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500000003

第3章 我听傅雷讲美术 (2)

罗可可艺术是法国艺术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傅雷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没有详细介绍,反而介绍了主张“艺术服役道德”的狄德罗,虽然他反对把艺术品变成道德的仆人,但他对道德的重视于此也可略窥一斑,不难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值得提出的是,傅雷先生固然重视道德,但也对艺术“美”的独立价值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他说:“凡是对于一件艺术品首先要求它是‘美’的人们,并不对它有何别的需求。‘美’已经是崇高的,足够的了。美感引起我们的情绪,无疑地是健全的,无功利观念的,宽宏的,能够感应高贵的情操与崇高的思想的。”

如果说狄德罗只是提出了艺术的原则,那么画家格勒兹便是这种艺术的实践者。

1755年,在格勒兹三十岁的时候,他同古典主义传统和官方艺术断绝了关系。这一年他制作了一张颇为奇特的画:《一个家长向儿童们读<圣经>》。整个画面笼罩着亲切淳厚的氛围,画上整个家庭都围绕着在读《圣经》的老父亲,母亲、孩子,甚至还有一条狗。据说一位富有的著名鉴赏家到了他的画室,看见了这幅画,很感动,便买了去,在自己的家中开了一个展览会,很多人都去参观,被它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张画的名声于是大盛。

就在这一年,格勒兹获得了画院学员的头衔,同时他的名声也开始与日俱增。有人资助他一笔钱去罗马,但他在那里没有什么感悟,回来后仍然画着从前的题材——《疯瘫的父亲》、《受罚的儿子》、《极受爱戴的母亲》、《君王们的糖果》、《祖母》、《夫妇的和平》、《岳母》等等,而且他的名声也有增无减,他变成了公认的“道德画家”。

狄德罗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1761年,在看到《村中新妇》这幅画之后,他情不自禁地喊道:“啊!我终于看到我们的朋友格勒兹的作品了,可不是容易的事,群众老是拥挤在作品前面。题材是美妙的,而看到这画时又感到一种温柔的情绪!”在1765年的沙龙论文中他为格勒兹的一幅画大书特书:“这是美,至美,至高,是一切的一切!”

在1765年的沙龙论文中,狄德罗狂热地称赞了格勒兹的两幅画,即《父亲的诅咒》与《受罚的儿子》,这是两幅互相关联的画,前一幅描写儿子为了要去当兵而与父亲发生了一场口角,画面上是儿子要离家出走时的情景,父亲张开双臂,满脸怒容,似乎在说着诅咒的话,儿子正以高傲而轻蔑的姿态准备走开,母亲阻拦着儿子,两个姐妹一个拉着父亲的手臂,一个求“儿子”不要走,还有一个小孩拉着他的衣衫。这是一幕家庭戏剧中的高潮,画家将之固定在了画面上。第二幅画是另一个戏剧性的高潮,若干年之后,父亲病已垂危,两个女儿坐在他的床前,一个在绝望地哭泣,另一个在父亲的脸上窥测着病情,前一幅画中的小孩此时跪在凳子前,凳子上放着一本打开着的书——他是在担任诵读临终祷文的。而就在这个时候,那个曾经出走的儿子回来了,他此时已经失掉了腿,折了一只胳膊,母亲正把父亲指给儿子看,告诉他正是他害死的父亲,其他的人没有正眼看他的,连那个小孩也不。

通过这两幅画的对比,格勒兹对年少轻狂的行为做出了他的判断,他似乎在对人们说,要孝敬父母,不要像那个不孝的儿子一样后悔莫及,不要忘记你们的责任,你们要成为他们老年时的依靠。这幅画里面是激烈的情绪,它所引起的也是激烈的情绪,在它们的面前,观众只有哭泣,只有被感动,然而这似乎更像戏剧,更像诉诸人们普通情感的通俗剧。

格勒兹也为自己的道德题材及其带来的名声而陶醉了。由于学院派画家不理会他,他停止了在沙龙展览自己的作品,而只在自己的家里陈列,但其名声依然与日俱增,许多达官贵人去他的画室参观,他也渐渐习惯了自己的名声,有时甚至不无自夸。他常常对到他画室里的客人说:“啊!先生,且来看一幅连我自己也为之吃惊的画!我不懂一个人如何能产生这样的作品?”

