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5300000040

第40章 论《洛阳伽蓝记》所收录的诗文(2)

2永宁寺

"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颢复入洛,在此寺聚兵。"永宁寺记叙了魏庄帝五言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作品接受者的感动,最终流传扩散成为一首挽歌。时十二月,帝患寒,随兆乞头巾,兆不与,遂囚帝还晋阳,缢于三级寺。帝临崩礼佛,愿不为国王。又作五言曰:"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至太昌元年冬,始迎梓宫赴京师,葬帝靖陵。所作五言诗即为挽歌词。朝野闻之,莫不悲恸,百姓观者,悉皆掩涕而已。庄帝全诗是血泪文字:"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此诗多用对仗:"权去生道促"对"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对"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对"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对"哀风吹白杨",或正对,或反对,加深了对主题的渲染。

此诗完整记录庄帝写诗的背景、悲怆心态以及作品的感人魅力与广泛传播。庄帝的血泪文字在传统哀悼文学中注入浓重的佛教旨趣。"昔来闻死苦",在元魏浓厚的佛教氛围中,无疑体现了佛教著名的苦、集、灭、道"四圣谛"思想旨趣。佛教的"苦"指人之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而今迫切感到死亡在渐渐逼近,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同样,《魏书·前废帝纪》载:前废帝元恭二年"夏四月辛巳,......帝既失位,乃赋诗曰:'朱门久可患,紫极非情玩。颠覆立可待,一年三易换。时运正如此,唯有修真观。'"诗中弥漫着浓厚的无常、人生空幻情调,"唯有修真观"。"真"在此指佛法,皈依佛门成了许多北朝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人生归宿。

《魏书·宗室元寿兴传》、《全后魏文》卷十五《元景临刑自作墓志铭》:"洛阳男子,姓元名景。有道无時,其年不永。"寥寥16字,却充满了浓厚的感伤情调,让人怅惘不已。尤其是《北史》载北魏咸阳王元僖谋反,渡洛被擒,赐死。其宫人为之歌--《咸阳王歌》:"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金床玉几不能眠,夜踏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岸长,行人那得渡?""北人之在南者,虽富贵,闻弦管奏之,莫不洒泣。"此运用意象对比:"金床玉几"、"霜与露、洛水湛湛弥岸长"。用感情强烈的问句、感叹句直抒胸臆,感情浓烈,"可怜咸阳王,奈何作事误"、"行人那得渡"。《咸阳王歌》广泛传播,在南朝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引起人们的共鸣,尤其是北人之在南者,"虽富贵,闻弦管奏之,莫不洒泣"。

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这类临终诗文在汉魏晋南北朝十分盛行。

《汉书》:"昭帝时,旦自以为武帝子。且长,不得立。乃与其姊盖长公主、左将军上官桀交通。谋废帝自立。燕仓知其谋告之。由是发觉。王忧懑。置酒万载宫。会宾客妃妾坐饮。王自歌曰云云。华容夫人起舞。坐者皆泣。王遂自杀。"《歌》"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抒写想象中自己死后的空旷、死寂,今昔盛衰对比,写出黍离之悲,麦秀之感。与《洛阳伽蓝记》中今昔盛衰对比所不同的是:《洛阳伽蓝记》是实写洛都的残败,而刘旦的歌则是写将来想象中预感到的残败,读来更加感到恐惧、怅惘。此外还有孔融《临终诗》:"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欧阳建《临终诗》:"不惜一身死,唯此如循环"。苻朗《临终诗》:"四大起何因,聚散无穷已。既适一生中,又入一死理。冥心乘和畅,未觉有终始。如何箕山夫,奄焉处东市。旷此百年期,远同嵇叔子。命也归自天,委化任冥纪。"谢灵运《临终诗》:"邂逅竟几时,修短非所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送心正觉前,斯痛久已忍。唯愿乘来生,怨亲同心朕。"范晔《临终诗》:"祸福本无兆,性命归有极。必至定前期,谁能延一息。"

