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900000002

第2章 读书的智慧 (1)

章节提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读者该如何选择,怎样才能寻得读书的真谛?而唯一的答案就是要求我们不能盲目地读书,要有目的,讲求方法。

钱钟书先生便是一个会读书的人。他博览群书,却没有被书海淹没,而是从中汲取营养,用自己的精神陶冶熔铸,筑起一道巍巍的文化昆仑。书滋养了他的灵魂,他手中的书也幸逢知音,展现出为前人所未参透的神奇魅力。人与书的水乳相融,使读书与人生达到了几近完美的境界。

钱先生读书讲技法,颇有自己的心得,这里将钱先生的读书心得总结为“热读”和“冷读”。热读即快读,不求甚解地读。冷读即慢读,逐字逐句,且琢且磨地读。就算是需要仔细把玩的书籍,也有可以草草翻过的部分。读书的精粗阔略没有定法,无论热读还是冷读都要“因时因事而宜”。读书的关键是“消纳”。消纳即消化,是说读书像吃饭,书中的营养要化为自己的精神和血肉。而这“化”的秘诀就在于用“心”去读书。读书不限于篇章字句,要凭一双慧眼悟到字里行间蕴藏的诗心和文心,因为人的精神无论古今中外总有相通之处。找到这亘古不变的精神,使自己的心灵面对一个陡然开阔的境界,才算找到了读书的真谛。于是,读书,就成了阅读人生。而像钱先生那样,深刻体味人生,与前人书中阐明的道理暗合,人生,也就成了一部精彩的大书。

热读与冷读

读书,要讲技法。这里将钱先生的读书心得总结为“热读”和“冷读”。热读,就是快读,但快不同于马虎,快读也要抓住文章的精髓和大意。冷读是逐字逐句地慢读。热读和冷读不是机械的规定,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宜。这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读书也有技巧,不能平均用力,要掌握灵活的方法。

书籍,是整个人类的记忆。还是在茹毛饮血的年代里,人们就开始结绳记事或者以图记事。正是这种保留种族经验的强烈愿望,使得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富有智慧的一个物种。随着文字的诞生,书籍出现了。每当在博物馆走过,看到那些刻满文字的散落的竹简、残破的丝帛和坚固的碑石,我们不得不慨叹祖先们传承人类文明的苦心。

没有书,我们的头脑将是一片空白;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徘徊;没有书,人类的一切创造将会缺乏根基,我们也不会拥有现代生活的一切便利。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身后耸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读书,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着。钱钟书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化巨匠,除了天赋和才气的原因,还在于他的博闻强记,无论诸子百家、文艺小说、哲学理论、国文西文,全在他的阅读之列,古雅如《古文词类纂》,通俗如侦探小说,钱先生读来都兴致盎然。只要看看他的《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和《七缀集》等书,便可以发现钱先生读书之多。

但是,读书破万卷谈何容易。有许多人皓首穷经,结果只做了泛黄的书页中的尘埃。前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读书万卷真须破,念佛千声好是空。多少英雄齐下泪,一生缠死笔头中。”而对于这种感叹,钱先生也许会做拈花微笑状的。

读书,实际上是要讲求技法的,而不是一味地盲读。钱钟书读书的一条捷径就是把读书霏微“热读”和“冷读”。虽然前人也曾意识到读书方法有快慢精粗之分,但没有更精微透彻地把握住读书的奥妙所在。例如,朱熹曾说过:“《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并把熟读比做鸡孵蛋。钱先生对此就提出了疑义。同样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为什么对两者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呢?按道理讲,《论语》是孔子的著述,更应当熟读啊!所以,“熟”字用在此处是不准确的。朱熹的本意应理解为:对《论语》要字斟句酌,认真研读,因为这部书微言大义,每一句话都蕴涵着深厚的道理;而文字则简洁平实,所以尤其需要读者细细领会。而《孟子》的行文则以浩大的气势取胜,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围绕着一个论点,作者会打比方,发议论,层层深入,层层展开,直到这个论点被阐发得淋漓尽致,正如潮水叠涌,观潮要观其浩瀚之姿;而读《孟子》也要紧跟作者的思路、情感的跌宕起伏,从整体上领会全文的意思。因此,钱先生认为这里用“热”字更加恰当。热,更侧重速度,一气呵成,如写草书。熟,只能说明对一本书掌握的程度。