可是后人在看他的作品的时候,已经不能如何“吃惊”了。傅雷先生也认为他的画是失败了,因为“格勒兹的画品所要希求的情调,倒是戏剧与小说的范围内的事”。

虽然戏剧与小说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更好地表达道德的主题,但也不应蔑视这一主题作品的自身独立性与艺术价值,傅雷先生只是在比较中认为戏剧与小说更适应这一“要求”。

在这里,虽然只是讲述了一个“失败了的画家”,但傅雷先生集中讲述了道德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或许这是一直困扰他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讲述,或许他想对中国文艺传统过分强调的教化作用有一个反拨。

而在各种艺术之间,可以互助、合作,但不能相互从属。不能以一种艺术的标准要求另一门艺术,从这样的观点去创作,必然会走向歧途。但作为鉴赏,我们可以去比较、鉴别,但也应该注意各种艺术的界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通与不通之处。

三、在艺术最高境界上的相通——傅雷对东西方艺术的融合

在傅雷对西方美术的见解中,有其深厚的中国文化、艺术的根底,融合了东方民族与西方民族的艺术素质,而使他的艺术批评别具一格。傅雷认为,艺术不论具有怎样的时代气息、民族或地方色彩,终究还是一种人类共通的、可以领会并接受的特殊语言。可是,在艺术最高境界上各民族是相通的这一点也并不妨碍各民族的艺术各具特色。傅雷的崇高心愿就是融合东方的智慧、明哲、超脱与西方的活力、热情、大无畏精神成为另一种新文化,所以傅雷在欣赏西方艺术、西方美术时便不免带了一个中国人的眼光。

傅雷对达·芬奇的认识和介绍便是有着浓郁的个人和民族特色的。如他曾将蒙娜丽莎的微笑与中国的诗与画相比,他说,《蒙娜丽莎》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与不定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与自由领略的天地”。这样的评论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所说的,是西方评论家所无法讲出的,只有浸润于两种文化并能融会贯通的人才能道明。

而以他对西方艺术的造诣深厚,再反观中国艺术,往往也有独到的发现。如在对伦勃朗的版画的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与鉴赏之后,傅雷先生还对版画与速写的相似之处做了比较,他说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艺术家在一笔中便慑住了想像力,令人在作品之外,窥到它所忽略的或含蓄的部分,观众可以个人的幻想去补充艺术家所故意隐晦的区处。因为这种美感是自动的故更为强烈。”而在这种区别中,他指出了中国水墨画具有特别的美感的原因。这种艺术中的融会贯通不但使他视野开阔,而且使他能够在不同民族的艺术品中看出其特别的共同之处。

傅雷是精于西方艺术的,但在他对中西方艺术的了解与比较中,他也开始喜欢上了中国画。在《傅雷家书》中,他曾自述他“越研究西方文化,越感到中国文化之美,而且更适合我的个性”。从傅雷的文化修养和立身处世的原则上,我们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而这正是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得出的结果;而在中西方文化的融会中,傅雷似乎更倾心于传统的中国文化。

“中国艺术最大的特色”,傅雷在给刘抗的信中说,“从诗歌到绘画,到戏剧,都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雍容有度,讲究典雅。自然反对装腔作势和过火的恶趣,反对无目的地炫耀技巧。而这些也是世界一切高级艺术共同的准则。”而傅雷之所以倾心于黄宾虹的作品,也正在于其来源于这一传统,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特色。而且在对待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精神方面,他和黄宾虹也有着相似的态度。

