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1700000008

第8章 创 新 篇 (2)

事情远远没有结束。1996年,郭凡生宣布慧聪未来的上市目标。根据他的设想,公司上市后,慧聪内部将出现上百个有百万身价的员工。基于国内从未有过民营公司上市的情况,所以许多职工对此不以为然。大多数人只是为了给郭凡生“面子”而认购公司的内部股票。甚至直到公司上市前,还有众多持有慧聪大额股票的高层人士离职。

然而,自从郭凡生作了这个决定后,他铆足了劲要让公司上市。为此,他曾两次更换目标市场和投资银行,创下了中国上市的民营企业中花费最高、换得担保人最多、耗时最长的公司之一。

十二年后,慧聪终于上市,这个乌托邦式梦想成为现实,一百二十多名员工因持有大量股票而摇身一变为百万富翁,而他们在慧聪工作的平均年限仅有6年。至此,郭凡生终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说:“一个上市公司一下子创造了这么多的百万富翁是‘前无古人’的,也许有的创造了几个亿万富翁,但创造的百万富翁绝对没有这么多的。好的企业制度把笨人变聪明,把懒人变勤奋。”

郭凡生并不是埋头苦干的创业者,他更近似于股份制的狂热追随者。他的口才很好,经常参加各种公众论坛,每次演讲也必然提到股份制。他认为这是一种当之无愧的使命:“我觉得,我的最大价值就是使资本市场对知识经济的规则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接受到接受,要让知识经济的规则从知识分子的推动和挣扎变为一种大家公认的常理。”

【在京档案】

1982年,郭凡生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1992年10月,他邀请几个知交一同建立了慧聪有限公司。他持有50%的股份,因此成为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2003年12月17日,慧聪国际咨询成为国内第一家成功上市的民营企业。

陈景润:活在数学中的智者

【北京人物】

陈景润(1933~1996),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66年,他发表了《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掀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个成果也被称为“陈氏定理”。他因此而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1999年,紫金山天文台以他的名字为一颗行星命名。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六平方米的小屋,一盏煤油灯,一张床板,一支笔,六麻袋的草稿纸,一位数学家在这样的环境下解开了世上最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而他距离摘取数学皇冠顶端的明珠——“1+1”,仅有一步之遥。

这个让世界都为之惊叹的人,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小时候的陈景润是一个瘦弱羞怯的孩子,却对数学如痴入迷。计算数学题占据了他一天中大部分的光阴,他却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从厦门大学的数学系毕业。他在数论系列问题中的出众表现,引起了华罗庚的注意,将他调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数学研究所。

50年代初期,陈景润针对球内格点问题、高斯圆内格点问题、华林问题及塔里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计算,得出重要结论。60年代后期,他又投入到对筛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中。

两百多年来,悬而未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吸引了无数的数学家,却无一人将其摘下。早在高中时代,陈景润就听老师介绍过:数学是自然科学界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皇冠,“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那皇冠上璀璨的明珠。这一番美妙的启示,成为了他一生中的奋斗目标。

为了解开“哥德巴赫猜想”,摘下这颗闪耀夺目的明珠,陈景润凭借惊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在数学的长河里摸索前进。辛勤的汗水终会得到丰美的果实。1973年,陈景润终于寻到光明的道路,他找到一条简化的证实“哥德巴赫猜想”的捷径。当他发表这一成果后,立即引起世界轰动。“1+2”被称为“陈氏定理”,人们称赞它为“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著名数学家高度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世界各国知名的数学家们也纷纷撰文,称陈景润的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在数学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至今仍难以被后人超越。1978年及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邀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作最高规格的45分钟报告。

另外,陈景润还对人类密切关系、现代经济管理与数学组合以及尖端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他为此在世界各大报刊发表七十余篇科学论文,并写下《组合数学》、《数学趣味谈》等著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等多项荣誉。

陈景润声名远播,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毫不骄傲。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饱受帕金森氏综合症长达12年的折磨后,陈景润因呼吸衰竭去世,享年62岁。