而北朝临终诗文则有:《魏书·南安王桢附传》、《全后魏文》卷十八载《中山王熙将死与知故书》:"昔李斯忆上蔡黄犬,陆机想华亭鹤唳。岂不以恍惚无际,一去不还者乎!今欲对秋月,临春风。藉芳草,荫花树。广召名胜,赋诗洛滨,其可得乎?凡百君子,各敬尔宜,为国为身,善勖名节,立功立事,为身而已,吾何言哉!"《魏书·源贺传》、《全后魏文》卷二十七载《源贺遗令敕诸子》:"吾顷以老患辞事,不悟天慈降恩,爵逮于汝。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问,言思审,行思恭,服思度;遏恶扬善,亲贤远佞;目观必真,耳属必正,诚勤以事君,清约以行己。吾终之后,所葬时服单椟,足申孝心,刍灵明器,一无用也。"北朝临终诗文比起南朝作品,似乎脚踏实地、立足现实的色彩更浓。(可参见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庄帝这一悲怆作品打动了洛都各个阶层的人们,尤其在社会动荡不宁的时候,人们感同身受,"朝野闻之,莫不悲恸,百姓观者,悉皆掩涕而已"。这正如中唐文学,经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的繁荣不再,曾经的繁荣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社会普遍弥漫着感伤的氛围,所以白居易《长恨歌》赢得了人们的共鸣,契合并慰藉着人们破碎的心灵。

庄帝"所作五言诗即为挽歌词",可看成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渗入,这首诗后来被用于丧葬仪式中,实现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融入,体现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东汉后期随着社会动乱,儒家思想已不能维系人们破碎的心灵,汉乐府民歌充溢着浓厚的悲剧请调,与《古诗十九首》相互应和着,人生之短暂、渺小、脆弱催生了对生命的自觉意识,也促成了文学艺术的独立自觉,从而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古典美学、国人精神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即将到来的六朝思想活跃、儒玄纷争、道教佛教纷争、文学昌盛打下基础,使六朝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人们认识到生命之悲,于是或珍惜,或放纵。六朝时人们或者增加生命的长度--求长寿、得道成仙;或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享乐。六朝文学中常见"夸富、斗富"母题,就与及时享乐思潮、与西域斗富传统有关。

六朝时期,人们认识到人生短暂、渺小、脆弱,形成"以悲为美"的社会思潮、美学与文学思潮。王褒《洞箫赋》:"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者怪而伟之。"嵇康《琴赋序》:"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对此钱锺书指出:"按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观王赋此数语可见也。"后来钱锺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词《诗可以怨》,更是集中讨论了中国文学"以悲、哀为美"现象,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以悲为美"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想。钟嵘《诗品·序》里有非常著名的一段文字:"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其中欢悦情感只有"嘉会寄诗以亲"一句,其余的全是"以悲为美,以哀为美","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文学对精神苦闷的慰藉功能,使文学变得更加亲近,这一看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钟嵘几乎同时代的江淹,写《恨赋》和《别赋》,更是渲染那"以悲为美,以哀为美"情怀。这样逐渐形成古代独特的审美传统、文学传统--"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苦之声要眇;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早在六朝,已有人说出了"和平之音淡薄"的感觉,《全宋文》卷十九有王微的《与从弟僧绰书》:"文词不怨思抑扬,则流淡无味。"后来有人干脆归纳为七字诀:"其中妙诀无多语,只有销魂与断肠。"(方文《涂山续集》卷五《梦与施愚山论诗醒而有作》)。

3法云寺

记临淮王元彧。 博通典籍,辨慧清恬,风仪详审,容止可观......金蝉曜首,宝玉鸣腰,负荷执笏,逶迤复道,观者忘疲,莫不叹服。彧性爱林泉,又重宾客。至于春风扇扬,花树如锦,晨食南馆,夜游后园,僚寀成群,俊民满席。丝桐发响,羽觞流行,诗赋并陈,清言乍起,莫不饮其玄奥,忘其褊吝焉。是以入彧室者,谓登仙也。荆州秀才张斐常为五言,有清拔之句,云:"异林花共色,别树鸟同声。"彧以蛟龙锦赐之。亦有得绯绯绫者。唯河东裴子明为诗不工,罚酒一石。这条记录生动反映了园林在文学趣味的养成、文士交往交际的积极正面影响。

