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5100000006

第6章 中国历史发展的轮廓 (2)

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要求每2万人中选出一名“孝廉”。被提名的人和高官的子弟组成实习军团,先当宫廷守卫,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学习后,再分配到各政府单位任职。这样一来,大批地主最后集结成党派,透过“察举”等制度,和中央保持强有力的联系,并扩大在乡间的影响,侵蚀地方政府,逐渐动摇中央政府的基础。在东汉前的权力真空期,这个现象更是严重。东汉末期,学问成为获取权力的公开手段,私人讲学吸引了很多门徒,常常达数千人之众;朝廷办的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在长安建立太学。这种制度为后代王朝所延续,并大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更多达3万人。显然,对国家而言,这并非什么好事。

汉武帝之后,经过霍光与王莽两位著名外戚的统治,西汉走到了它的尽头。如果从大历史的眼光来看,从霍光到王莽,在这不到100年的时间内,中央政权已无从合理化。因为中国在公元前统一为政治上的初期早熟,既无各地确实统计数字,也不能区划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在囫囵情形下,凡事靠在位者及摄政者随时摆布。

恰巧昭、成、哀、平四位皇帝都没有儿子,而按习惯法,又必须从皇室支裔里找继承人,每次人选约二三十人,或多至四五十人,又不按出生顺序选年纪大的,反倒是选小孩子,因为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加以操纵,这无疑增加了女人的重要性。汉朝皇后平日没有任何实权,皇帝在位时,要说废掉她们,就可以废掉她们,并不像后代手续那么复杂。但只要皇帝一死,皇后成为皇太后,对择嗣就会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安排,无疑会使她的娘家人(外戚),从中大得好处。

王莽篡位改革失败,由刘秀建立东汉。但此时的东汉王朝与西汉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黄仁宇先生说,西汉帝国仍是草创时代,不管是文景之治,还是武帝之用董仲舒,也不管是霍光的专权,还是宣帝的各种理论,都离不开一种试验的性质,所以能让读史者有好奇心。但东汉的君主,却没有进行这样创作的机会,其主要的原因是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法制却不能确立。所以,从长期的历史眼光看来,后汉因袭前代过甚,只能继续充实一个原始型以小自耕农作基干的大帝国,不能替中国打开新局面。

在东汉的12个皇帝中,只有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是成年人登基,其他的要不是弱冠享位,就是在襁褓孩提中拉来算数。而且除了最后一个禅位于曹丕的献帝活了54岁外,其余的没有一个活到40岁。因此,东汉的政局,总是受宦官、女后和外戚的操纵。

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原因外,黄仁宇先生还为东汉的灭亡找出了两个重要背景:

东汉的学术很有成效,但是由于仕途受限,有的人终身为布衣,有的则为“宾客”,还有很多的自命清高,在读圣贤书之余,养成一种轻狂的风气,不仅自己被狭窄的伦理观念所支配,还要强迫他人也按自己的观念从事,从而成为东汉党争的根源。

东汉的法制毫无规章,也是一个深重的弱点。汉法是根据《秦律》演变而来,条文复杂,内容简单,根本应付不了复杂的社会局面。

公元200年,发生了官渡之战,在黄仁宇先生看来,这无疑是开启了长期无政府状态和军人冲突的大战争。大战的其中一方是袁绍,企图以新兴的州郡力量称霸。他的祖先袁良以经学起家,大大赚了一笔钱。袁良曾在朝廷任太子舍人,后来将这种“传男不传女”的知识交给孙子袁安。袁安则从县的地方官升到郡太守,后来担任朝廷大臣。从此以后,袁家没有一代不在朝中任官,“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起兵时,据说门客和属下有近十万人。

大战的另一方是曹操,他以东汉王朝的保护者自居。曹操出身“孝廉”,养父显然是宦官,曾担任皇帝的中常侍。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杂牌军溃败,但朝廷的秩序并没有恢复,反而瓦解。当时的组织和辅助单位也无法使地方自治正当化。无论如何,当时的问题包括大规模的天灾,以及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疆防御线,由地方崛起、从学阀转成军阀的人士,并没有能力处理这些问题。