在傅雷1954年9月21日写给傅聪的信中,记载了他在黄宾虹画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提纲:“(1)西画与中画,近代已发展到同一条路上;(2)中画家的技术根基应向西画家学,如写生、写石膏等等;(3)中西画家应互相观摩、学习;(4)任何部门的艺术家都应对旁的艺术感到兴趣。”其中的第一条显示了傅雷融会中西的信心与理想。

在致傅聪的另一封信中(1955年1月26日),傅雷提出了对傅聪在艺术上的希望,这也是基于他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理想:“音乐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

在这里,傅雷把西方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中国“诗人灵魂的传统”结合起来,他知道不同民族的艺术其实都潜在着或多或少,或浓郁或淡薄的共通气息,他希望能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加以融合,并出之于本民族的精神与自己的个性。

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序中,傅雷就针对两种倾向做出了批评:一是以西方的某一种主义相标榜,以肖似某大师而沾沾自喜;一是肤浅地崇奉西方学院派为经典,只知道悦人耳目。他指出这两个派别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共同的弊端在于模仿而又不能化为己有。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他为纠正这种弊端而做出的努力。

后来,傅雷还从正面提出了学习西方美术的原则,他说:“学西洋画的人第一步要训练技巧,要多看外国作品,其次要把外国作品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同时再追求自己的民族精神与自己的个性。”

在这里,傅雷不仅具体地指出了学习绘画的过程,而且将自己融会中西的理想贯注于其中,这是他一贯的主张,他也一直在身体力行。

四、观察艺术的一种方式——艺术家与时代、环境、种族

傅雷先生的艺术批评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艺术家与时代、种族(民族)、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孤立地研究一幅作品或一个艺术家,而是将之置于其产生的具体环境中加以分析,这就使他的艺术批评不限于简单的艺术作品的分析,而具备了更多的社会、历史因素,意义更加丰富。

他的这种批评方式得益于法国艺术哲学家丹纳,傅雷先生曾经翻译过他的《艺术哲学》,时代、环境、种族便是他分析艺术家与艺术品的理论基础。傅雷先生灵活应用了这一方法,并且避免了丹纳艺术理论的僵化,将之与对具体艺术品的鉴赏结合在了一起,十分自然得体,给读者不少助益。本节将以一些例子说明傅雷先生艺术批评的这一特色。

时代与环境: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文艺复兴运动是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旨在反对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它发源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被众多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政治家、艺术家们所认同,在十六世纪上半叶得到广泛传播,从而彻底地改变了欧洲的面貌。

文艺复兴是一场复杂的运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特点是想要全面复活古代,尤其是古希腊的精神。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一般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针锋相对。

文艺复兴是人们第一次完全意识到历史是属于自己的时代,他们一方面与中世纪一刀两断,另一方面又与古代希腊一脉相连,他们认为古希腊乃是历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时代,人们在那时达到了创造可能性的巅峰,于是他们以“复兴”为标榜,努力发掘在古希腊繁荣昌盛过的一切艺术、科学,与最新的科学发明相融合,试图建立一个人文世界。