【在京档案】

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1954年任教于北京四中,后调回厦门大学担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1956年被调至中国科学院的数学研究所。1980年成为中科院的物理学数学部委员。1978年开始培养自己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邓稼先:“两弹”是他的勋章

【北京人物】

邓稼先(1924~1986),中国“两弹”元勋,中国著名科学家,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当年即返回中国。他是我国核武器研究的奠基者,参与组织我国核武器的研发;他在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试验中作出巨大贡献;他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特等奖。由于他在我国原子弹的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被人们尊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是我国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试验中,邓稼先组织进行了流体力学、爆轰物理、中子输运、状态方程等基础研究,完成了基本理论方案,并指导了核武器的模拟试验。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又领导科研人员继续探索氢弹的原理,并于1967年亲自参与了中国首枚氢弹的研制工作。

1958年,二机部的刘杰慕名邀请邓稼先参与一项国家机密科研工作,邓稼先欣然答应。从此,曾经家喻户晓的邓稼先在各类刊物和社会活动中销声匿迹,除了戈壁沙漠和警卫森严的大院里,人们再也看不见他的身影。

邓稼先担任二机部的主任后,精心挑选了一些大学生,并准备好相关的俄文资料以及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方面终止了原来的协议,中央政府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中国自己的原子弹及人造卫星。

邓稼先接到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工作后,便组织人手开始投入研究中。先前,苏联专家留下了一个核爆大气压的数值,邓稼先在同事的帮助下推翻了原有的结论,从而顺利突破原子弹试验的关键性问题。

研制原子弹期间,正逢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这里的科学家虽然配有较多的粮食,却仍然缺少油水,经常得饿着肚子进行试验。邓稼先的岳父捎给他一点可怜巴巴的油票,他全都买了饼干,在工作时与同事一起分享。在这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他们以饱满的精神态度日夜赶工,讨论着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邓稼先工作的地方并不仅仅是科研机构,他的足迹遍及大漠的试验场。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在这个秘密基地度过了八年的单身汉生活。他甚至有十五次亲自到现场领导核试验,据此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1964年10月,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爆炸结束后,他亲自带队进入现场采样,以确定效果。之后,他和于敏等人立即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最终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原子弹到氢弹,邓稼先只花了两年零八个月,而法国花了八年、美国花了七年、苏联花了十年,这样的速度堪称世界第一!

就在他领导中国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圆满成功的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他的癌细胞已扩散全身,无法挽救。国庆节那天,他提出的愿望是想去天安门看看。1986年7月16日,国家授予他“五一”劳动勋章。7月29日,邓稼先于北京逝世。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在京档案】

被清政府赞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的大书法家和篆刻家邓石如,是邓稼先的祖先。他的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1946年,邓稼先在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助教。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科技强国”的梦想和包袱,他是当之无愧的当代知识分子的榜样。

华罗庚:“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

【北京人物】

华罗庚(1910~1985),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矩阵几何学、自安函数论、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等众多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科学家之一。1985年6月12日,他因心脏病在东京病逝。目前,国际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研成果有“怀依—华不等式”、“华氏定理”、“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华氏算子”等。

1949年,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华罗庚感到热血沸腾,他克服了重重阻力,偕同家人返回中国。途中停留香港期间,他为留美学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希望海外留学生都能归国,为新中国效劳。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一行终于抵达北京。

华罗庚回国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紧接着,他接受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组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研究所顺利成立,他就任为所长。在以后的时间里,华罗庚潜心培养了众多数学人才,他的很多学生都成为了后来著名的数学家,如陆启铿、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龚升等。

回国不过数年,他便发表了多篇数学研究领域的论文,引起学术界的轰动。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1957年,他出版《数论导引》;1957年,他的《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首先被译成德文,后来俄文版和中文版又先后出版;1963年,他和万哲先合著的《典型群》得以出版。为了培育祖国未来的数学英才,他在北京积极发起各种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并亲身参与出题、监考、阅卷环节。他还撰写许多数学通俗读物,受到了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他力主在科学研究中养成学术氛围,因此学术讨论是必须的。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华罗庚还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1953年,他参与科学代表团前往苏联访问。他还代表中国的数学家,参加了匈牙利的世界数学家大会。此外,他列席世界和平理事会、亚太和平会议。1958年,他与郭沫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新德里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1958年,华罗庚就任中国科技大学的副校长,兼任应用数学系主任。除了继续数学理论研究以外,他还探索数学与实业相结合的道路。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后,他认为优选法和统筹法完全可以在工农业生产中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改变管理面貌。所以,他在科技大学授课的同时,还带着学生去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他撰写《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并带着科技大学的师生到企业工厂中去宣传“双法”的用处。“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他勤勉的一生足以令世人仰望。