总之,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汉代的覆亡,则证明一个政治体系,对各人私利观完全否定,只能控制一个简单的社会,一到情态繁复,各人口是心非,就无法和衷共济。”纵使军阀再想合作,也找不到一个合作的逻辑。晋代曾打算稳定中国,但为期甚短,中国自此陷入长期的分崩离析之中,时间长达369年。

社会的重新整合:长期的分裂

秦汉大帝国在公元220年后已无可改组修正,只能重起炉灶的再造。问题不仅在朝廷的高层机构,而且在民间的低层机构。

——黄仁宇:《长期分裂时的悲剧》

前面已经说过,统一是中国社会的常态,分裂是其变态。但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一次长达369年的分裂,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亡之后的369年,中国无法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期最长的分裂。

最先开始的是三国时代。由于浪漫的《三国演义》的生花妙笔,三国显得格外绚烂多彩,引人注目。的确,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就算是翻开《三国志》这样的正史,其间的悲欢离合,也不会让人感到有丝毫的逊色。黄仁宇先生对于三国的历史评价就是,“整个三国时代,是英雄豪杰风流人物浮沉起伏的期间。因为战事连绵不断,皇帝威信又名存实亡,很多舞台上的角色,已不受道德上的约束,于是赴炎附势。“他们自述胸襟怀抱,慷慨真切,全无腐儒气味,做起事来,也是畅快淋漓。”

说到三国,必然离不开曹操。曹操能够出类拔萃,取得在三国鼎立中最重要的角色,乃是由于他不拘小节,眼光远大。为了安抚流亡农民,他开始推行“屯田制”,既安定社会,也解决了军粮问题。为了打击东汉时期为害最烈的豪强势力,他大力加以整顿,并推行了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惟才是举”的命令。他说,“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人的名声好不好,孝顺不孝顺,只要懂得治国用兵之术,就要将他拉拢过来,加以使用。与传统的儒家经典理论相对比,这无疑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然而,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历史,我们又可以知道,在这分裂的369年中,酝酿着一个大问题,牵涉整个国家从头到尾的重新组织。不仅曹操不可能预测,即作史者如陈寿及裴松之也仍没有看到演变之全豹。也正因为此故,黄仁宇先生对于曹操等人的评价并不算高。

曹丕篡夺汉位,开启了东吴和蜀汉称帝的序幕。至此,三国鼎立才最终确立。不过,曹氏家族的篡位,原以为可“永享国祚”,不料没几年就失去皇帝宝座。

这也难怪,这些篡位者没有看到,他们自己是世代权臣,手执兵符,当然声震朝宇。可是一旦做了皇帝,传之子孙,皇帝又会变成宫中的傀儡。

篡位的司马炎在位25年,重新造就了中国的统一。但由于西晋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无法满足整个社会体制的需要,所以很快就引发“八王之乱”,西晋中央权威一败涂地,最终导致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就是后来汉族知识分子所无法释怀的“五胡乱中华”。(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他们乘当时社会上的混乱,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来,有的人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称之为“五胡乱中华”。)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按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来看,这是因为秦汉大帝国在公元220年后已无可改组修正,只能重起炉灶的再造。问题不仅在朝廷的高层机构,而且在民间的低层机构。

由于社会上的大动乱,当时人口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迁徙,汉人是多数民族,却无法对抗这种潮流,随之而动,结果是为我国南部经济的开发,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并使得到了第二帝国时期,我国的南方经济全面超过北方。北方的少数民族虽擅长骑兵战术,也无法越过淮水和汉江等处地区,况且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无法在全国推广,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生活方式。

双方在淮河流域一带,产生了“拉锯战”。

第一帝国是以数量较少的官僚机构统治大量的自耕农,但分裂时期,汉族的巨家大室和少数民族首领都自起炉灶,各干一套,结果妨碍了中央政府向全民征兵抽税;加上各民族语言不通,更造成了统一的障碍。

