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100000024

第24章 照顾脚下 (1)

一、此衣不与时人同

在柏林禅寺,眼前经常走过步履翩翩、僧衣飘飘的禅僧。我的目光总被那袭随风飘扬的僧衣所吸引。

对僧衣产生的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在柏林禅寺,而是在北京的地铁上。

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位僧人出现了,他身着青灰色长衫,宽大有裕,绝迥风尘。

在华丽缤纷的服饰群中,他简朴大方的僧衣,一枝独秀,卓尔不群,引人关注。

在摇晃的地铁车厢里,他身板挺直,坐在坐椅上,默不作声,僧衣下摆自然下垂,散发着内省与收敛的气息。他目光下垂,一脸和气,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秀长的手指在轻轻捻动念珠。

他应该是一个云水行脚的僧人,他走了遥远的路,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我看到,他身上的长衫,有些地方已经洗得灰中泛白。他肩上的香袋,虽不残破,但也已经饱经风霜。然而,在他的脸上,我能感受到的,只有一味平和。

他的朴素,是由内向外的,含蓄,内敛。

这一袭长衫,让平素拥挤喧哗的车厢安静了许多。

那是禅者内心的宁静与祥和,散发出来感染了更多的人。

佛陀提倡淡泊、惜福、朴质、节省的生活。

一个内心充满慈悲的禅者,即使身着一件粗布外衣,也不会因此被别人轻视;内在的美,如山谷幽兰,散发芳香,令人怡悦。

佛陀规定,僧衣颜色应简单、柔和。

僧服分为两种:常服和法衣。

常服是僧人日常生活中的穿着,有短褂、罗汉褂、长衫等。

法衣指袈裟、方袍(又称海青),课诵、佛事、法会时必须要穿。

僧服多为黄、黑、灰、赤四种颜色。黑色的僧服,又称为缁衣。在诗词中,经常以“缁衣”指代僧人。袈裟由多块方布拼接而成,又称为衲衣,现在已经延伸为所有僧服的通称。由于身穿衲衣,僧人也常自称为“老衲”“衲僧”“衲子”。

佛陀认为,一个求解脱的人应该“专精道业”,而不是把心思放在对物质的追逐上。

因为色彩斑斓、极尽奢侈的服饰,只能装饰一个人的外表,无法庄严一个人的内心,更无法消除人内心里的贪嗔痴。

佛陀要求禅者之衣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也不必故意穿着垢腻破烂之衣。衣服穿在身上,要长短适宜;既不能紧紧地箍在身上,也不能空荡荡地显得宽大无边。衣服不整齐,或华丽;穿着垢腻,或破烂,均为佛陀所戒。

举心动念,皆是道场。所以,对于穿衣吃饭这些琐小的事,佛陀也充分予以关注。

在柏林禅寺,诵读《华严经》“净行品”时,我仿佛听到了佛陀的教导。

于穿衣时,当念偈云:“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若着下裙,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若整衣束,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僧人不穿皮制品,因为非杀生不足以取皮革;僧人也不穿丝制品,因为一袭丝制的服装,至少需要牺牲一千条蚕的性命!僧人们大都穿着棉布衣履,质朴色单,布衣暖暖。

古时候,僧衣柔和的黄色,多用稻草染成。

把大捆大捆的稻草泡到染缸里,把生白布放到缸里,浸泡数日,然后,放到大锅里长时间地煮染,淡黄色的草染布便染成了。

淡黄色的布,自然、朴素、柔和。僧众穿着这种僧衣行走时,四周会飘溢稻草的清香。

北魏时期,高僧昙曜风尘仆仆地行走在路上时,与皇帝的马队不期而遇。一头高大的骏马驮着皇帝向他走来,在昙曜面前站住,那匹马亲近地张开嘴巴衔往了他的衣袖。

当时的说法,是马识善人,所以皇帝的马会一口衔住昙曜和尚的衣袖。

我想,那是因为那匹骏马从昙曜僧衣上嗅到了稻草的清香。

习禅,不必以华丽的衣服来装饰自己,应注重培养内心的庄严。

在柏林禅寺,我在塔院扫地时,见到一位远来的游方僧人礼拜祖师塔。

为免灰尘扑到他的周围,我收起扫帚,静静地看他对赵州祖师塔顶礼三拜。

在他身体的起伏间,我注意到,他身上的僧衣,衣肘处,有一块补丁。

看看这块补丁,想想自己以前因款式不流行而弃穿的衣服,真是感觉惭愧,也对什么是惜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现代人大多有一二十套衣服。虽然如此,他依然会“衣到穿时方恨少”,总觉得没有什么可穿的。

外出赴宴会友,人往往会望着满柜的衣物,不知道穿哪一件好,不知道什么颜色更适合自己,不知道怎么搭配才能更突出个性。

僧众则自由自在,他们穿来穿去,不过是衲衣长衫。这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里,有比穿着什么样的服饰更值得关注的事。

二、低头看得破

夏日的一天,我低头看了一下,发现僧众们脚上的鞋子,颇有意趣。

夏季的僧鞋,是布质的凉鞋,称为“罗汉鞋”。此鞋,由一条一条的灰布拼接而成,鞋子上有六个大透气孔。穿着这样的鞋,一定很凉爽。

我问一位僧人:“在家人可以穿这样的鞋子吗?”