对陶渊明两句话的理解,更能把握其中的含义。陶渊明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又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既然不求甚解,为什么还要对疑难之意细细分析呢?钱先生解释道,“不求甚解”是指“读书难字过”,即有的书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疑义相与析”是指“重与细论文”,即有的书需要细细领会其中的含义。这是对待不同类型的书的不同态度。对于冷热二字的含义,钱先生曾引用一个英国人比较英法两国人吃牛肉的例子,进一步形象说明:“法国人热吃冷牛肉,英国人冷吃热牛肉。”法国人有激情,对面前的美味可以大快朵颐,吃得痛快淋漓。而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面对热气腾腾的牛肉,更要吃得慢条斯理,细细品味。掌握了冷读和热读的秘诀,则可以质量和速度兼具,深度和广度兼具,既能开阔视野,又能磨砺思想。

当然,“热”也不是马马虎虎、囫囵吞枣。否则,法国人热吃冷牛肉除了充饥,还有什么兴致可言?朱熹读《孟子》不求甚解,又怎能成为一代理学宗师呢?热,一方面强调读书的速度,一方面还要讲究质量,或者实现了情感的陶冶,或者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找到了通畅透彻的感觉。文艺作品可以热读。譬如诗文通常以整体的意境和气势取胜,掌握了贯穿全文的情感意绪,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世界,才算是掌握了诗文的妙处。尤其是中国的诗歌,更是追求一种朦胧含蓄的境界,如镜花水月,只是一个个美丽的幻影,却万万不能拆解。对于这样的作品,当然应如欣赏怀素的书法,在笔画的钩连、布局中做整体赏析。如果十目一行,字字分析,就会拆碎不成片段。钱先生讲过一个笑话,陶渊明在《与子严书》里有一句话“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意”,本意是说他的几个儿子虽然不是同时出生,但要团结友爱,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何况是亲骨肉呢。后世的学究们却穿凿附会,猜测陶渊明有妻有妾,或者说他的妻子死后又续娶了一房,或者说他有两个孪生的儿子,这岂不可笑!但如果是做学问,进行考据,则又要一丝不苟地冷读了。

培根说过:“有的书只需要染指,有的要囫囵吞枣,有的则要咀嚼消化。”这话还有要补充的地方。事实是,即使需要仔细分析的书,在阅读过程中,也有可以不求甚解的时候。钱先生说:“一人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宜矣。”就是说,同一个人读同一本书,冷热精粗也要根据时间、目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钱先生高出前人的地方。读一部文学作品,可以翻看取其大意,又可以在通读后掉过头来,对精彩的部分细细研读。如果只是为了扩大知识面,可以广泛涉猎,不求甚解。如果是认为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的书,可以做笔记,写感想,甚至反复阅读。读书的目的不同,即使同一本书对不同的人讲也有不同的读法,这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看小说,以娱乐为目的的人可以热读,而以赏析和研究为目的的人却需冷读。

可见,冷读和热读,并不是为了制订某种标准,而是提醒我们读书一定要讲究技巧,只有掌握了这种灵活的观念才是找到了读书的方法。

读书“消纳”说

消纳即消化吸收,指的是读书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善于消化。像蜜蜂把花粉酿成蜂蜜一样,经消化吸收后的知识也改变了原来的形态,成为个人才智的一部分。消化同时也是创造。掌握了消纳的真谛,日常生活也能成为艺术创造和知识积累的源头。

读书虽有冷读和热读之分,但这只是阅读方法上的差异。若是逐字逐句地冷读,却不懂得思考和理解,就像在名胜古迹的瓦砾堆里捡了些残砖断瓦回来,对于真正的风景却视而不见。若是大刀阔斧地热读,却不懂得有选择的记忆和吸收,正如风卷残云,大风过后,所有千姿百态的云彩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关键还要看读书的效果,看怎样才能有所心得。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消纳说”正如停在书和人之间的一只轻舟,引我们渡河,去看山那边一片豁然开朗的风光。

消纳即消化吸收。在钱先生之前,人们就经常把读书比做吃饭,把消纳用于读书明理、修身养性方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说:“凡饮食只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积蓄在肚里,便成瘤子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学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取眼前事物为己有,犹吞噬而消纳之,化无机体为有机体。”清代有名的古文作家袁枚说过的一段话更是为钱先生所赏识。他说,蚕吃桑叶,但吐出的是蚕丝而不是桑叶,蜜蜂采花,但酿出的是蜂蜜而不是花。读书就像吃饭,会吃的人吃下去长精神,不会吃的人,吃不好反倒在肚子里长出痰瘤来了。钱先生将这段话誉为“明通之论”,并进一步把它上升到“为词章说法”,也就是文艺创作的高度。