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归其原因,在于他真诚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为此奋斗一生,成为世界闻名的杰出数学家。

【在京档案】

1930年,熊庆来在学术杂志上了解到华罗庚坎坷的自学经历和卓越的数学才华后,果断破格录取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让他进入清华大学。从1931年开始,华罗庚在清华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他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便完成了数学系的所有课程。此外,他还自学了英、法、德文,并在国外杂志刊发了三篇论文,被聘任为助教。新中国成立之后,华罗庚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毅然返回祖国,立志发展我国的数学科研事业。

王淦昌:两次踏到诺贝尔门槛

【北京人物】

同类推荐
  •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已不新鲜了。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就想好了这个题目,并且作了动手的准备。由于研究赵村理更为急迫,我改变了方向。1981年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我当时在《汾水》编评论,特地开辟了一个《鲁迅与山西》的专栏,约请王瑶先生、冈夫先生、唐诃先生以及我的朋友王峻峰,分头写了文章。
  •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既豪爽又谨慎,既热情又小心,既善于经营世俗人生,又崇尚精神生活。他们可以披肝沥胆,无私助人,也可以小处计较,谨慎处世;他们可以争强好胜,兼济天下,也可以超然物外,独善其身。本书是第一本诠释湖北人性情的精华本,是洞悉湖北人行为特性的全面攻略。本书着重描写了湖北的地理特点、文化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书中,编者突出表现湖北人在经济、教育、社会、性格、人文况味、语言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性情特征。其中,尤其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做了细致的解释。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的性格密码(下)

    中国人对于自我民族性格的审视是近代才开始的。之前的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政治文化中心,向来是输出文明。直至十九世纪下半叶与西方列强的数次战争,中国才发现与正视这个世界中还存在与中国性格迥异的强大文明这个事实,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差异,分析差异,并试图改变民族性格,以救亡图存。与此同时,涌入中国的外国人也对这个传说般的古国睁大了观察的眼睛,他们发现不仅他们的武力和商品征服不了中国,他们的科学与宗教也对中国人影响甚微,从此中国人的性格成为近代中国改革和外国人研究中国颇为核心的一个论题,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文化思潮虽然以政治、文化为主题,其深处却一直涌动着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性格的肯定或否定、保留与改变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今天。
  •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美男来接招:魔女穆念熙

    美男来接招:魔女穆念熙

    她的父亲是商界之龙,她的母亲是商界之凤,她的爷爷奶奶是英氏贵族,而她却是轰动校园的魔女。绝美的容貌,张扬的性格,面对英俊的王子,邪恶的美男,她谁也不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王子有什么了不起?她可是响当当的魔女!哼哼,美男帅哥别挡道,统统靠边站!一场华丽的校园舞曲闪亮登场……
  • 重生女主播

    重生女主播

    彭佳是华夏国大华市电视台主播,前世因为误会和倔强的个性,间接导致母亲病故,高官继父入狱。家破人亡之后,彭佳在年华老去时惨遭电视台无情抛弃。当彭佳意外重生回到15年前,她决心抓住上天恩赐的机会扭转前世的颓势,重新塑造自已的未来!不论是职场小人、谋害亲人的恶人、能让自已上位的贵人,女主播一一接招……职斗、官斗、娱乐,全包!
  • 别让生气毁了你

    别让生气毁了你

    生气是人类最危险的情绪之一。人在生气时,犹如一只发狂的狮子,肆无忌惮地伤害着自己和他人。在愤怒情绪的支配下,人往往会打破原则,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愤怒是人之常情,但要学会克制。善于控制愤怒的人,总是将愤怒藏在心底深处,并慢慢将其转化成一种惊人的力量。
  • 逆境中的自在