当然,此间也有统一的尝试,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由于前秦的苻坚的内部问题实在太多,而南方的东晋政权又拼死一搏,所以结果是苻坚大败,统一进程延迟。这也可以说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的是骑兵战术,至此已无法做有效的发挥;南方的汉人擅长水战,不仅可以用船运兵,争取主动,而且将士也无行军之劳,兵粮有速达之效,不过,这种长处也不能向北延伸。所以黄仁宇先生才会说,“淝水之战时,双方受地形限制的情形,已见其端倪。”

最终打破这种僵局的,是北魏的拓跋氏。他们之所以能如此,不是文化程度高,而是由于人文条件简单,可以从最基本的事业着手,并能以原始作风来解决问题,所以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他们所做的最重要工作,在黄仁宇先生看来,就是推行“太和诏令”。这是由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进行的。冯太后信任大臣李冲,由李冲对拓跋氏政权的民政进行改革,因而对中国以后几百年的政治体制有深远的影响。这一套变法,由于是在太和年间进行的,所以又叫“太和诏令”。

变法中最重要的两条,是均田制与三长制。485年,诏令天下均田,原则上土地国有,定立了每一家按人口应有田地的标准;486年则确立三长制,也就是选有权有势的人当基层干部。在黄仁宇先生看来,这样实际进入“租庸调”制。

由于这一措施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根本改造,所以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性。具体的推行情况,现有的史料还无从判断。以后北魏仍为权臣所把持,并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魏为北齐高洋所取代,西魏为北周宇文觉所取代。

但黄仁宇先生认为,“然则历史的演进,并不为这分裂运动而停滞。中国之统一,需要一个以小自耕农社会作统御经理的趋向,也愈为明显。”

最后承担起统一任务的,是北周的外戚杨坚,也就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是个胡汉混血儿,他利用自己外戚的身份,先以北周的力量吞并北齐,然后回头解决北周问题,并利用统一后的江北力量,席卷南朝。黄仁宇先生说,他的这个统一模式,发展方向是自西向东,由北至南,“以经济人文简单的地区去征服繁荣富有的地区,这也是承继北魏拓跋氏在历史上活动的逻辑。”黄仁宇先生没有进一步指出,其实这也很符合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模式,即由北而南,由西向东。经北伐而获胜的统一,除明朝是个例外,其余的实在是乏善可陈。

至于在此段时间内,中国社会能够重新走向统一,思想方面的原因起了多大的份量,前面已经说过,有些历史学家每提到中国的重新统一时,总要强调中国传统思想的伟大,但是传统思想能够发生功效则是因为社会组织已经和它接近。比如说,宇文泰在文治方面最闻名的措施,乃是任命苏绰为度支部尚书,让他规划新政府的各种设计,而苏绰的设计,也总是以《周礼》为依托,也就是预先创造一个模式,然后依葫芦画瓢,进行实际的操作。而北魏的三长制和均田制,在黄仁宇先生看来,则正有这种“间架性设计”的趋向。至于为什么会如此,则是可能对朝廷和社会底层作梗的巨家大室(社会中层),或被淘汰或受约束,中央政府因此可以掌握大量的农民。

总之,归纳这一段历史时,黄仁宇先生说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汉代虽亡,过去多年来中国已经产生了一个独一无二文教式的体系,足以支持一个以小自耕农作基础的大帝国,一到客观的环境许可,这样一个大帝国可以重新摆布登场的时候,这文教上的体系用不着重新创设,也可以随着弹冠而起了。

尝试货币改革的失败:第二帝国

第二帝国尝试货币管理,但功败垂成。

——黄仁宇:《黄河青山》

同类推荐
  • 强兵

    强兵

    喜欢铁血军史的兄弟请捧场!
  • 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止转动,变迁的是时代,更迭的是王朝,唯有那兴衰得失的历史规律亘古不变,在每一个王朝身上重复上演。本书从历史上的25个王朝出发,深入探讨王朝兴衰的原因,揭示朝代更迭的秘密,向读者全方位展示各个帝国从崛起到淹没的历程。
  • 极品奸商