他看了我一眼,笑着点了点头。

他看出我的期望,坐在廊间的木凳上,脱下一只,让我试穿。

合脚,轻便,舒服。

鞋底软软的,行走起来更易体会到我们的脚时刻依托在大地上。平时穿鞋底硬挺的皮鞋,我们的脚像缺了心眼,整日浑浑噩噩。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有人讲僧人用的衣物,在家人不能动呢?”

“大殿里的法器不能随便动,僧人受戒后穿的衣服不能随便穿。像短衲、罗汉鞋、香袋,如果喜欢,可以请购穿用。”

“僧鞋为什么要开六个洞?”

他说:“是要人能够‘低头看得破’。”

“低下头来,看看脚下,要看破什么?”

他说:“要看破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执著,要看破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执著,也要参破六道轮回,勘破对贪嗔痴慢疑邪见六大烦恼的诱惑。”

“僧鞋上的六个洞,是‘六法戒’--不淫、不盗、不杀、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是‘六正行’--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真没想到,这双质地朴素的僧鞋,竟然有如此广阔的含意。

我跑到寺院流通处,请了一双僧鞋。穿鞋、脱鞋之际,低头看它,我时常问自己,你看破了什么?

弘一法师是近代佛门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在给他学生的信札里,弘一法师说到了鞋子的事情。

当时,他的学生想为弘一法师做几双鞋子。因此,弘一法师在信里详细地提及,“鞋子要做什么样,做多大”,以及“我平时总是三双鞋子同时穿。一双礼佛时穿,一双平时穿,一双如厕时穿”。做什么事穿什么鞋子,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弘一法师的生活是多么严谨。

不知佛教戒律对僧人穿鞋是否作出规定。但是想一想,如果刚刚从厕所里迈出来,就一脚迈进佛堂,总是不妥。弘一法师出家后弘扬律宗,他这样要求自己,肯定有所依据。

在中国,由于气候原因,人们进出佛殿不用脱鞋。在泰国、缅甸,进入佛堂前,无论是谁,都要脱下鞋子,因为在佛陀眼里,众生平等。

几天前,与朋友一起吃饭,他突然考了我一个与鞋子有关的问题。

“外出旅行时,如果你脚上的一双新鞋子,不慎被火车的车门挤掉一只,而这时火车就要开动了,那么,你怎样处置脚上的另一只鞋子?”

我随口答道:“没办法,赶快脱下来换上旅行包中的备用鞋吧。”

“那单只的鞋子你怎么处理?”

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考虑过。

他呵呵地笑了,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次,一位禅师乘火车时,一只鞋子被挤掉到铁轨旁。此时,火车已经开动,鞋子无法再捡回来。禅师急忙把穿在脚上的另一只鞋子脱下来,扔到第一只鞋子的旁边。

邻座的乘客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这样做?”

禅师说:“这样可以让路过铁轨旁的穷人得到一双鞋子。”

我听得目瞪口呆。

原来,禅者与俗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俗人遇到问题时,总是考虑如何解脱自身的困境;而禅者不,他依然在为他人着想。

怎样处理一双鞋子,事情虽小,却也是培养禅心的一个门槛。

三、看脚下

有一天,我到问禅寮去请教净慧老和尚。

上楼时,发现楼梯的最上一格为斜面。当时心中很纳闷。

下楼时,净慧老和尚慈悲地送至楼梯口。他老人家语重心长地叮嘱一句:“照顾脚下!”

为什么要注意脚下,净慧老和尚说有三种意思:

一、佛陀讲,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以戒杀生。佛制戒律,规定出家人应赤足行走。因为赤足时,脚比较敏感,也比较柔和,不至于不小心伤害如蚯蚓、蚂蚁等小生灵。

二、注意脚下,是惜福、惜物。一双鞋穿在脚上,若能时时注意脚下,不去踩地上的污水烂泥,走路时轻抬轻放,除了让人举止稳重,也可减少鞋子的磨损,延长鞋子的寿命。

再有,人走得慢时,心情和气息会闲适一些,对身体很有好处。

三、每个人走路脚尖都是向前的,脚尖的方向是人行走的方向。注意脚下也有提醒人随时随地注意方向,要走正道,才不会浪费光阴去多走不必走的冤路。

净慧老和尚慈悲婆心,视机施教,良苦用心,感人至深。

“照顾脚下”,在禅门中,其来有自。一天夜里,五祖寺的法演禅师和三个弟子在返回寺院的途中,手中的灯笼突然被风吹熄。

法演问弟子:“现在灯熄灭了,你们说怎么办?”