临淮王元彧地位尊贵,富文士习气,他热爱文学,奖励文士,喜"清拔"之句,这里只记录下元魏文士的著名诗句,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但的确是元魏诗歌的名句,这样的名句广播人口,绝不亚于南朝诗歌。"异林花共色,别树鸟同声。"以精美的对仗写出大自然的美丽、充满生机:异林与别树前后呼应,写出自然的丰富多样之美;而花共色与鸟同声呼应,一色彩、视角,一声响、听觉,共同展现自然的勃勃生机。这样的诗句精美而自然,富于"清拔"之美。清拔指清丽又有骨力,是一种健康、自然、有生命力的文学趣味。而当众奖赏的举动、文学活动,当然会对文学趣味的培育,对文学创作的鼓励,都大有裨益。

"至于春风扇扬,花树如锦,晨食南馆,夜游后园,僚寀成群,俊民满席。丝桐发响,羽觞流行,诗赋并陈,清言乍起,莫不饮其玄奥,忘其褊吝焉。是以入彧室者,谓登仙也。"优美的自然景色,文士间和美的交往,文学领导者的积极鼓励倡导,参与其中的文士纷纷创作诗文,"清言乍起",魏晋名士的清谈在北中国得以复活。清谈对文士的玄思、知识的积累、措辞的高妙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诚如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评论古希腊哲学时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辩证法本身的爱好,他们不因为长途迂回而感到厌烦;他们喜欢行猎并不亚于行猎的收获,喜欢旅途不亚于喜欢到达终点。

""哲学在希腊是一种清谈,在练身场上,在廊庑之下,在枫杨树间的走道上产生的;哲学家一边散步一边谈话,众人跟在后面。他们都一下子扑向最高的结论;能够有些包罗全面的观点便是一种乐趣,不想造一条结实可靠的路;他们提出的证据往往与事实若即若离。......微妙的甄别,精细而冗长的分析,似是而非的难以分清的论点,最能吸引他们,使他们流连忘返。他们以辩证法,玄妙的辞令,怪僻的议论为游戏,乐此不疲;他们不够严肃;作某种研究绝不是只求一个固定的确切的收获......真理是他们在行猎中间常常捉到的野禽;但从他们推理的方式上看,他们虽不明言,实际上是爱行猎甚于收获,爱行猎的技巧,机智,迂回,冲刺,以及在猎人的幻想中与神经上引起的行动自由与轰轰烈烈的感觉。"丹纳的这一席话,完全合乎六朝文士的清谈趣味。

对元彧,史书《魏书·彧传》载"彧少有才学,时誉甚美。......彧姿制闲裕,吐发流靡,琅邪王诵,有名人也,见之未尝不心醉忘疲。......彧美风韵,善进止,衣冠之下,雅有容则。博览群书,不为章句。"而出土文物《元彧墓志》也说:"王风神闲旷,直置自远,辞彩润彻,无辈当时。"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能够相互印证,也表明杨衒之的记录可靠。

过去的研究对文士间文学交际活动,对文士间唱和诗、公宴诗等重视不够,但近年已有所改观,如黄亚卓的《汉魏六朝公宴诗研究》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充满诗意地描述建安诸子欢聚、诗文创作的场景"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并怜风月,狎池苑,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选》收公宴诗14首、祖饯诗8首,而赠答诗收得最多,共72首。严羽《沧浪诗话》有"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都十分重视文学交际的重要,这是契合古代社会文化生活实际的。

4龙华寺

记豫章王萧综写《听钟歌》。

龙华寺"有钟一口,撞之闻五十里。太后以钟声远闻,遂移在宫内。置凝闲堂前,讲内典沙门打为时节。初,萧衍子豫章王综来降,闻此钟声,以为奇异,遂造听钟歌三首,行传于世。"

记由南入北的豫章王萧综,梁普通六年(525)六月,魏军逼彭城,梁武帝第二子萧综出降。奔魏后改名为"赞",字德文。萧综入北后听佛寺古钟,写了三首《听钟歌》,抒情色彩浓郁。《听钟歌》广泛流传南北朝,南北史书都有收录,但由于政权对峙、文化差异,南北双方对诗的写作背景、诗意、文本都有不同记录,同一人之同一作品,却有不同的文本,这深刻反映出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可作为比较文学一经典案例,值得多方思索。