在艺术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也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他们努力摆脱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的束缚,克服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中的抽象化、概念化和公式化的倾向,以人为中心,恢复古希腊追求健全的感官享受的精神,创造出了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尽管他们也表现宗教神话题材,但是从人的角度,是作为现实生活或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来加以解释的,把世俗的生活感情,渗透到神话宗教题材中去。他们是通过这类题材的作品歌颂人生、歌颂自然的。为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大量的裸体,直接表现人体美,歌颂人的自然美质。为了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描绘自然,他们很自然地在艺术创作上引进当时科学上的成就,发展了绘画上的透视学、解剖学、光学、数学和比例法则,取得了伟大的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各个国家,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在美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各有不同。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它的主要成就是造型艺术最为突出,对后来的影响也最大。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演唱技术理论是一个内容繁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表演理论体系。古代声乐艺术以“唱”为本位的形态特色制约了唱技理论的形态构成。因此,就古代唱技理论的整体构成而言,演唱的技术技巧成为其主体和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线索,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同时,由于历代的唱技研究者多为文人士大夫,其思维模式、美学理想基本一致,故在理论观点上多是一脉相承,且体现了越来越细致繁密的趋势,具有发展的延续性。因而,尽管古代唱技理论看似零散、随意,实际上仍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是比较发达的演唱理论。不同时期的唱技理论有其特定的内在特点和精神,阶段性特征十分明显,体现了古人对演唱实践不断思考、积累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让大家对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王志艳精心编撰了《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所收的文论基本上均与所谓“学理”有关,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而是随笔式的“漫议”——如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本来,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燕迪教授想试试能否用相对轻松的笔调来触及——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文字的读者是普通爱乐人。思考,以及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读书,其实是带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时候思考和读书被搞得很无趣。《何谓懂音乐》所收录的文章及相关书评和书序可被看作是杨燕迪教授的某种个人努力——希望在思考和读书过程中保持乐趣。
热门推荐
  • 三年契约:总裁前妻要外遇

    三年契约:总裁前妻要外遇

    新文连接:《豪门炽焰:总裁的夺爱游戏》http://m.pgsk.com/a/264567/结婚三年,夫妻间该做的事他们一样没少,她以为他的心里有他,幸福的生活让她快要忘记曾经的三年之约—这三年她替她占住楼太太的位置。直到那天,三周年结婚纪念日上,他送给了她毕生难忘的结婚纪念物——离婚协议书一封。“夏颜夕,她回来了,我们离婚吧!”冰冷的一句话,他无情的将她驱逐出他的世界。她输了,输了他的爱,更输了自己的自由。——————当再相遇时……“她是我的……”“她是我的……”两个气势相当的男人,豪不相让的叫着劲。“小夕,你不会离开我的,对不对……”“你不要忘了你曾经的誓言,你说你爱我一个的。”——————“你想要我签字吗?”“是的。”“那么晚上809见!”“你想做什么?”“陪我一夜,这项目就是你们公司的。”邪佞的笑容,霸道的语气,让人逃不开。————————“过来,回到我身边。”恶魔的话语萦绕耳边……
  •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集

    《培根随笔集》是一部与《论语》相媲美的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经典,自问世以来,历四百年而不朽,处处体现了培根对人生世态的通透理解。全书语言优美凝练,充满哲学的思辨,堪称世界散文和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界之多宝武圣

    异界之多宝武圣

    修炼古武的超级特种兵,带着神奇的五星印记附体重生异界,众人眼中的超级废物纨绔,逆天华丽转型,就此开始了他那惊天崛起之旅!各方势力、性格迥异的众多美女,为他芳心暗许;而各类强悍的天地灵宝,尽被他收入囊中,一代至尊强者,就此横空出世!
  • 符箓少女种田记

    符箓少女种田记

    林幼娘的优势就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好活命。画笔在手,符箓我有。前面帅哥你慢走,养在乡下别院,本姑娘见你骨骼清奇,姑奶奶要收了。且看美术系小妞变身超级符箓少女,一朝穿成大户人家不受宠的大小姐,炮灰嫡女大翻身。神马?你是我哥?那啥……亲哥哥,种种灵田修修仙,见到亲妹子先赏个红包玩玩吧,太少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手吧
  • 著名交响曲欣赏

    著名交响曲欣赏

    本书文字浅显易懂,并包含了一部分曲谱,能指导读者怎样去了解欣赏一部交响乐名曲,其中包含了交响乐名曲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适合大众阅读,《著名交响曲欣赏》定位为交响乐知识普及型书籍,收集了各种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名曲,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阅读价值高。,以及名曲诞生的历史,以及音乐人创作的背景、故事等。其中囊括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等的许多世界名曲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神的宠物

    神的宠物

    一夜间,家族的人全部被杀。稚嫩的少年怀着满腔的仇恨,从此走上了修炼复仇的不归路。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