钱先生论读书消纳法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要像蜜蜂采花那样博取众长。这层意思常常被人们忽略。人们读书往往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像挑食的孩子,喜爱文学书籍的,认为自然科学书籍寡淡无味;喜欢自然科学的,又认为诗歌小说瞎编乱造,对生活毫无用处。长此以往,视野变得偏狭,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情感素质和心理世界也会变得不那么健全。正像吃饭,缺少维生素会影响人的发育,缺少微量元素会导致骨骼疏松,过多又会造成消化不良。兼吃五谷杂粮是保证肌体健康,营养均衡的前提。而博览群书则是保证心智健全,形成良好的鉴赏趣味的基础。钱先生曾引一位哲学家教育后辈作文的话说:“当以蜂为模范,博览群书而匠心独运,融化百花以自成一味,皆有来历而别成面目。”还援引英国哲学家蒙田的观点,认为在教育儿童读书时,应当让他们随意浏览。儿童的个性趣味尚未定型,广泛阅读才会渐渐发现自己的爱好所在,这种通过有比较有鉴别的选择建立起来的欣赏趣味,要比长辈强加灌输的要科学得多。钱先生幼年时涉猎极其广泛,正是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旺盛的求知欲,以及后来建立在丰厚的知识积淀上的洞察力和鉴别力,使他成为一代学贯中西的大家。

读书消纳说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善于消化。理解消化要注意两点,一是被消化之物往往要改变形态,二是消化之后应当“物化归我”,本来作为对象而存在的东西,现在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他的很多著作都引经据典,后来有些研究钱学的人就不辞辛苦将其引用的典籍分门别类,岂不知这些材料都经过先生自己的理解消化,使用起来都别具慧心,在这些引证材料背后闪闪发亮的是钱先生独到的见解,因此后人的研究已是走上偏路了。即使有分类的必要,对待同一则材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运用的角度不同,所属的类别也会不同,忽视了这一点,这种分类工作也就费力不讨好了。钱先生似乎早有先见之明,好像早知道会有人这样读他的书,在文章中借了歌德的话说,有些学究谈艺术的时候,不去领会艺术家的别具匠心之处,偏偏去考究人家的渊源师承,这就好像见了身强力壮的人,便跑到他吃的羊群、猪群、牛群那里一一追问:这个人的力量是从你们中间的哪一个身上来的?实在是太可笑了。

同类推荐
  •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本书选取了胡适著作中关于读书、治学、教育等方面的篇章,既有轻松的读书趣味,也有科学的治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对经典名著的点评,考注等,对青年人读书做学问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胡适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在这里得到充分阐释;他的“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 永远的驿站

    永远的驿站

    按其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两大类。其一为人文景观、遗迹,如《崇武古城》、《封闭与开放的土楼》、《走进四堡》等,作者凭藉这些历史遗存表达了加强国力、走向开放及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热切愿望。其二为历史人物,如《民族英雄郑成功》、《世纪侨魂》、《睁眼向洋看世界》等,书中共收录这方面的文章15篇,通过郑成功、陈嘉庚、林则徐等人物的风云际会,尽情讴歌了他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道义精神及神圣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 中国的眸子

    中国的眸子

    无论是处境还是心境,我们这代人是中国土地上一批最复杂、最独特的人——一边为祖国与民族的新生唱着赞歌,一边为自己作了那个时代陪葬的青春唱起挽歌;回忆噩梦般的过去,我们这代人得比别人多双份的勇气;走向曙色中的未来,我们这代人得比别人多几倍的辛劳。毛泽东的两句话,那意思还真是说对了。收在本书中的几篇作品,在一个新时期开始的时候,肯定与读者已经见得太多的浅吟自斟、杯水微澜以及具有某种装饰性、仅有动物性的作品迥然不同,除了命运使然外,还因为自上世纪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现实,以及这现实中总有披裹斑斓神话的历史暗度陈仓,让我常常有捕捉它们并解读它们的强烈冲动
  • 春回天府(成人卷)

    春回天府(成人卷)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力量、新家园、援建工地上的旗帜、告亲人书、当新家从手中一寸一寸升起、目光中的光、小城阳光、奠基、重建、悬空、你的名字在援建的路上疾行、还是那片土地、种在废墟上的太阳、记得、援建工人印象、重建,重建、家在彭州等等。
  • 年轻时的思绪

    年轻时的思绪

    仰望碧空如洗的蓝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案头整理好的文集,我很欣慰。这当是自己作为妈妈送给儿子步入少年的一份礼物吧!同时,也算是自己人生历程中收获了的褒奖和鼓励后的回报。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自己的权利和承担应尽的义务。人人都盼望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却不是所有人为此付出努力都能追求到想要的结果。对此我深有感触。
热门推荐
  • 绝代老艄

    绝代老艄

    小说历来是虚构的。所谓的生活真实只能是文学意义上的真实。书中所提到的地名大多属虚撰,但也有不少用了实际生活中的真名,如柳林、碛口等等。这为的是加强作品生活的实感。正如《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绝不是实际生活中水泊梁山一样,不可以将其视以为真而去查证或对号。提及这一点可能是多余,权当蛇足吧!
  • 心灵鸡汤精粹版5