同类推荐
  •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对于很多青年朋友来说,读一读关于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正史 ”很重要,但也不妨多了解一点常常在细微处见出历史真精神的“史屑” ,知道一些掌故轶闻,这样既补充了正史之不足,也能培养自己对于历史 的兴趣。本书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精选与时代精神结合紧密、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 ,并根据内容对每个故事都进行了深刻、精当的经验要诀分析,以期对怀有不同心理需求的读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 三国之铁骑无双

    三国之铁骑无双

    得谋士,铁血三国,娶美人,颖川陈玉,一揽众美在三国,从傻X成为绝顶聪明之人,建至强骑兵,战骑无双,铁骑所向,收猛将,扬威无敌!,生于世家
  • 掌上帝国之战国时代

    掌上帝国之战国时代

    沙场点兵,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坐拥美女。教你如何逆袭高富帅,斗智斗勇变男神。一看就根本停不下来的战国时代。
  • 汉末之中华崛起

    汉末之中华崛起

    王宇是一个全世界最顶级的特工,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却意外的来到了三国时期。来到了三国时期,他是如何改变三国文化,又是如何成为那些一个个诸侯的噩梦,听到他的大名都乃为之胆寒。将那些天下闻名的文臣武将一一收入麾下。统一了汉朝,又是怎么远征R本,H国等亚洲国家的!
  • 佛落

    佛落

    在西征的蒙古黄金家族的铁骑兵即将进入西域之时,已经死了的南宋第一通缉犯燕昭雪奇迹般地带着在大唐时候就消失的破晓和一枚金币出现在玉门关,并与纵横东西的班氏商队一同进入了西域,长孙雪眸受沧浪亭的老人之托去西域帮助打开碧落佛塔,她不得不再次亡命天涯,他也无避免对她的追捕。不灭的主人铁征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从死亡之海回来,决定与六百年来像狼一样活着的天山天狼宫的人作最后的了结,完成这一生不堪重负的使命,他带来了造就燕昭雪的杀戮的一生的和氏璧。
热门推荐
  •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历史之谜》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未解之谜,并加以申述。
  • 特战神医

    特战神医

    从特种部队退伍,苏南孤身一人到城市发展。一手拳头,一手神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英雄救美,虽老套,还是会发生;艺高人胆大,扶倒地老头,也不怕被讹诈。揍的是恶霸混混,赚的是真金白银。一个故事,一段传奇,在都市中,苏南开始耀眼的人生。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非典型爱情

    非典型爱情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一门做人的学问,也是一门做事的艺术。它需要日常的积累,需要生活的历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认真揣摩、细心领悟。学会做人做事,我们才能在做人上少遇摩擦,在做事上少有挫折,最终让我们面前呈现出广阔天地,成就完美事业。 龙少云编著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细节一一呈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取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简洁的分析,将做人做事的智慧加以系统总结以供你参考;《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语言平实、活泼,娓娓道来又无哗众取宠之意,目的是启迪你的智慧,让你在烦躁的生活中顿悟人生之道。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主要内容包括:混乱中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盛世时代——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和民族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元;空前集权与走向没落的帝国——明清四部分内容,从中能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本书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 辣妻损夫掀江湖

    辣妻损夫掀江湖

    他,庶出大少爷,没名没分。她,魔女大小姐,错为丫鬟。无用少爷撞见被甩丫鬟,阴差阳错的陷阱,为颜面,为身份,披上嫁衣,成亲!新婚当日,立下十条婚后条约。无赖夫君不同意?那就让你知道名誉扫地是怎么个意思。“我真的是脑子被门挤了,才会同意和你假成亲!”林诗妍怒吼唐轩梵。“终于聪明了一回,发现自己脑袋被门挤了。”唐轩梵不急不慢的瞥了一眼林诗妍。“唐轩梵,你大爷!”“我大爷不也是你大爷么,何况我没大爷。”只听一声狂吼。庶出腹黑少爷和俏皮魔女大小姐的战争,麻辣开幕……
  • 男生一号肖小笑

    男生一号肖小笑

    学习好,头脑灵活,是谋划把老师搞掂的主谋,生动有趣描述了小学生的成长经历,还有“铁三角”中的唯一女生田田和军师范弥胡,“铁三角”中的老大,当严肃可爱的老教师石老师碰上这群捣蛋鬼时,本书是快乐少年第四辑之整蛊校园之一,她该如何接招?本书生动,肖小笑,幽默,是一部全面反映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小说,情节简单,班长,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