    逆境中的自在

    领悟佛语经典,参透人生百味,看破荣辱得失,活得自在安然。一桩桩禅宗公案,一则则佛家故事,在轻松自然的享受中,让你参透人生的禅机,发现人生的真谛,升华人生的意义。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屋檐下的缘分

    屋檐下的缘分

    萧健,一个普通的公司小技术员,因为一场偶遇平凡的生活产生涟漪。性格木讷、感情空白的他竟然做出了出乎意料的决定。同一屋檐下,发生的酸甜苦辣,随着故事的发展,他与她的爱与恨纠葛,让我们对他们爱情的破碎多了一声叹息
  • 红楼尘梦

    红楼尘梦

    ★佛说:姻缘前定,宿孽关情。★一块美玉,见证百年情缘;一株仙草,演出红尘故事;一个路者,救得一颗七窍心;一泓清水,饶得………★你道是阆苑仙葩,你道是美玉无瑕,都需看这女儿国中的神瑛使者同咱们同忆那看惯春月秋风的红楼尘梦。★潇湘妃子、绛珠仙草,红楼尘世。依然美的不可一世……她。既因为美丽而可爱,也因为可爱而美丽,更因为善良而美丽……★这一场尘梦,又岂止木石前盟那么简单,水木缘,金玉缘,缘来缘去,甄宝玉贾宝玉水澈水溶水洛水湛还有忠顺王甚至浩瀚国的蒙古国的铮铮铁骨,这些迷失在绛珠仙草美貌与善良下的灵魂,叫她不得不面对着国与家个人与黎民战争与和平时究竟该作何选择……★亲们快来收藏,话说此文貌似慢热,但是也许亲们以前读红楼的许多不解都会得到一个解释呢~呵呵拭目以待吧……第一卷:缘起第二卷:追本溯源演说水林第三卷:红楼八载风刀霜剑第四卷:缘去缘来谁慰黛心第五卷:有情人长相守第六卷:林梦儿的红楼百宝囊――――――――――林梦儿,初次撰文,未涉世事,愿用小女子最真诚的心,最美好天真的文字,重新温故那段永垂不朽的红楼尘梦……看不出色彩的书名,看不出感情的文字,我希望娓娓道来的可以是恩怨分明,可以是红尘最不俗的爱情,可以是幸福的纯真善良,是一段你我都希翼的美丽洒脱平淡欢乐……梦儿的群—65923346—红楼尘梦——敲门砖:红楼尘梦或者林梦儿喜欢的可以加偶,亲们的一些意见梦儿会考虑的……如果现在不行也还有以后呢……(*^__^*)嘻嘻……推荐梦儿自己的新文《冷月点颦玉生情》梦儿自己的完结文《红楼尘梦》梦儿自己的玄幻爱情《第一情狐》推荐好友菁菁苜蓿的完结文《红楼梦之潇湘妃子》——★★★★★—【推荐:脂砚斋出品的精彩美文】—★★★★★——《一梦潇湘冷清秋》瑾瑜地址:《挽红楼之玉亦狂》落花楼主地址:《穿越红楼之黛倾天下》雁无痕地址:《红楼尘梦》林梦儿地址:《红楼寻梦之情满潇湘》沧海明珠地址:《红楼之雍皇夺玉》曲阑地址:《情续红楼画眉蹙》梅灵地址:——★★★★★—【脂砚斋出品·绝不抄袭·绝对完文】—★★★★★——
  • 时光之翼:百年泪

    时光之翼:百年泪

    几个十六岁的少年,来到了明朝末年被误认为是刺客!却又正巧赶上新皇登基,大赦天下他们又被莫名其妙的放了出来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个巫师设计的这个美丽的巫师和这几个少年打了一个赌:七年之后,如果还能有一个人活着,那你们就可以全部回去,但如果你们都死了,就永远呆在明朝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乞尾赖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乞尾赖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资料,在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指导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贯穿了大战的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战场战役和主要军政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