    心灵鸡汤精粹版5

    传说人类降生时,上帝会赐予每个人一个美丽的盒子,里面装满了五彩斑斓的梦想。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每个深谙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凡成就大业的领导者不以“江山社稷、用人为先”为准则,从而因用人而兴——齐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秦始皇利用韩非、李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刘邦有张良、韩信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谋而成为西汉的开国之君;刘备以隆中对识得诸葛亮,而得“三分天下”之势;唐太宗正是采用“慎择”的用人方式,终有“贞观之治”的盛景;朱元璋凭借自己的真诚感到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刘温,使他终归自己账下……举不胜举的领导者在挥洒着他们的用人艺术,以至于无数后人为此拍案叫绝。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一个神秘事件调查员的秘密笔记2:龙族的后裔

    一个神秘事件调查员的秘密笔记2:龙族的后裔

    神秘怪圈,实地勘察,一个调查员用生命探寻真相的冒险历程。战火蔓延着燃烧到我的故乡,我身边所有的亲人部在我的面前倒下,死亡就像魔鬼一样让所有人战栗,但是却无法逃避,雄鹰啊,请将我的诅咒带给天神,让他知道我是多么痛恨这些略者的战刀……
  • 剑道真解

    剑道真解

    一个因为妹妹异能者身份,而导致牵连被杀的普通青年,重生到平行空间的自己身上开始的新的人生。一个真正的反派boss成长之路。前世平凡而无力反抗,今世却是等待重现那一刻的扭转。另剑道真解231786531为vip群,大家可进入讨论有什么意见和看法可以在其中提出,大家一起讨论。新书永恒剑主,已经发布,有兴趣得可以来看看。另外(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搜索——作者滚开或者laogun123456789即可关注,我会不定时在上边发放各种我所感兴趣的东西)
  • 近观马云

    近观马云

    “大嘴巴”史玉柱泄露马云6大战略布局,冯仑爆料马云个性在经营中的优势,任志强戏说马云的不足,刘永好品味马云的创新思想,江南春调侃马云的远见和“不靠谱”,张纪中追忆马云从“中国黄页”到“阿里巴巴”的思维蜕变,沈国军还原菜鸟网络的“天地人三网”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绝色罗刹

    绝色罗刹

    自己的完结文:《天价弃妃》前世的她是个先天生性心脏病的的孩子,在生命将尽的那个年头,她遇到她生命里唯一的阳光。为了抓牢那束难得的温暖,她迫使他娶了她。他冷笑,娶你是因为不爱你,你没资格拥有爱情。那刻她心死如灰,站在冷风凌厉的三十三楼天台,义无反顾地纵身而下。生命将逝时,她幡然醒悟:若能再给她一次生命,她绝不轻易放弃。一朝穿越,她成了颜府不受宠的小妾生的女儿,颜府四小姐,颜洛梨。机缘巧合之下她遇到世外奇人,高人怜她便收她为徒。她努力学习,学着去强大自己,只为了能护住自己那颗曾受过伤的心。她有绝世梨颜,身怀绝世武艺,手中掌握的是整个流苏大陆的商业帝国。如此绝世天下的人儿,却绝心绝情。谁能真正走入她的心里?是那个她被迫嫁人的,传说中的“食人王爷”君七夜?还是那个她半路捡来的傻子将军卫长风?亦或者是从小就默默跟在她身边的护卫楚离?又或者是流速大陆的另一商业大亨,素有“狐狸商贾”之称的公孙澈?还是。。。。君七夜:就算我是人人眼中的魔鬼,在你面前也会是无害的善类!!卫长风:我一生戎马沙场,杀敌无数,从未心慈手软。独独对你,我硬不起心肠,我的柔情只为你!公孙澈:我这辈子还没遇到谈不成的买卖,还没试过心想事不成,你这朵梨花,终究也会是我的!本文美男多多,想知道女主最后花落谁家?依不说,各位亲进来自己猜猜看O(∩_∩)O~感谢区:谢谢花匠小米送依三朵花,谢谢云云送依六朵花花,谢谢叆叇云送依两颗钻钻,谢谢li020612送依三朵花花,谢谢吾寒芯送依一颗钻钻,jeans三颗钻钻,小蝶一朵花花,还有小夕三朵花花,寒芯五朵花花,感谢你们对依的支持,多余的话不说,依会用行动答谢你们的支持O(∩_∩)O谢谢文文推荐:妖妖的:《腹黑教父》自己的:《天价弃妃》自己的:《极品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