山区为古蜀人的重要活动区,汶川县域岷江河谷为古蜀人出入岷山至成都的主要通道,也是昆仑神话中的天门所在和神仙之境。

从考古发现看,汶川西北部龙溪乡阿尔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岷江上游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遗址,龙溪乡境发现有大量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时代新石器遗址和玉石器采集点,出土的玉石器与当地龙溪古玉矿矿料相同,表明在龙山时代早期当地已经大量开采龙溪玉用于制作玉石器。而在陕西汉中龙岗寺遗址中,发现的26件庙底沟文化时期礼仪性玉石器,经鉴定大部分为汶川龙溪玉,这些距今6000年前的龙溪玉产品很可能也是出自汶川龙溪玉矿,因为在出产龙溪玉的地方目前只发现汶川龙溪乡在那时已有古人居住,并且在稍晚的当地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发现当地居民已经在开采龙溪玉矿。此种龙溪玉矿料,在古蜀国时期成为最主要的礼仪祭祀用玉石器矿料来源,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发现的古蜀国玉石器大多数以龙溪玉制作,其矿料据鉴定也来自汶川境内。

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姜维城遗址,是岷江上游发现的略晚于茂县营盘山遗址的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址,其文化面貌反映了西北马家窑文化与汶川本土新石器文化的融合。而新近发现的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威州布瓦山龙山寨遗址和绵虒高坎遗址等龙山时代晚期新石器遗址,其文化面貌表明与成都宝敦遗址等先蜀文化遗存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威州增坡发现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小型斧、奔、凿等窖藏石器,器形与成都平原先蜀文化和早期蜀文化的石器造型相同。考古发现亦表明,汶川是古蜀文化的源头地区之一。

二、大禹故里暨大禹治水会盟誓师地

大禹是古史传说记载中黄帝与嫘祖的后裔、上古治水英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奠基人。大禹率领民众治水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不畏艰难和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及其对建立国家和凝聚民族的伟大贡献,成为后世敬仰、历代颂扬的人文典范,被尊为功高盖三皇、史上最伟大的"圣王"。而根据西汉至唐代的文献记载,大禹即出生于今汶川县域绵虒镇南岷江东岸羊店村飞沙关岭上的石纽山刳儿坪。

虽然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古史传说中的英雄大禹并非一个真实的个人,而是一个时代的英雄缩影或被塑造出来的神化英雄,但作为一个被后世公认的古代最伟大的英雄,其存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历史真实本身,而在于他是一个国家及其民众共有的文化认同。大禹作为我国历史上被共同的文化认同所确认的治水英雄、"圣王",在国家历史和民族心理上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几千年来其对后世巨大的文化影响乃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人文精神。在这一文化认同中,从西汉至唐代的记载中明确地反映出人们认同大禹的出身地在今日汶川县绵虒石纽山刳儿坪,到了唐代以后才出现了大禹生于今北川县(古石泉县)等地的晚起说法。

在西汉中期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虽然原本无大禹生于汶山石纽的记载,只是公认大禹生于西羌。故《史记·夏本纪》等多篇西汉著述皆只记载:"禹生于西羌。"但在蜀中,禹生石纽则很可能为一种广泛流传的古老传说,只是西汉扬雄著《蜀王本纪》才首次将之记载下来:"禹本汶山广柔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刳儿坪。"《三国志·蜀书》载蜀人秦宓称:"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三国蜀人谯周作《蜀本纪》亦记载:"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2004年在三峡库区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考古工作中发现的东汉《景云碑》,记述大禹后裔伯沇(魏启鹏先生考证即夏王"伯杼")循大禹之迹中兴夏朝,有"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的语句,这里的"汶川"为岷江上游别称(汉代称岷江上游为"江源"、"汶江"、"汶川"、"汶水",非指后来才有的汶川县。今汶川县治地在汉武帝时为汶山郡治绵虒县,西晋时改名汶山县,南朝梁时因汶山县西临汶川而始更县名为汶川),证明两汉三国时期人们所说的大禹出生地石纽在岷江上游。

此后,魏晋时期《帝王世纪》记载:"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也。"东晋《华阳国志》记载:"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野,不敢追,云畏神禹。"唐代《括地志》记载:"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元和郡县志》汶川县条下亦记载:"广柔废县,在县西七十二里。汉县也,属蜀郡。禹本汶山广柔人,有石纽邑,禹所生处,今其地名刳儿畔。