    极品奸商

    一次莫名其妙的穿越,让他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凭借着自己前世的本领,在另一个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浓重的笔墨。商场、战场、官场、情场,都是他纵横的舞台。日出东方,唯我不败……风姿冠绝的花魁、学富五车的才女、武功高绝的女侠、不落凡尘的仙子,或是纵横沙场的女将,谁会落入他的爱情陷阱?他无耻、他下流、他手段卑鄙让人瞠目结舌。可为何,这样的一个小人,却用他的肩膀,抗起了华夏的脊梁?
  • 三国之雄霸天下

    三国之雄霸天下

    男儿行三国,娶娇妻美妾,收谋士猛将,战天下英雄。特种兵王炎回到三国,获得霸王项羽传承,一枪在手,万夫莫敌。身处乱世之中,王炎凭借掌中霸王枪,胯下乌骓马,以及无敌的特种战术,攻必克,战必胜,雄霸天下。
  • 大宋一品驸马

    大宋一品驸马

    宋开国十年,南北尚有四国未平,燕云十六州犹在敌手。柳味穿越成一落魄郡主的驸马,势要在大宋搅动风云。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宋殇

    宋殇

    宋王朝与文天祥是格格不入,却也是密不可分的.少年时无法无天的他,刚刚步入朝堂便几次三番遭遇生死劫难。若不是追月公主,他或许这辈子也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青年时临危受命的他,不计前嫌、弃文从武为宋奔波,然而他的付出换来的只是宋王朝仅四年的苟延残喘……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艺术文化论

    艺术文化论

    针对当代艺术存在的新现实,针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艺术变相、艺术表现,试图从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的艺术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其目的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解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八戒自传

    八戒自传

    自从高老庄一役,俺被那死猴子用计收降,这色戒以后是不能再犯了。虽整天面对唐僧那头呆鹅和不开壳的沙师弟就让人烦闷,但是西行路上偶尔遇见了一些女菩萨,俺倒也可揩些油水,可毕竟不如当妖精时自在,真是气煞俺老猪也……。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娇娘子拐冷相公

    娇娘子拐冷相公

    啥米?偶死哩?啥米啥米?收错魂魄了?XXXOOOO……该死的阎王!该死的判官!该死的牛头!该死的马面!偶这么一个美丽无双、聪明盖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下省略N字)的大美女就这么被你们轻轻松松的一句弄错了就给搞死哩?偶刚定做的限量跑车!!!偶刚做完的任务,还没收到的香香MONEY!你们赔偿我?行!那你们送偶回去吧!啥米?偶的身体已经毁的不能在毁了?回不去了?只能让偶重新投胎?在来一回?有没有搞错啊!!!啥米?条件任我开?随我选择?这个好!那偶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外貌。阎王点头,可以。偶要丰盈窈窕、婀娜多姿的体态。阎王点头。偶要疼偶爱偶奉偶为珍宝的家人。阎王点头。偶还要花不完的金山银山!阎王顿了下,点了点头。偶还要……还有……在有……阎王脖子已经僵住,起身来到女主身边,飞起一脚直接将女主踢到转生池中。转头怒视手下的人:“下回你们谁要是在给我做错事,我就把你们OOXX了!”“那个,阎王大人.”判官弱弱的出声。“有话说!有屁放!”阎王喊道。“您刚才忘记给她喝‘孟婆汤’了……”判官说完就躲到一边,生怕阎王把气撒到他身上。阎王青筋暴露吼道:“散会!”“是!”众人作鸟兽散。——————————此文帅哥多多,结局1对1,喜欢滴亲支持下点下收藏 ̄来张票票 ̄妖捧着香吻等着哦(*^__^*)...嘻嘻
  •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本书分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临近景观等四部分,全方位地描述了长江风貌,赞美了长江的壮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