如果走夜路喻为人生,那灯笼是行走所必需的。现在,它没有了,该怎么办?禅师的诘问,考验着弟子的心境。

弟子佛鉴说:“彩凤舞丹霄。”

弟子佛眼说:“铁蛇横古路。”

弟子佛果说:“看脚下。”

法演禅师对佛果的回答最为满意。

“看脚下”这三字,虽平实,却很有力量。

当外在的灯火熄灭之后,只有照顾脚下,才能看清路,从容稳健地前行。

留意一下柏林禅寺中的台阶,最上一格大多数是斜面,以时时提示人们“照顾脚下”!普光明殿前的草坪附近,栏杆上挂有“照顾脚下”的小牌子。这恐怕不仅仅是提醒人们莫践踏草坪,更有一层深意在。习禅,就要“照顾脚下”,把握当下。

进出寺院的殿门,法师们也时常提醒人们“照顾脚下”。进出殿堂,哪条腿靠近门框,就先迈哪条腿。

“照顾脚下”,听起来很肤浅,却是僧众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一。走路时,人要迈好每一步;每进一扇门时,要觉知自己是该抬左脚还是右脚。时时清醒,刻刻分明,这就要求人全身心地观照自己。

在禅堂打坐时,上禅凳之前,要把脱下的鞋子收拾好,整齐拢在座前,一左一右,摆成一条直线。这样做,为方便巡香的僧人提供方便,以免他在灯光暗淡的禅堂中行走时被脚下的鞋子磕绊。

“照顾脚下”,其实就是照看好自己。日常生活中,我们两只眼睛经常看着别人的缺点。照顾脚下,就是提醒我们要照顾好自己的心,时时刻刻检查自己有无迷失。

抬脚落脚,处处禅心。

四、一瓶一钵,可盛的心

唐代贯休禅师诗云:“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万山得得来。”

一瓶一钵,是僧人随身携带的生活日用器具。

在禅者眼里,这一瓶一钵,是可以把天地法界都包容了的。因为佛门历来“一花一世界”。

在柏林禅寺行堂的我,在僧众用餐前,首先要把桌子擦拭干净,将饭碗一一摆放整齐。

有一天,偶有闲暇,面对着眼前一排排整齐的碗,我忽然发起呆来。

这一只只普通的碗,就像一个个深藏不露的经历岁月磨砺、依然饱含信仰的人。

无情岁月,有情天地,它们固守着自己的质性,随缘而又超然,无论是在碗橱中、人们手中、各种各样的锅边;也无论拿着它的那双手是粗茧还是细腻,是男还是女,是孩子胖乎乎的小手还是老人遍布青筋与沧桑的手;更无论盛进来的是淡汤还是浓粥,咸或者淡,生菜或者炒菜。

它的形状,是执意想要守住什么的姿态,外表坚硬,内里温柔,或者说外示以有,内蕴以空,所遇都能安受,从不主动攀缘。

放什么给它,它都不起贪心。

多么好的可盛之心!

一向苦苦寻觅的佛性,原来不光关乎山河大地、灿烂星汉、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果然一沙一世界,这一只碗,深深浅浅“可容可盛”的,竟然可以是整个虚空。

既然是整个虚空了,那时光也在这只碗里面,你我也在这碗里面,生活这片天地也在这碗里面。这碗里面,还盛容着一天天流水的日子、一天天的喜怒哀乐;盛容着使性子或者包容,自以为是的小伎俩或者恍然大悟的一瞬间;盛容着爱你或者恨你的人。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藏地鬼棺

    藏地鬼棺

    郭笑风生前是一个道士,斩妖除魔,路见不平之事,扫荡人间一切安定。死后入鬼道,摇身一变即为判官,一剑在手,天下有我,凡尘魑魅魍魉,诛杀出一条人间大道......
  •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准风月谈(鲁迅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追回落跑顽皮妻

    追回落跑顽皮妻

    【全文完结】她是北家掌上明珠,单恋他十年,他却只当她妹妹般疼爱。即使最后两人意外成为最亲密的人,他的态度一如从前。在亲耳听见他对别的女人说“我爱的从来只有你,景珊我只当她是妹妹,我和她一辈子都不可能”时,一颗痴心顿时被凌迟割片。为疗情伤,她毅然去了万里之外的国家,谁知?仅两个月,不管她走到哪,总会出现一群黑衣人对她恭敬的俯身道:“大嫂,大哥请你回家!”
  • 先睡一觉再说

    先睡一觉再说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学就会做早点

    一学就会做早点

    《一学就会做早点》精选了近百种早点的做法,操作方便,内容实用。制作简单,一学就会,是居家过日子的上选读本。蟹黄虾子烧麦;金黄南瓜饼;麦香粗粮饼;白糖焦饼;岭南光酥饼;黄金馒头;葱油花卷;香软芋头糕;皮蛋瘦肉粥;油盐白粥;生滚田鸡粥;田螺芋头粥;生菜鲮鱼球粥;柴鱼花生粥;淡菜皮蛋粥;等等。
  •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中外历史上众多的名将中选择了十几位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力图将这些著名将领的人生经历尽可能全面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谜题掀开其神秘的面纱,给读者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在写作风格上,《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也力求通俗易懂、精准生动,注重其中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以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需要。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本全真、立体的《中外历史名将之谜》能够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织工、沉钟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织工、沉钟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