"唐代汶川县治地在今汶川县治威州镇姜维城台地上,西汉为汶山郡治地,唐末迁维州于此,宋代置威州,至今仍残存部分唐宋夯土城垣残段。此广柔县石纽山,一说在今汶川县北部绵虒镇高店村石纽山,一说在今理县东部通化乡汶山村石纽山(与《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志》所记方位、里程相合),虽然具体位置如今难以确定,但作为汉唐时期人们公认的大禹故里石纽山在岷江上游南部则是可以肯定。唐末五代大学者杜光庭《青城记》称:"禹生于石纽,起于龙冢。龙冢者,江源岷山也。有禹庙镇山上,庙坪八十亩。"所言石纽亦在江源岷山,即今岷江上游。直至北宋欧阳修著《新唐书·地理志》,始出现大禹生石泉县(今北川县)石纽山的说法,至南宋方出现以石泉县为汉广柔县的说法。

同类推荐
  • 老房子掠影

    老房子掠影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中华礼仪学

    中华礼仪学

    这本《中华礼仪学》从起草到出版已经四易其稿了。现在终于要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在本书编写和出版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许多师友的关怀和鼓励,这些关怀和鼓励使得作者增加了勇气和信心,六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完成了编写任务。宁夏大学党政领导,包括统战部、教务处、科研处,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热门推荐
  • 神墓之古碑

    神墓之古碑

    摆脱了六道轮回!逆转三世的格局!他在时空的尽头返本还源!回归上古,领悟三世分身!重修十万年!看遍天地浩荡,逆乱阴阳时空。论谁与争锋……且看战天封神。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飞沙走石:风灾与风暴的防范自救

    飞沙走石:风灾与风暴的防范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
  • 办公室通关密码

    办公室通关密码

    无论你的智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家世有多显赫,掌握办公室通关密码,就很难在事业上获得好的发展。要知道,就能游刃有余地爱上这个游戏。办公室中很多事情不能重来,办公室如同社会,我们不能通过以身试险的方式来学会如何把人搞定,如果处理不好办公室的人际关系,但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先知先觉,处处都是成年人的陷阱
  • 中国古代将军传

    中国古代将军传

    这本《中国古代将军传》选取了历代将帅,为之立传,上起先秦的伊尹,下迄清季的聂士成。中国古代的将帅数目之多,不可胜计,本书所选取的是其中最着名、最具代表性的。虽然管窥锥指,不能全部囊括,但读者可以窥一斑而想见全豹。
  • 为孩子讲点中华句典

    为孩子讲点中华句典

    本书精选了我国文化经典里的诸多名言警句和趣味典故。所选警句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言,是必须传承的文化精髓,让孩子熟读经典,与古圣先贤直接对话,能使国学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到孩子的灵魂深处,丰富他们的知识,启迪他们的智慧,非常具有现实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 剩女闪婚:为何偏偏爱上你

    剩女闪婚:为何偏偏爱上你

    我,凝语柔,31岁又两个月,白骨精一族,转眼步入了剩女的行列,面对背叛自己的前男友,见过几次面的大帅哥,还有同居一室的小男生,一直暗恋自己的同学,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要如何选择,爱情,原来一直都在,只是我自己不愿意去接受罢了!爱情来了,没有理由拒绝,也没有理由问为什么!-3.23完结
  • 爱情密码

    爱情密码

    在这变化想涨潮一样快的时代里,夏伟婷还不知道自己与他生命中唯一的男人还有这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豪华的别墅,若大的软床,男人和女人交织在一起,恩爱有加,缠缠绵无尽。呢喃的情话耳鬓厮磨,男人有力的臂膀环绕着夏伟婷,在她的耳边轻轻的低语:“老婆,明天我带你去见我妈。”女人点点头,心里甜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宇,你……”“老婆,睡吧,明天我……
  • 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作家德·亚米契斯一部取材于儿童生活的作品。它以日记体的形式和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口吻叙写了主人公一年之中的所历、所闻、所见和所感,抒发了乡国之感、师生之谊、亲子之爱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之情,通过一个个平常又满蕴人情味的生活事件,把爱和美注入读者的心田。
  • 狩魔领主

    狩魔领主

    这是一个技术宅拯救世界的故事。因沉溺游戏而疏远现实生活的宅男罗迪,是《裂土》中最具名气的游侠之一。然而一次穿越,却让他意外的进入了游戏世界,并回到了开服前两年这个微妙的历史节点上。覆灭的国家仍旧维系,心爱的女人尚未死于兽人的战火。亡灵的阴影还在边境徘徊,贵族们虚伪的面具还未摘下。在这一切尚未发生之际,罗迪发现自己所能做的,就是紧握手中弓与箭,望着尚未因灾难而分崩离析的土地,走上注定成为史诗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